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里·亞伯拉漢

默里·亞伯拉漢

默里·亞伯拉漢(Murray Abraham)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父母是義大利人和敘利亞人,後來在克薩斯州埃爾帕索長大,事業初期一直在百老匯及影視劇中充當跑龍套小角色。當過商業內衣模特。2004年7月作為義大利人後代,因為海外取得了突出成就,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特別獎。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獲獎,代表作,莫扎特傳,電影賞析,電影思索,精彩對白,演員作品,

早年經歷

莫里·亞伯拉漢童年時就顯示出過人的表演才能。曾就讀德克薩斯大學,未畢業便輟學前往洛杉磯尋夢,十幾年間從事過多種職業,成名前一直在百老匯及影視劇中充當跑龍套小角色。
1983年亞伯拉罕終於被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識中,得以在《莫扎特傳》中出演宮廷樂師薩利埃里一角,結果他不負眾望,將角色陰險好妒而又心虛慌張的複雜內心演繹的淋漓盡致,一舉贏得奧斯卡、金球獎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等多個影帝頭銜,勇創個人演藝事業高峰。不過此後沒有更大的發展、多出演一些配角,星路日走下坡。曾與Kate Hannan有過一段婚姻,有兩個子女。

獲獎

第42屆美國電影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莫扎特傳
第3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莫扎特傳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主角獎《莫扎特傳》

代表作

莫扎特傳

劇情介紹
本片講述了偉大的音樂天才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採用倒敘手法,由安東尼奧.薩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講述。他是一位宮廷樂師、莫扎特天才使他既羨慕又震驚,心理上發生了變態,決定除掉莫扎特。音樂在全片中具有敘述和點出主題的作用,將莫扎特音樂和他的生平事件串連在一起,刻劃了莫扎特與薩利埃雷在音樂上的衝突。
1782年,年僅26歲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其絕世才華立即傾倒了整個奧地利宮廷,同時也引起了宮廷首席樂師薩利埃利的嫉妒。薩利埃利為人自負,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華既令他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利埃利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莫扎特音樂造詣超塵脫凡,在生活中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他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生活日漸困窘。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莫扎特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體一落千丈。薩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他戴上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折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安魂曲》寫成了,他自己也終於油枯燈盡,氣絕身亡,死時年僅35歲。
《莫扎特傳》《莫扎特傳》
薩利埃利的陰謀得逞之後,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電影賞析

莫扎特》反映了藝術上的創新與模仿、生活中的天真與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與惡的衝突,揭示了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因無知和缺乏鑑賞力而扼殺天才這一可悲事實。莫扎特全名為“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片名《AMADEUS》正是取自中間的一段,拉丁文指“上帝所鐘愛的人”,莫扎特是上帝鐘愛的人,而薩列里卻一手毀滅掉了他的絕世才華。上帝愛之深,庸人害之切,這是對世事的絕妙諷刺。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7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鐘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莫扎特》的音樂性、前瞻性和現實性都是極具深度的,它確實是一部高水平的、富於挑戰性的影片,同樣,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導演技巧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導演學習的。
——美國著名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莫扎特》突破了人物傳記片的一般模式,它沒有以一代天驕莫扎特的生平為主線,而是以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師薩列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為主展開故事情節,記錄了莫扎特的坎坷而短暫的一生。它一改把古典音樂家當成“完人”或“聖人”來描繪的傳統,顛覆了從莫扎特去世後由他太太開始的“貼金運動”,還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樂之間的矛盾。
——佚 名
音樂堪稱是本片一項重要的電影因素,影片的配樂中採用了大量莫扎特的原創作品,其與情節銜接之巧,烘托氣氛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它讓人們在為莫扎特的坎坷一生慨嘆的同時,又不得不為他高超的音樂天賦而感動。
——影評人 劉芷麗

電影思索

關於電影的各類影評紛繁複雜,以下是由浙江大學學生王婷婷結合影片《莫扎特傳》和莫扎特的生平事件,對莫扎特的音樂精神和人格魅力做的一個較為生動的,巨觀的、系統的和全面的概括。
1、草根天才
毫無疑問的,我承認莫扎特是一個音樂天才,但是我更加喜歡在天才兩個字之前加上“草根”,因為我覺得莫扎特是一個深入民心的天才,他孤獨的創作著屬於我們大多數人的作品。我真誠地為他的作品贏得“最容易走進人心”的評價而感到自豪。
一個音樂人的作品是世人看待音樂人的一個重要的視窗,莫扎特自然也不例外。而“歌劇是莫扎特創造的主流”,“他的音樂深刻地反應了時代的精神”,“尤其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
顯然的,不是每個人能成為莫扎特,他的出現幾乎是一個“小機率事件”。或許,他獨特的才能給你以“超出凡世”的感覺,可是,他的作品的居然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從來不曾被束之高閣,他的那些歌劇至今還在舞台上演繹,他的那些樂章不斷在生活里迴響著。
正如《莫扎特傳》中表現的,當他的歌劇在公演時,上至“皇室貴族”,下到下等歌劇院的那些“平民百姓”都在為他的作品吶喊歡呼,給予很有力的肯定。
能夠被絕大多數的人,既有“陽春白雪”,兼顧“下里巴人”,接受的音樂本身就是值得讚美的,那些創造出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的音樂人自然是值得尊敬的,而莫扎特如此一個出眾的人,似乎有著無窮的超常創造力的非凡人,能夠如此的把作品所承載的思想和情感的根深深的扎在“民眾”和“小市民”以至於整個人類的普遍心理中,儘管有人會產生其他的想法,但是他當之無愧的該被我們深深愛戴,。
他的音樂生命中最讓人醉心的是他的“歌劇”,他為此費勁的不斷創作,而正是在這些通過“酗酒”苦撐出的不朽的作品,我們了解到太多他內心的召喚,一種不是“孤獨”的召喚,因為它“最容易走近人的心靈”。
2、蒙難自由者
作為歐洲當時唯一的一個不接受貴族供養的音樂家,他努力為自己的音樂夢想與“牢籠”搏鬥與周旋,堅定地要做一個徹底的自由音樂家。為此他蒙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糟難。
在小的時候,父親的商業心理讓莫扎特幼小的心裡就開始“蒙難”,10歲便為了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天賦”而離鄉背井遠遊,而且每天為了才能不退減而不斷苦練,這雖然給了他紮實的音樂功底,但是卻著實讓他唯一可能的“美好”童年就這樣被“扼殺”了。《莫扎特傳》對其是從離開家鄉教主來到維也納開始敘述的。都說莫扎特學習了海頓很多,不過他倆最大的不同就是,海頓的自由性沒有莫扎特強烈,至少從無法忍受教主的凌辱而毅然出走可以看出。
也許曾經的“神童”不再吸引人了,因為他已經長大,而且有了獨立不羈的果敢精神,於是現實社會冷酷的冷落了這位內心無比熱情的人才。
在當時那個以伯爵為代表的貴族統治社會,當莫扎特寫出:“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我想他遭受社會的高壓與冷漠是不難想像的了。
一方面由於與社會現實的不符,他沒有工作了,這在《莫扎特傳》當中有很好的體現。在他沒有收入的同時,他的妻子也不善於理財,生活的窘迫是必然的,而為了維持日常基本需要,生存下去,特立獨行的莫扎特得經受來自“敵對方”多大的壓力啊。
與此同時,他對自己的作品需求也同樣折磨著自身,健康狀況極度差了,但是還仍然堅持創作,以酗酒等方式來不斷“逼迫”自己。正像他和《唐璜》的樂隊指揮庫查爾茲說的那樣,“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的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么多時間和思考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的確,莫扎特天才,不過天才也同樣是有著自己的“苦練”的。
外因與內因,他不得不蒙受著巨大的磨難,但這樣的一個人又恰恰是個“自由者”,那么這樣的生活就變得異常痛苦起來。這樣一個自由者就這樣蒙受著這樣的苦難。
3、精神的寄託
但是即使他那備受折磨的短暫的一生,他仍舊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有著他特殊烙印的作品。當然,首推一指的是他那傾注了大量心血琢磨的無比精彩的歌劇。
他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博馬舍話劇,莫扎特為了能夠讓自己能夠表達“人民正直、機智、勇敢”和抨擊當時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作品能夠“面世”,適當的削弱了攻擊性,增添了抒情性,但是莫扎特的“自由性”從來都沒有被當時社會的虛偽和驕奢而腐蝕,該作品仍然很好的表現著“鬥爭”,“揭露”和“諷刺”。在他另外的一部代表作《唐璜》中,同樣的他通過劇情和認物,以及無與倫比的音樂,對貴族唐璜代表的封建禮教進行了深刻的揭露。這些極富“時代自由精神”的作品不愧是“自由者”的歌劇代表作,給“自由者”做了很好的解釋。
莫扎特晚年生活很不堪,身體也很糟糕,當他最後的一部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場公演時,當人們正在維也納的歌劇院裡競相爭座欣賞時,這樣巨大的成功為瀕臨崩潰的他帶來了難以形容的欣慰,不過終究在凌晨1點,他悄悄的離開了這個讓他痛苦的世界,也帶走了他身上展現的天才的光環。《魔笛》是這樣一部不朽的作品,它反映了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並且為之進行艱苦鬥爭,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更妙的是配上了典型的新教讚歌式的音樂,給觀眾們一種莊嚴、崇高的肅穆感。算是對他的離開的一種景仰。
4、笑的勇士
在《莫扎特傳》中,最難忘的也許是他那極富有穿透力的“笑”了。他笑的那樣“狂放不羈”,那樣“肆無忌憚”,那樣“隨心所欲”,當然不單單是他自己一種“笑天下可笑之人”的豁達的笑,也有為了避免尷尬的無奈的笑。但是不管是怎樣的緣由,他的笑都展現出一個“樂觀、熱情”的莫扎特形象。
莫扎特身上體現著典型的藝術家天性。他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於感情。他認為窮人最講信義,“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友誼。”他天真、單純,總是興高采烈,易受感動,具有女性般的柔情,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當然,他愛“笑出自己”。
有這樣的一段話,“一個負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熱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渾身糊滿血污塵垢,也不會變得渺小和卑鄙,泯滅心中的神性;他即使無數次迷途在深沉的黑暗中,靈魂的聖殿里的神火依然不會熄滅,他依然不會喪失創造力...那些由內在的規律和秩序諧調起來的栩栩如生的形象,那些真誠的,閃耀著靈魂光彩的臉龐,那些純潔可愛的樹木花草,那些祈求憐憫的或獲得了恩惠的手,還有那一切勇敢的和溫柔的,高傲的和神聖的姿態,...在這顆藝術家和誘惑者的心中又十分光明燦爛的東西,而且充滿著神的恩惠”,對於對生活總是抱著希望,對音樂總是充滿熱情的莫扎特來說,或許是很好的評註。
當皇室對其作品做沒品位的挑剔時,他只有先“一笑而過”,再進行自己的暢談,當面對家庭紛爭的時候,笑,還是先笑……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歷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為人的樂觀向上,不畏懼“黑暗”,不怕在“黑暗”中獨行,不被四圍的“黑暗”而消融了“信心”,依舊“笑”的燦爛,於是,莫扎特音樂典雅秀麗,平易近人,透著陽光一般的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
他在音樂的道路上戰鬥著,他當之無愧的是個笑著的勇士,因為他那含義豐富的“笑”。

精彩對白

Salieri: Are you sure you can't leave these here and come back?
Constanze Mozart: It's tempting sir,but it's impossible I'm afraid. Wolfie would be frantic if he found they were missing,you see they're all originals.
Salieri: Originals?
Constanze Mozart: Yes,sir,he doesn't make copies.
Salieri: These are originals.
Salieri: They showed no corrections of any kind. He was simply writing down music already finished in his head. Page after page as if he were taking dictation
Emperor Joseph II: Your work is ingenious. It's quality work. But there are simply too many notes,that's all. Just cut a few and it will be perfect.
Mozart: Which few did you have in mind,Majesty?
Salieri: Mozart,it was good of you to come!
Mozart: How could I not?
Salieri: So,did my work please you?
Mozart: [hesitantly] I never knew that music like that was possible!
Salieri: [uncertainly] You flatter me.
Mozart: No,no! One hears such sounds,and what can one say but..."Salieri."

演員作品

Prophet: The Story of Joseph Smith (2005年)
聖路伊斯大橋 Bridge of San Luis Rey,The (2004年)
五月廣場 Piazza delle cinque lune (2003年)
Hire: Ticker,The (2002年)
Joshua (2002年)
Cavalieri che fecero l'impresa,I (2001年)
尋找佛羅斯特 Finding Forrester (2000年)
勾魂交易 Darkling,The (2000年)
黑幫獵殺 Excellent Cadavers (1999年)
Noah's Ark (1999年)
犯罪天堂路 Dillinger and Capone (1999年)
The All New Adventures of Laurel & Hardy: For Love or Mummy (1999年)
星際旅行續:星際起義 Star Trek: Insurrection (1998年)
DNA複製 Mimic (1997年)
革命小子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1996年)
末代啟示錄 Nostradamus (1994年)
倖存遊戲Surviving the Game (1994年)
幻影英雄 Last Action Hero (1993年)
Oscar's Greatest Moments (1992年)
四海一家 Mobsters (1991年)
無辜者 Innocent Man,An (1989年)
Performance Pieces (1989年)
魔宮傳奇,玫瑰的名字 Name der Rose,Der (1986年)
莫扎特傳 Amadeus (1984年)
疤面煞星Scarface (1983年)
大賄賂 Big Fix,The (1978年)
The Ritz (197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