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羌鎮

黃羌鎮

黃羌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屬紅色革命老區。東毗鄰陸豐市、陸河縣,南臨公平水庫,西連紫金縣,北與惠東高潭鎮接壤,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地區。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42.63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山地面積16.146萬畝,台地面積9.758萬畝,水田面積12062畝,旱田4542畝,林地面積11萬畝,其中生態林1.8萬畝。下轄豐田、坑聯、東升、東坑、東嶺、東隴、黃羌、河東、合門、里坑、建林、松林、石山、虎噉、下寨、雙河、雙圳、雙新18個村委會和1個黃羌社區,共有村民小組198個,人口22813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羌鎮
  • 外文名稱:Huangqi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8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黃羌鎮X126縣道
  • 電話區號:0660
  • 郵政區碼:516423
  • 地理位置:海豐縣北部
  • 面積:142.63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281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虎噉金針菜種植基地、華南園、黃羌龍潭
  • 車牌代碼:粵N
  • 行政代碼:441521
鎮情概況,自然氣候,環境資源,紅色文化,人文歷史,基礎設施,政治,經濟發展,國民經濟,農產業,紅色生態旅遊,著名景點,

鎮情概況

黃羌鎮在縣境東北部,西南距縣城20公里。駐地明中葉盛長黃羌,鎮府駐黃羌圩南側,故為鎮名。
黃羌鎮
清代為海豐縣石塘都羅輋約、里仁約和黃泥塘約和西坑約的部分村莊。民國時期屬公平區。1949年7月解放,1950年建政屬二區;1953年屬公平區;1957年撤鄉成立黃羌鄉;1958年建立黃羌人民公社;1984年3月廢社設區;1987年1月撤區設鎮,轄黃羌1個居委會和豐田、坑聯、東升、東坑、東嶺、東隴、黃羌、河東、合門、松林、建材、虎瞰、下寨、雙河、雙圳、雙新、石山、里坑18個村委會。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42.63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山地面積10764公頃,台地面積6505.33公頃,水田面積804.13公頃,旱田302.8公頃,林地面積7333.33公頃。現下轄豐田、坑聯、東升、東坑、東嶺、東隴、黃羌、河東、合門、里坑、建林、松林、石山、虎瞰、下寨、雙河、雙圳、雙新18個村委,1個黃羌社區,163個自然村,22813人(2017年)。黃羌全鎮為海豐縣客家話分布區。

自然氣候

該鎮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年平均溫度21.9℃,年積溫為7878.5℃,無霜期為362天,年日照時數為2049小時,年降雨量2258毫米。
黃羌鎮區地圖黃羌鎮區地圖

環境資源

全鎮有7座小Ⅱ型水庫、3座小水電站,羅輋河、松林河、雙圳河三大河流穿境而過,匯入公平水庫,占據公平水庫水源的6成以上;轄區森林覆蓋率達63.8%,其中生態林1.8萬畝,特別是龍潭山林區,面積約30公頃,奇石瀑布遍布,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是天然綠色氧吧,徒步休閒的首選之地;有省級自然保護區公平水庫濕地保護區,區內物種多樣性豐富,黑臉琵鷺等大量珍禽雲集,是中國南部水鳥重要的棲息地;合門村委熱水自然村有豐富的溫泉資源,溫泉溫度高達70多攝氏度,非常適合開發為溫泉休閒度假的旅遊場地;皇齋虎噉金針菜營養豐富,品質好,口感佳,被國家認證部門評為“A級綠色食品”、“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有“全國文明村”坑聯村及里坑官田仔、雙新官背洋、合門新金、河東麻塘、黃羌大面園等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
黃羌鎮

紅色文化

黃羌革命老區(包括黃羌鎮和黃羌林場兩個行政區)是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區域,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當地民眾傳統的抗爭精神,在1927年9月到1940年3月之間曾一度成為我黨早期進行土地革命、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的重要根據地之一,也一度成為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留下了許多革命的遺址。徐向前、彭湃、曾生、楊其珊、趙自選、董朗、張善銘、古大存等領導人都曾在我鎮開展革命,留下了很多革命事跡和紅色遺址。全鎮經認定的革命遺址共有40處,分別是:東坑村3處(1.田心高排山烈士墓、2.羅輋戰鬥圳寨村療傷處遺址、3.東坑鄉農會遺蹟);東嶺村2處(4.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茶園洞戰鬥遺址、5.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後勤處舊址);東隴村6處(6.紅四十九團戰壕遺址——大古崬、7.紅四十九團戰壕遺址——短窩子、8.紅四十九團戰壕遺址——上坑、9.官田村婦女解放協會成立地遺蹟、10.官田村農民自衛隊成立地舊址、11. 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舊址);合門村(12.合門鄉農民協會遺址、13.合門村農民自衛軍成立地遺址);虎噉村(14. 抗日游擊隊女兵駐地舊址、15.抗日游擊隊長槍隊駐地遺址、16.坑口谷塘黨支部舊址、17.平北鄉游擊隊成立地舊址、18.虎噉村黨支部舊址 );黃羌村(19.東江革命委員會、黃羌鄉蘇維埃政府遺址、20.海豐縣委、海陸紫特委、紅軍醫院、紅軍軍醫處舊址、21.黃羌革命烈士墓、22.七百勇士出征處、23.趙自選墓);坑聯村(24.羅輋戰鬥遺址);里坑村(25.松林鄉赤衛隊交通站遺址);石山村4處(26.海豐縣人民政府舊址、27.曾生大隊長在石山掩蔽處舊址、28.曾生同志避險處舊址、29.東江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部舊址);雙新村委(30.余坤等六位農民與地主朱墨作鬥爭的策劃地);雙圳村(31.戴永良舊居遺蹟、32.樓下農會舊址、33.十三坑農會遺址、34.雙圳稅站遺址);松林村(35.黃羌分區農會、海陸惠紫工農討逆軍駐地遺址、36.國民黨軍向農軍投誠地遺址);下寨村1處(37.藍訓材舊居);東升村1處(38.塘肚農軍井);豐田村1處(39.楊其珊舊居遺蹟);雙河村(40.雙河農會舊址)。
黃羌鎮
2016年10月建成了黃羌革命史料館,成為有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

人文歷史

據有關史料記載,南宋末年,已有先民在黃羌勞動生息。境內有700多年歷史的佛教道場和旅遊觀光勝地虎噉石蓮庵,始建於明朝萬曆初年的海豐佛教開山第一庵丫髻山庵,建於清嘉慶戊寅年的羅輋和慶宮,以及虎噉龍山洞女媧廟、東坑龍興宮太公廟等;黃羌客家山歌遠近聞名,2016年11月13日,黃羌客家山歌代表隊僅憑一首“黃羌山歌特出名”的山歌演唱榮獲了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的“兩岸暨港澳地區”客家山歌邀請賽金獎。
黃羌鎮

基礎設施

道路交通便利,省道S242經過雙圳、雙新兩村,縣道X126穿境而過;完成黃平公路改造;啟動S242線(雙新)至陸河新田海豐段工程建設,全長21公里,途經全鎮12個行政村;轄區道路硬化和主幹道亮化實現村村通;全鎮已開通了有線電視、程控電話、行動電話;已完成教育創強、創均,有合理配置的教育設施;正推進黃江(黃羌段)治理工程、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衛生院提質改造和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工程、敬老院重建工程及一座35KV變電站建設;有一個功能規範的農貿市場;有一個功能完善的汽車站;有相應的特色產品銷售和足夠的餐飲住宿點;有較完善的衛生保潔體系及文體娛樂體系;加快推進鎮、村(20戶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處理PPP捆綁項目建設中;積極申報實施松林河、雙圳河治理工程建設。
黃羌鎮

政治

2017年黃羌鎮黨委、政府、人大領導人名錄
黨委書記:許澤武(3月起任)
鎮委副書記:許澤武(任至3月) 張流超(3月起任)唐本高(12月起任)鐘曉軍 張業敬(任至8月)張志剛(8月起任)
鎮長:許澤武(任至3月)張流超(4月起任,任至12月)唐本高(12月起任鎮長候選人)
副鎮長:林浩聲 張志剛(任至8月)
人大主席:張流超(任至3月)張業敬(9月起任)人大副主席:葉凱鋒(11月起任)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

2017年,黃羌鎮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3.7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7億元,農業總產值2.25億元,比增分別為2.7%、5.2%;固定資產投入6.12億元,比增11%;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5億元,比增12%;農村居民人均收入6558元,比增4.1%。

農產業

黃羌鎮地處山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蕃薯、花生、黃豆等。黃羌鎮的東部主要以山地為主,種植香蕉、柑桔、黃欖、梅、李、桃等;中部地勢平坦,屬紅壤土結構,主要種植龍眼、荔枝、西瓜、青棗等;西部土地比較貧瘠,主要種植龍眼荔枝青棗、青棗等。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是虎噉村的金針菜和鳳梨、雙河村的青棗等,皇齋虎噉金針菜營養豐富,品質好,口感佳,被國家認證部門評為“A級綠色食品”、“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14年8月,虎噉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近年來,該鎮繼續做強做優虎噉金針菜特色品牌,不斷穩固虎噉金針菜在區域經濟中的指導地位。對2000多畝的金針菜種植基地進行土壤改良和品種更新,成功舉辦首屆虎噉金針菜品牌推介會,進一步提升虎噉金針菜知名度和競爭力。2016年引進海豐縣大中農業有限公司,計畫用5年左右時間,建設成4000畝金針菜種植示範基地和3000畝油菜基地,推動山區現代農業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平台,帶動山區農民增收。已投入資金800萬元,完成100畝的金針菜種植示範基地、環廠水溝、機耕路、太陽能烤房建設,初步構建起現代觀光農業雛形。下一步,將以虎噉皇齋金針菜種植合作社為龍頭,以虎噉“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為示範,以精準扶貧產業獎補為抓手,加快推動海豐縣大中農業有限公司建設農業生態產業園基地進度,輻射帶動有條件的村、農戶種植金針菜,加大金針菜深加工力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引導農民民眾開發秋花生、秋芝麻,增加種植次數,使農民增加收入;鼓勵瓜類產業發展,幫助村民拓展銷售渠道;鼓勵青梅、香蕉產業發展,引導農民在荒山、荒地進行種植;大力鼓勵50畝以上綠色種植項目,培育壯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發展花卉、石斛、茶葉、毛竹種植,培育壯大鵝、山羊、山牛等養殖產業。

紅色生態旅遊

為改變落後局面,謀求振興發展,新一屆鎮黨委、政府秉承“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定創建省級生態示範鎮和打造紅色文化特色小鎮雙目標驅動,按照“一心一軸三區”的旅遊總體空間布局規劃,全面整合現有的環境資源、紅色文化、人文歷史,科學規劃,高點定位,全力推進紅色生態旅遊發展,打造“一鎮一業”。堅持規劃先行。籌集資金聘請專業公司編制《總體規劃》《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生態規劃》,為創建省級生態示範鎮和打造紅色文化特色小鎮提供科學依據。堅守生態底線。大力開展面源污染治理,堅持不懈抓好垃圾清理清運、填埋處理,並使之成為一項新的工作常態,確保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大力治理環境污染,按照力度不減、機構不散、人員不撤的要求,將公平水庫水源地保護作為頭等大事來抓,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防控、突出重點”的原則,重點打擊非法養殖、采沙、採石、挖礦、經營溫泉等行為;強化生態建設,嚴格基本農田保護和礦產資源管理,嚴厲打擊新造墳墓現象,紮實推進河(庫)長工作,紮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抓好示範創建,確保2018年8月底前完成申報省級生態示範鎮創建工作。抓好基礎建設。加快完成鎮區門店招牌統一布置和主幹道路鎮區至雙圳段燈桿掛幅建設;2018年底前完成東江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部舊址修繕工作,藉機全力申請資金分階段對全鎮40個經認定的紅色遺址進行修復;2018年8月底前完成紅色主題公園建設;2018年底前完成紅色革命廣場主體工程和革命史料館框架建設;基本構築完成環繞全鎮的30公里長紅色運動綠道建設;擇址修建黃羌老區紅色文化體驗基地,作為全鎮、全縣乃至全市廣大黨組織進行黨員教育的重要基地;對現革命烈士墓進行升級改造,並開闢山路至紅色主題公園,沿途進行綠化、亮化、美化建設。

著名景點

1.范氏宗祠:位於東嶺村委坪嶺自然村,始建於清代,坐北向南,沙灰夯築牆體,抬梁式梁架,面闊五間28.6米,進深二進18.6米,建築面積532平方米。門額麻石陽刻“范氏宗祠”,背面陽刻“出將入相”字樣,前廊存有蟹、獅等木雕構件及牆壁炭素繪畫,清代的歷史信息保存較好,但是除頭門外,其餘建築物倒塌嚴重。曾是紅二師、紅四十九團東線後勤部。
2.成昌學校舊址:位於東嶺村委石頭坪,建築占地面積約695平方米,四方形中間天井構造二層土木結構。面闊五間,總寬25米,進深三進,縱深27.8米,門閣樓形牌坊式,羅馬柱,線條裝飾圖紋和國民黨徽,具有明顯的民國時期建築特徵。1949年夏,粵贛湘邊縱隊指揮部駐此,尹林平同志親自在這裡指揮了羅輋戰役。殲敵350人,俘虜158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