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長耳大野兔

黑尾長耳大野兔

黑尾長耳大野兔(學名:Lepus californicus):頭體長47-63厘米,尾英文名稱50-112毫米,耳朵長10-13厘米。是真正的野兔,比家兔子更瘦,具更長的耳朵和腿。具管狀長耳(耳長大於耳寬數倍);簇狀短尾,比前肢長得多的強健後腿。該物種在背部中央有黑色條紋,臀部有黑色斑塊,背部的尾部黑色。兩性看起來相似,但雌性在兩性中較大一些。

喜歡棲息在低矮乾燥的灌木叢中,一般單獨活動,是植物性物種,食譜包括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樹枝和嫩皮、鼠尾草和仙人掌。分布於從美國西南部進入墨西哥,包括美國密蘇里州東部、華盛頓州、愛達荷州、科羅拉多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北部,西部到加利福尼亞州和加拿大下加利福尼亞州。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尾長耳大野兔頭體長47-63厘米,尾英文名稱50-112毫米,耳朵長10-13厘米。是真正的野兔,比家兔子更瘦,具更長的耳朵和腿。具管狀長耳(耳長大於耳寬數倍);簇狀短尾,比前肢長得多的強健後腿。剛出生的幼仔就有完全毛茸茸的形態和眼睛可睜開。該物種在背部中央有黑色條紋,臀部有黑色斑塊,背部的尾部黑色。兩性看起來相似,但雌性在兩性中較大一些。
門齒與頰齒間有寬闊的齒隙(缺犬齒、部分門齒和部分前臼齒)。草食性,具雙重消化功能,即盲腸富集大量維生素後,膠囊裹著成軟糞,自肛門排出,再被自己吞咽,又經消化,充分利用維生素(軟糞含維生素比正常糞便多數倍),再排出的糞便才是圓形硬糞便。

棲息環境

棲息於沙漠、沙丘草原或沙漠草原。喜歡沙漠灌木叢、草原、農田和沙丘。喜歡乾旱地區和海域邊緣草地,垂直分布從海平面到約3,800米。使用許多不同的植被類型,包括鼠尾草叢、豆科牧草和杜松大鼠尾草。還頻繁出現農在業區,影響水果和穀物作物生長。

生活習性

黑尾長耳大野兔一般單獨活動,沒有地洞。以野草、樹葉等植物為食,生性機警,聽覺和視覺靈敏,逃跑迅速,隱藏嚴密,繁殖力強。
與所有野兔一樣,該物種依靠速度和偽裝(以及特徵“凍結”行為)來防禦。當從地面躍起時,可以彈跳20英尺,在曲折路線上達到30-35英里/小時的最高速度。黑尾長耳大野兔通常不會占領洞穴:相反,它們會在要躺下的地面上挖淺淺的窪地。它們在炎熱的下午時間不活動,主要是夜間活動,白天在樹叢下休息。黑尾長耳大野兔的家庭領地平均為20公頃(取決於分布密度),雌性的活動的領地範圍大於雄性。
草本植物是黑尾長耳大野兔的首選食物,但當首選植物不能採集的季節,木本植物的樹枝和嫩皮是主食。食譜中也包括鼠尾草和仙人掌。黑尾長耳大野兔幾乎不斷地吃,並且相對於它們的大小在消耗大量的東西,5隻野兔在一天內吃得和放牧牛一樣多。它們不需要太多水,從自己消耗的植物食材中獲得所需要的幾乎所有的水。

分布範圍

分布於墨西哥(阿瓜斯卡連特斯、下加利福尼亞、南下加利福尼亞州、奇瓦瓦州、科阿韋拉州、杜蘭戈、瓜納華托、伊達爾戈、哈利斯科、新萊昂州、克雷塔羅、聖路易斯波托西州、索諾拉州、塔毛利帕斯州、薩卡特卡斯);美國(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 、愛達荷州、堪薩斯州、馬里蘭州- 引進、麻薩諸塞州- 引進、密蘇里、蒙大拿、內布拉斯加、內華達州、新澤西州- 引進、新墨西哥、俄克拉荷馬州、俄勒岡州、德克薩斯州、猶他州、維吉尼亞- 引進、華盛頓、懷俄明州)。
黑尾長耳大野兔分布圖黑尾長耳大野兔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交配前的有短暫求愛階段,雄性和雌性互相追逐嬉戲。交配系統混雜。繁殖季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從十二月至九月,在加利福尼亞州和堪薩斯州是一月下旬至八月。懷孕期41-47天,雌性每年生產3-4窩,每窩1-6胎(通常3或4胎)。雌性只會撫養幼仔2-3天,圈養壽命為5-6年,但由於捕食,疾病或與人口過剩相關的問題,野生兔子通常會更早死亡。

亞種分化

黑尾長耳大野兔(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黑尾長耳大野兔指名亞種
Lepus californicus californicus
Gray, 1837
2
黑尾長耳大野兔索諾拉州亞種
Lepus californicus deserticola
Mearns, 1896
3
黑尾長耳大野兔尼爾森亞種
Lepus californicus magdalenae
Nelson, 1907
4
黑尾長耳大野兔德克薩斯亞種
Lepus californicus melanotis
Mearns, 1890
5
黑尾長耳大野兔科羅拉多亞種
Lepus californicus texianus
Waterhouse, 1848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