鼓樓(鳳陽鼓樓)

鼓樓(鳳陽鼓樓)

明中都鼓樓始建於洪武八年(1375年),位於鳳陽城東側,是中都城重要附屬建築。門額上有"萬世根本”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數百米之外也能清晰可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中都鼓樓
  • 地理位置:安徽省鳳陽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早9.00至晚5.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景區
  • 門票價格:30
建築介紹,鼓樓結構,歷史沿革,布局,管理制度,台基裝飾特色,鼓樓大石礎,鼓樓詩詞,朱元璋展覽館,

建築介紹

明中都鼓樓是中都城重要附屬建築,和西邊的鐘樓相距六里,遙遙對峙於中都城副軸線——雲霽街 的兩端。
鼓樓

鼓樓結構

鼓樓由台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鼓樓通高47.19米,台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基上樓宇初建之時,“層檐三覆,棟宇百尺,巍乎翼然,瓊絕塵埃,制度宏大,規模壯麗。登焉則江、淮重湖縈紏渺彌,一目而中都諸山空濛杳靄,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終明一代,鼓樓一直以其高大雄偉為國內之最。
鼓樓
台基正中間開三個門洞,中門略大,中上有朱元璋親書的“萬世根本”四個楷書大字。明中都鼓樓不僅台基高大,而且台基上的樓宇為“九五開間”即“闊九間,深五間”。“九五開間”明清兩代只有皇家重要建築使用,而明中都鼓樓採用“九五開間”規制,明中都鼓樓採用如此高的規制建設,在中國鼓樓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歷史沿革

明中都鼓樓始建於洪武八年(1375年)。
崇禎八年(1635)年,明末農民軍攻占鳳陽,樓宇被焚毀。
鼓樓
崇禎十二年(1639年)重建樓宇。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鼓樓為中心修建鳳陽府城牆。
乾隆三十五(1770年)年修繕鼓樓。
鹹豐三年(1853年)樓宇被火焚毀,僅存台基。
1989年鼓樓台基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鳳陽縣政府按舊制修復完成了台基上的樓宇。
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級旅遊景區。
鼓樓

布局

鼓樓在建築布局上有別於其它鼓樓而別具一格。明中都鼓樓和鐘樓東西遙遙對峙、高聳雄偉的布局是符合中都城總體規劃的,也是對“席山建殿,枕山築城”的中都城的點綴和平衡,因此把中都城宮闕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明中都鼓樓和鐘樓如果不如此遙遙對峙,不如此高聳雄偉,就不但不能把雄偉壯麗的明中都宮闕襯托出來,而且會使群山環繞的明中都宮闕顯得不夠開闊,侷促一方。因此鼓樓和鐘樓在明中都的建築設計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鼓樓

管理制度

舊時樓上置“銅壺滴漏,銅點更鼓,以警朝夕。”
鳳陽中等衛所撥軍餘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顧之,為守樓,並習吹鼓,以便套用。如有損壞,例于軍衛修葺。
鼓樓

台基裝飾特色

鳳陽明中都鼓樓台基門券正上方上有磚砌萬字元形花飾,外包蓮花邊;左右兩券門各有一個三聯方勝。萬字元形花飾上有一塊白玉石門額,陰刻著“萬世根本”四個大字。明中都鼓樓的設計者取佛道兩教吉祥物,對“萬世根本”給予鎮壓、裝飾陪襯,在客觀上班形成了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文化符號,這在宋元以後的都城建築中。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意義。
鼓樓

鼓樓大石礎

鼓樓城台下有大石礎,原是鼓樓台基上遺留的石礎,95年復建樓宇時這些大石礎無法再次利用,於是將大石礎沿鼓樓台基埋一圈。
這種做法:一是說明這些大石礎是鼓樓的原物;二是一種展示,讓遊客了解鼓樓有如此大的石礎。
鼓樓

鼓樓詩詞

明-沈謬《鳳陽飛樓》
屼岌危樓霄漢邊,春來秋去幾年年。
基圖迥枕山河壯,榱拱平臨斗極懸。
雲氣蒼龍承蚴蟉,月明黃鶴下蹁躚。
登臨何日逢崔灝,巨筆還裁錦繡篇。
鼓樓(鳳陽鼓樓)
明-柳瑛《鳳陽飛樓》
百尺飛樓禁闥邊,巋然屹立幾經年。
半空煙霧檐前潤,咫尺星河檻外懸。
劍氣望來虹隱隱,玉簫吹處鳳躚躚。
岳陽曾有希文記,終古何日續此篇。
清-張宣《登中都鼓樓》
飛甍畫棟連空起,濠梁城外月如水,
鼓樓(鳳陽鼓樓)
踏春人踞最高巔,燈光散落千門裡。
憶昔中都全方盛,豪民十萬相輝映。
九門甲第凌雲高,五侯冠蓋軒霞競。

朱元璋展覽館

文革期間鼓樓遭受嚴重 破壞,通過政府部門的極力拯救,前已恢復原貌。台基上有樓宇九間,“層檐三覆,棟宇百尺,巍乎翼然,瓊絕塵埃”。樓內有《朱元璋·鳳陽展覽館》,陳列有朱元璋從僧到帝的生平組畫、中都城及明皇陵微縮景觀等五大展廳,是遊客了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鳳陽淵源的絕佳去處。
鼓樓(鳳陽鼓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