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屋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屋村,位於坪地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黎屋村、鶴坑村。始建於清代,羅氏先祖羅彩儀從廣東興寧遷移到此地而形成。因村莊所在地像一個牛軛而取名牛坳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全村人均為羅姓而改名羅屋村。該村地處丘陵地帶,黃沙河從村西南流過,黃沙河左支流從村東北面流過。現村於1998年在村內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 地理位置:坪地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羅姓,早年從湖南遷移至廣東興寧;清代從興寧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01人,其中男性46人,女性55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8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00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一年兩季。1991年,村里通過土地置換建起了第一棟廠房。1992年,引進第一家台資工藝品工廠。1993年,村民第一次有了集體經濟分紅。2001年,村集體實行股份制,集體經濟開始穩步發展。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約5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食品有春節的米餅、油角、年糕,清明節的茶果等。長深高速G25線、龍崗大道、鹽龍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初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自來水,9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籃球場、桌球室、室納健身器材、黨員活動中心等。1998年,村里建起了圍合式花園小區,每戶獨棟。
村中存有《羅屋居民小組公約》,於2009年3月制定。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67座。代表性民居羅屋世居,建於清鹹豐年間;三堂兩橫兩角樓,有前圍屋、月池和禾坪;一進為天街,角樓高2層,當心間為羅氏宗祠;圍屋為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正門上方有“羅屋世居”匾額、書於清代:羅屋世居保存基本完好,現仍有人住,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
羅屋世居中的羅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1991年,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內有匾額“敦睦傳家”“蘭桂騰芳”“承先啟後”“豫章堂”,有楹聯“豫章世澤;湘水家聲”“立國荊南羅氏家聲傳百世;建祠坪凹豫章祖德永千秋”“凌甫蘭馨枝葉茂;豫章派衍澤流長”。每年清明節、中秋節(中秋前的一個周六或周日),村里組織羅姓宗親到墓園祭祖,祭品由村里準備,祭祀儀式由村中長者主持。村中有除夕夜洗“大吉水”的傳統,男女老少都洗,在洗浴的水中加入桔子皮、柚子樹葉、樟樹葉、“旺草”等,謂之“大吉水”。洗完後,穿新衣,發紅包。該村流傳著李、羅、黎3姓不通婚的傳說。相傳清代,李、羅、黎三個年輕人相約到惠陽佛子坳小涼亭喝茶會面,後商定一起搬往坪地居住。後來三人結為異姓兄弟,成為一家人,所以後代不通婚。
代表性人物:羅志偉(1923一1948),革命烈士,1946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8年在惠陽淡水作戰時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