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屋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黎屋村,位於坪地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羅屋村、老圍村。始建於清代,黎姓先祖遷移至此而形成。因村民大部分為黎姓而取名黎屋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附近有三坑水庫;屯梓河從村西南面流過。現村於1980—1988年在村內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 地理位置:坪地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黎、廖、溫3姓。第一大姓為黎姓,早年從江西遷移至廣東;清代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廖姓,清代遷移至此。第三大姓為溫姓,清代遷移至廣東坪地新圍,後從新圍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63人,其中男性74人,女性89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28人。非戶籍外來人口6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0人、澳門同胞1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0人,主要分布在越南、高棉。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兼種花生、番薯,少數村民上山採藥、砍柴到鎮上出售。20世紀80年代末,村里利用集體資金建起了第一棟廠房。2004年推進農村城市化。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2015年村集體經濟入約2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年糕,清明節的茶果等。龍崗大道、鹽龍大道經過該村。70年代初通電,20世紀80年代中期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籃球場、室內健身器材、老年之家、黨群服務中心等。2008年,村里用集體資金建起了黎屋居民小組辦公樓,現仍在使用,成為居民小組辦公和村民文體活動場所。
村中有《黎氏(源通堂)族譜》,於1949年纂修。2006年5月參與制定《六聯居民公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40座。代表性民居黎屋老村,一部分建於清代,一部分建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多為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由於年久失修,黎屋老村已破敗,現無人居住。宗祠建築已倒塌。每年中秋節至重陽節期間(一般選在周末),黎姓各大房組織宗親去祖先墓地祭拜祖先。該村有“中秋拜月”的傳統。中秋當日,村民晚宴之後在戶外空曠之地擺上供桌,擺好各種祭品有月餅及各種瓜果,待月亮出來之後全家祭拜,拜完後放鞭炮,全家人一起吃月餅等。黎屋村有“羅姓、黎姓不能通婚”的傳統。據村里老輩人說是羅、黎為一家,因客家話中“羅”與“籮”同音,“黎”與“泥”同音,而“籮”是用來裝“泥”的,同是一家,因此羅、黎不能通婚。
代表性人物:黎元才(1918-1948),烈士,1947年參加惠東寶人民護鄉團,次年在惠東縣多祝作戰時犧牲。黎志輝(?一1955),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6年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編入兩廣縱隊後隨大軍南下,參加渡江戰役等,擔任華東軍區某支隊指導員。1949年4月獲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頒發“渡江勝利紀念章”,該紀念章現存於村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