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美洲鷲

黑美洲鷲

黑美洲鷲(學名:Coragyps atratus),亦稱為黑頭美洲鷲,是美洲鷲科黑美洲鷲屬中的唯一一種,從美國東南部到南美洲都有分布。雖然黑美洲鷲分布廣泛,但仍然不及同科的紅頭美洲鷲(由加拿大火地群島均有分布)。儘管黑美洲鷲的名稱和外表與歐亞大陸的禿鷲相似,但親緣關係並不相近。歐亞大陸的禿鷲屬於鷹科(同科的亦包括等),而黑美洲鷲則屬於美洲鷲科

黑美洲鷲多棲息於相對開放的環境,例如疏亂的樹林或灌叢中。黑美洲鷲的翼展可達1.5(5英尺),屬大型鳥種,但比起美洲鷲科的其他6種,它卻是體型最小的一種。黑美洲鷲全身有黑色翅膀羽毛,頭和頸部裸露灰黑色皮膚,鉤嘴較短。

黑美洲鷲是吃腐肉的清道夫,也會吃或動物幼崽。在一些人類居住的地方,也會在垃圾堆中找食物。黑美洲鷲通常依靠敏銳的視覺或跟隨著其它嗅覺靈敏的鷲覓食。由於缺乏鳴管(鳥類的發聲器官),它們只能發出咕嚕聲和低沉的嘶叫聲。它們一般在洞穴樹木凹陷處中或直接在空曠的地上孵卵,通常一年會生生育兩隻幼鷲,用反芻的方法給幼鳥餵食。

美國,黑美洲鷲是受到1918年候鳥協定法案保護的鳥類。在瑪雅文化中,黑美洲鷲同其他美洲鷲科鳥類一樣,是死亡的象徵。

基本介紹

物種歷史,形態特徵,棲身環境,生活習性,飛行,發聲,食物,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與人類的關係和文化象徵,

物種歷史

從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年代,黑鷲的史前種Coragyps occidentalis曾分布於今天黑鷲所分布的地域範圍中。和現今的黑美洲鷲相比,更新世黑鷲的體型要大10-15%左右,具有更扁平更寬的喙。更新世黑鷲占據了和黑美洲鷲相同的生態位,並且確實曾在晚冰川期通過縮小體型演化為今天的黑美洲鷲。根據骨骼化石的良好記載,鷲種在演化動力學中少見地留下了兩個漸變種,而人類必定曾經目睹了這場演化的最終階段:在俄勒岡達勒斯附近的五英里急流,一個古印第安時期至古風時期(公元前9000-8000年)的貝冢里曾出土一塊這種已滅絕物種的骨骼亞化石
在缺乏更多資料的情形下,黑美洲鷲祖先的化石(或亞化石)並不一定來自那些生活於更新世或更近年代的物種:現代鳥類中出現與其祖先類似大小的體型變化也有發現。因此,希爾德加德·霍華德(Hildegarde Howard)於1968年將分布在墨西哥的C.o. mexicanus和分布於美洲更北方地區(如Rancho La Brea)並構成主要亞種的C. o. occidentalis區分開來。分布在南方的更新世墨西哥黑鷲和今天的黑美洲鷲具有相同大小的體型,從而辨別它們只能通過它們稍微更加強壯的跗跖骨以及更扁更寬的喙,但即使這樣還需要得知化石的發現地點才能進一步得到確定。由於Coragyps occidentalis和當今的黑美洲鷲形成了同一個演化連續體而非兩個或多個演化支,有些研究者將Coragyps occidentalis的分類單元歸入黑美洲鷲中。

形態特徵

黑美洲鷲是一種大型的猛禽,身長65厘米(25.5英寸),但是美洲鷲科中體型最小的,雙翼展開可達1.5(5英尺),重量約為2至2.75千克(4.5至6磅)。全身主要覆蓋有光澤的黑色羽毛,而頭部和頸部沒有羽毛,皮膚是帶皺的深灰色。虹膜棕色,在上眼瞼有一排不完整的眼睫毛,下眼瞼有兩排。腿呈灰白色,腳上有兩個前腳趾比較長,並且之間有。黑美洲鷲的腳是扁平的,爪相對較鈍,不善於抓取東西。
黑美洲鷲的鼻孔間沒有鼻中隔,只有齒孔,因此可以從側面看穿鳥嘴。黑美洲鷲具有寬大但相對較短的翼,初級飛羽的底端是白色的,這在翅膀下側的邊緣處形成了飛行時可見的白色區塊。黑美洲鷲的尾翼呈方形並且很短,當雙翼收起時尾翼剛剛能越過翅膀的後緣或與尾齊平。黑美洲鷲的亞種之間存在有體型差異,其實這都是遵循博格曼法則的;而後翅上著色的白色區域大小亦如是。不過,由於這些差異在全部範圍內很有可能是漸變的,黑美洲鷲往往被認為是單型的物種。
黑美洲鷲黑美洲鷲
2005年,人們在厄瓜多的Piñas發現了一隻白色的黑南美洲鷲。它全身覆蓋著白色的羽毛,只有腳踝、尾巴以及尾巴下方的一些羽毛是黑色的。由於它的皮膚呈正常的深色,並且它來自一個大約有20個羽色正常黑南美洲鷲組正的小群,因而這個現象並不被認為是白化

棲身環境

黑美洲鷲的棲息地相對固定,只有在最北面分布的少數黑美洲鷲會在短距離內遷徙,其餘地方的黑美洲鷲會在某些不利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小範圍的移動。黑美洲鷲喜歡棲息在點綴有樹木或灌木的開闊地,它們也出沒在潮濕的低地森林、灌叢帶、草地、濕地沼澤、牧場以及被嚴重損毀的森林中。黑美洲鷲習慣於低地,因而在山地中很少見到它們的行蹤。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它們翱翔或棲息在籬笆樁或枯木的上方。

生活習性

飛行

黑美洲鷲會飛到高空尋找食物。在滑翔時翅膀伸展呈水平。在短程飛行中,振翅頻繁。它的翅膀相對較短,只能形成一個較小的帆面,所以飛行的效率比其他禿鷹低。與紅頭美洲鷲相比,黑美洲鷲在飛行中振翅頻率較高。當發現有其他動物接近或收到驚擾時,黑美洲鷲會開始嘔吐,目的是為了警告外來者並減輕自身的重量以便飛行。

發聲

由於沒有鳴管,黑美洲鷲和其他新世界禿鷹一樣,幾乎不具有發聲功能。通常它們是沉默無聲的,但有時也會發生輕微的嘶嘶聲或哼聲。

食物

黑美洲鷲通常是集體覓食;一群黑美洲鷲能夠輕易趕走一隻通常單獨在屍體上進食的紅頭美洲鷲。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黑美洲鷲的主要食物是腐肉。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它們也會在垃圾堆中尋找食物,有時也會偷蛋或破壞一些植物,甚至傷害或捕殺新生或殘疾的哺乳動物。和其他禿鷹一樣,處理腐肉的習性使得它們在生態系統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避免了腐肉導致的疾病在自然界中滋生蔓延。黑美洲鷲覓食主要依靠視覺或跟隨美洲鷲科中的其他嗅覺靈敏的禿鷹來尋找動物屍體。美洲鷲科中紅頭美洲鷲小黃頭美洲鷲大黃頭美洲鷲的嗅覺靈敏,它們貼近地面飛行時能通過嗅覺發現覆蓋在森林植被下的動物腐肉的味道(乙硫醇氣體)。而對於王鷲和黑美洲鷲而言,由於它們缺乏這種通過嗅覺覓食的能力,就會跟隨在那些禿鷹後面尋找腐肉。進食時黑美洲鷲具有侵略性,有時甚至會驅趕體型稍大的紅頭美洲鷲。
黑美洲鷲偶爾也會以家畜鹿為食,它是美洲鷲科中唯一一種獵食家牛的鷲類。它們偶爾會騷擾正在分娩的家牛,但主要是獵食一些剛出生不久的小牛,因為小牛在剛出生幾個星期之內時還不會對黑美洲鷲的接近產生警戒。通常黑美洲鷲會群體圍攻一隻小牛,然後去啄它的眼睛、鼻子或舌頭,小牛便會因此受驚而被鷲群捕殺。

分布範圍

黑美洲鷲分布於新北界新熱帶界,範圍包括美國南部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大部。在南美洲,黑美洲鷲的分布範圍延伸至智利中部和阿根廷;而它們在加勒比海的群島上也有發現。

繁殖方式

黑美洲鷲的繁殖習性會因所居住的緯度而有所差異。例如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黑美洲鷲交配繁殖不會早過3月,而在佛羅里達州的黑美洲鷲早在1月便開始了。在南美洲阿根廷智利的黑美洲鷲早在9月就會產卵,而南美北部的黑美洲鷲通常要等到10月。南美洲有些地區的黑美洲鷲的產卵日期甚至比這還要晚——例如特立尼達地區的黑美洲鷲直到11月才會產卵,而在厄瓜多的黑美洲鷲有可能等到2月。黑美洲鷲一般通過一個求偶儀式來配對,儀式是在地面上進行的:數隻雄鳥將雌鳥圍在中間,並且部分張開它們的翅膀,頭部上下擺動,以表現自己來吸引雌鳥的注意。它們有時也會進行求愛飛行、潛水或在已選擇巢穴附近互相追逐。
黑美洲鷲
新大陸的黑美洲鷲不會築巢,而是把產在兩塊巨大岩石中間的空隙,在隙里放置一些樹枝。雌鷲通常會產下一至三枚蛋,並孵化約33至35天。幼鳥和成鳥雛羽的變化很小。幼鳥換羽後羽毛豐滿時,看起來幾乎跟成鳥差不多。黑美洲鷲通常會在出生後三個月後離巢飛翔,會與父母一起在在大群體中生活幾年。

亞種分化

黑美洲鷲(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活動範圍
1
黑美洲鷲指名亞種
Coragyps atratus atratus
Bechstein, 1793
墨西哥北部穿過德克薩斯州和美南北部直至、北卡羅萊納州
2
黑美洲鷲南美亞種
Coragyps atratus brasiliensis
Bonaparte, 1850
3
黑美洲鷲安第斯亞種
Coragyps atratus foetens
Lichtenstein, 1817
安第斯地區

保護級別

2012年,黑美洲鷲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在美國,黑美洲鷲受到《候鳥條約法案》保護。根據該法案,獲得、殺害或擁有黑美洲鷲都屬於違法,最高刑罰為罰款15,000美元及監禁六個月。

與人類的關係和文化象徵

黑美洲鷲會捕食初生的家畜,牧場工人因此將其視為威脅。黑美洲鷲和其他種類鷲的糞便可能會危害甚至殺死植物。在美國,黑美洲鷲受到《候鳥條約法案》保護。根據該法案,獲得、殺害或擁有黑美洲鷲都屬於違法,最高刑罰為罰款15,000美元及監禁六個月。現時黑美洲鷲的族群規模維持穩定,並沒有達到成為瀕危物種的標準(在十年或三代之內數量減少超過30%),因此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黑美洲鷲常在瑪雅古抄本中以各種各樣的瑪雅人象形文字出現。它們通常都被視作為死亡的象徵。這個物種缺乏王鷲具有的宗教性。雖然一些古代的浮雕表現出了黑美洲鷲擁有的寬鼻孔和鉤喙,卻缺乏王鷲較有標誌性的特徵,所以僅認為是一種“神鷲”而不確定就是黑美洲鷲。
黑美洲鷲曾出現於兩枚不同的郵票上,分別是1990年於蓋亞那及1994年於尼加拉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