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人碑(京劇《黨人碑》)

黨人碑(京劇《黨人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徽宗崇寧元年間,蔡京拜相後,為打擊政敵,將司馬光以下共309人之所謂罪行刻碑為記,立於端禮門,稱為黨人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黨人碑
  • 作品:京劇《黨人碑》
  • 筆名:楊超
主要角色,故事情節,注釋,

主要角色

謝瓊仙:生
傅人龍:武生
酒保:醜
差官甲:副淨
差官乙:醜
方氏:彩旦

故事情節

劇中事實,會有謝瓊仙者,縉紳門第,君子小人之途,頗知辨別。至京師探親,在旅館中識一俠士傅人龍,深相結納,時常聚首,杯酒言歡。一日獨自閒遊,入酒樓小飲,不覺酩酊。興闌返寓,經過端禮門,醉眼模糊,見有物矗立道旁,阻住去路。細審之,則一石碑。讀其文字,始知為黨人碑。是小人之作為,籍以傾陷君子者。不禁怒髮衝冠,拳足交加,碑乃倒地而斷矣。看守之軍卒,阻止不及。謝瓊仙遂捉將官里去。蔡京命鎖解樞密院童貫處,使之羅織罪名。童貫與蔡京實表里為奸者也。傅人龍因數日不見謝瓊仙,疑惑不定,往酒樓解悶。與堂倌閒談,提及醉漢打碑之事,問其姓名,以不知對;但云年少書生,在此獨酌,身無錢鈔,解一玉佩暫抵。傅人龍命取來一看,認出謝瓊仙之物,乃大驚;急往樞密院,探聽訊息。適值相府差官,手捧令箭,來提犯人。傅人龍虛與周旋,兩相契合;邀入妓館中,用酒灌醉,盜得令箭。竟將謝瓊仙誑出,一同逃逸。演至此遂閉幕焉。

注釋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斯言也,古今不易之常理也。若小人得志,勢焰鴟張,君子則不可問矣。元祐(哲宗年號)間,宣仁太后垂簾,擢用者,皆正直君子,如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等;先後為相,以新法為不便,凡阿附王安石者,盡行斥退。天下寧靜,朝政蔚然可觀。至徽宗時,蔡京當國,復行新法;前所斥退者,仍在朝堂。於是小人用事,而君子遭誣。元祐諸賢,目為奸黨,已死者奪爵,又籍沒家產,子弟不準入仕途;存在者,則黜之、放之、逐之,且有殺之者。崇寧(徽宗年號)元年九月,立“黨人碑”於端禮門,遍鐫姓名,總計有一百二十人(參考宋史即知詳細)。可知君子與小人,勢同水火。蓋水固可以滅火,而火亦可以涸水,萬無並存之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