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嶺村(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蓮湖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頭嶺村,位於塘廈鎮東部,距鎮政府7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水口圍村、草塘布村。清朝立村。因石頭嶺得名,曾用名“安溪萬安圍”。西邊200米處有石馬河由南向北而流,北邊靠長嶺、石頭嶺兩個小山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頭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蓮湖社區
  • 地理位置:塘廈鎮東部
清中後期,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第三區;1958年,屬塘廈人民公社蓮湖生產大隊;1984年,屬塘廈區蓮湖鄉;1987年,屬東莞市塘廈鎮蓮湖管理區;1999年,屬塘廈鎮蓮湖行政村;2004年,屬塘廈鎮蓮湖社區。
世居村民有劉、林等姓。劉姓先祖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從清溪洞祿圍遷移至此地。林姓先祖於南宋從福建興北莆田遷移至東莞水南頭,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從東莞水南頭遷移至蓮湖老圍,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分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36人,其中男性124人,女性112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6歲(女)。外來暫住人口2536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11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0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分屬客家和廣府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塘廈話和粵方言東莞塘廈話。
傳統農業為種植水稻、花生、甘蔗、薯類、黃豆。改革開放初期,發展養殖業、林果業,辦有榨糖廠、建材廠和農副產品小型加工廠。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五金、模具、電子等。有廠房等集體房產1.8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163萬元,集體總資產1046萬元。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橙、柑、杧果、楊桃、石榴、龍眼、荔枝。特色傳統食品有年糕、湯丸、炒米餅、粉果、踏青(清明)、粽子、月餅、蘿蔔角仔、茶果。特色工藝品有盒、籃、筐、簸箕、和笠、三鳥籠、漁具及各類篩子等。
省道環市東路、鄉道蓮湖北路經過該村。1957年通電話,1968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
村中存有《蓮湖村志》。
現存客家傳統民居12座。代表性民居有“世界大同”,建於清朝,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
村里每年農曆五月初十舉行敬神活動,稱為“游神”。當天上午9時,8名青年抬著“天后宮娘娘”“黎氏伯婆”,從蓮湖林氏宗祠出發,抬著金豬,另有青年扛著“肅靜”“迴避”牌匾,沿途燃放鞭炮,並伴有鼓樂游神,直游到黎屋村村口,把“天后宮娘娘”“黎氏伯婆”和金豬送到廟前擺放,然後黎屋村的人點燃香燭、參拜。1小時後,游神隊伍又把“天后宮娘娘”“黎氏伯婆”抬到背底嶺,在大鞭炮上面插放一支長約40厘米的小竹枝,點燃鞭炮,將小竹枝射上天空,在場的男人爭著衝上前搶竹枝,搶到竹枝者獲獎豬肉5千克、鏡子1面,意味著有好運。此外,還有舞麒麟習俗。
該村代表性人物:林永祥(1956—1979),革命烈士。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班長,1976年2月參軍,1979年3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追記二等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