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黎川茶樹菇菌蓋顏色多為茶褐色,具有特有的香味。菌蓋初生,後逐平展,中淺褐色,邊緣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與菌柄成直生或不明顯隔生,初褐色,後淺褐色。菌柄中實,長4—12厘米,淡黃褐色。菌環白色,膜質,上位著生。孢子卵形至橢圓形。
營養價值
黎川茶樹菇蛋白質含量高達19.55%。所含蛋白質中有18種胺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為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異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總胺基酸含量為16.86%。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含量齊全,並且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鈣、鎂、鐵、鋅等礦質元素。
藥用價值
傳統中醫學認為,茶樹菇性甘溫、無毒,有健脾止瀉之功效,並且有抗衰老、降低膽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長期食用能滋陰壯陽,對腎虛尿頻、水腫、氣喘、健脾胃、止瀉、清肺熱有獨特的療效;具有降低膽固醇、去濕、美容、防癌、抗癌、降血壓等功效。對中老年防衰、小孩低熱、尿床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能。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地屬侵蝕丘陵,主要土壤為紅壤,全境平均海撥400米左右。全縣土壤多為弱酸性,pH值5.2—6.0。
水文情況
黎川縣境內主要有
黎灘河、資福河及龍安河三條水系,三河均匯入南城縣境內的洪門水庫,再入撫河,為撫河的源頭之一。而黎灘河流經黎川縣城,是境內主要經濟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水源地。黎灘河由熊村河、德勝河兩條主要支流匯集而成,沿河主要有德勝鎮、熊村鎮、日峰鎮三個建制鎮和潭溪鄉。
氣候情況
黎川縣年平均氣溫在17—18℃,四季更替分明,極端最低氣溫零下9.7℃,絕對最高氣溫39℃,月平均氣溫,七月為最高28℃,一月為最低4.8℃,全年無霜期300天以上。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年均日照時數1771小時,成熟期日照率50%以上,年降雨量1756毫米,為江西省較高水平,特別是4—6月降雨較為集中年蒸發量1000毫米左右。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豐沛的優質水資源,有利於茶樹菇的生長。
歷史淵源
黎川茶樹菇已有20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有茶褐色和白色兩個品種。
20世紀90年代,黎川縣成功進行了茶樹菇室內栽培,原主要栽培材料為闊葉林木鋸屑,後改為棉子殼(稻草)來栽培,同時推廣“加溫長菇”、“菇筒灌水增肥”、“大棚出菇”等高新實用技術,即提高了單筒(袋)茶樹菇的經濟效益,又避免了森林資源遭受破壞。
1999年開始,黎川縣凡是參與食用菌生產經營的農戶總體效益相比其他行業要高,調動了當地農戶種植茶樹菇的積極性。農戶通過多年的生產栽培磨練和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組織的多次培訓,參與生產的農戶全部掌握了一套過硬的生產技術,使得單產相比其他地區高出近50%,茶樹菇產品在中國至少占有60%的總量,每年產銷旺季,全國各地經銷商雲集黎川收購產品。
2011年,黎川縣被國家科技部、財政部批准為國家科技富民縣專項行動計畫縣,“黎川茶樹菇無公害生產科技示範與產業化”獲立項支持。
2017年3月23日,黎川縣2015年國家星火計畫“茶樹菇標準生產技術服務體系示範”項目通過驗收。項目實施後,建立示範基地1個,規模化示範點6個,舉辦多期技術培訓班,輻射帶動了5個鄉鎮完成技術升級,培養了一批食用菌栽培技術骨幹和種植大戶,提升了全縣茶樹菇產業水平。
生產情況
2010年,黎川茶樹菇生產規模為2.4億筒(袋),產值在3億元左右。
2013年,黎川茶樹菇產業輻射帶動農民近8000人,菇農人均年增收3680元。年產茶樹菇2億多袋,產量居中國第一,產值超3億元,銷量占全國市場的60%左右。
2014年,黎川縣每年生產菌菇2億多筒,每戶菇農年均增收3萬多元。
2015年,黎川茶樹菇年栽培量約3億筒,產值近6億元,栽培農戶6000戶,年生產量乾品達1500多萬斤。
產品榮譽
2010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黎川茶樹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黎川茶樹菇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2′—117°10′,北緯26°59′—27°35′,東西寬49千米,南北長68千米,總面積1728.56平方千米。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主要採用室內栽培黎川茶樹菇,栽培場地交通便利,遠離污染源,地勢較高,水源方便,水質優良,自然條件良好。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應使用符合國家《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規定已登記註冊的優良品種,並經過栽培試驗證明該品種的種性適應黎川地區氣候條件,抗逆性強,抗雜菌力強,菌絲生長健壯,原基產生整齊,子實體生長快,速生高產,商品性好的品種。
(3)生產條件管理:
溫度:茶樹菇屬中溫型食用菌。在PDA培養基上,26℃條件下,孢子經24小時萌發,48小時後肉眼可見到微細的菌絲。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3—28℃,超過34℃停止生長,在零下4℃可保存3個月。子實體原基分化的溫度範圍是12—26℃,最適溫度為18—24℃,較低或較高溫度都會推遲原基分化。溫度較低,子實體生長緩慢,但組織結實,菇形較大,質量好;溫度較高,易開傘和形成長柄薄蓋菇。
營養:茶樹菇是一種對木質素、纖維素分解能力較弱的木腐菌。野生茶樹菇僅著生於油茶樹上。經人工馴化後,可利用油桐、楓樹、柳樹、櫟樹、白楊等闊葉樹作栽培材料,但以材質較疏鬆、含單寧成分較少的雜木屑較適應茶樹菇生長。可充分利用麩皮、米糠、餅肥等作為氮源。茶樹菇除能利用雜木屑外,蔗渣、稻草、棉籽殼、菌草也可作為碳源。碳源中以單、雙糖為最好,澱粉、纖維素等利用能力較弱。若栽培料配方中僅含有葡萄糖,菌絲生長較疏鬆,並用少量蔗糖搭配,則菌絲生長緻密,長勢旺盛。說明菌絲生長過程中需要礦質元素相關。
水分:茶樹菇栽培的培養基含水量應掌握在60%—65%,即用手抓一把培養基,用勁捏,指縫間濕潤,稍有水但不流下,手指鬆開成塊,落地後散開為宜。但不同種類的木屑及粗細不同略有差別,應靈活掌握。菌絲生長時,空氣相對濕度要求在70%以下;子實體形成發育期為85%—95%,生長期適當降低,以延長產品保鮮期。
空氣:茶樹菇屬好氣性大型真菌,對二氧化碳十分敏感,通氣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易造成菌絲生長緩慢、子實體菌柄粗長、菌蓋細小、早開傘、畸形菇。
光線:茶樹菇是需光性真菌,子實體具有趨光生長特性,適宜的漫射光是完成正常生活史的必要條件。菌絲體培養期間,在無光條件下仍然生長,但不形成子實體。子實體沒有光照不易分化,適宜光照強度為50—300勒克斯。
酸鹼度:茶樹菇菌絲喜弱酸性環境,最適pH5.5—6.5,pH值4以下或6.5以上菌絲生長稀疏、緩慢。
(4)產品收穫規定:茶樹菇不僅菌蓋可食,且菌柄也十分脆嫩,應連蓋帶柄一起採收。當子實體長出後,菌蓋尚內卷、孢子還未大量發生時採收。採用一次性採收,也可採用采大留小、采老留幼的方法分批採收,分批收穫時要注意保護好幼菇。一般可採收3—4批,每100千克乾料可產鮮菇60—70千克。採收後的子實體剪去根部及附著的雜質即可上市鮮銷,亦可烘乾,分級包裝、遠銷。
(5)生產記錄要求:黎川茶樹菇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建立生產記錄,記載使用投入品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採收日期等,生產記錄紙質及電子“雙保存”法保存兩年以上,以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