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眉姬鶲

黃眉姬鶲

黃眉姬鶲(學名:Ficedula narcissina):體長117-137毫米,體重11-13.5克。是一種體型小羽毛主要為黑色及黃色的鶲類。雄鳥上體黑色,腰黃,翼具白色塊斑,以黃色的眉紋為特徵,下體多為橘黃色。雌鳥上體橄欖灰,尾棕色,下體淺褐沾黃。與白眉姬鶲的區別在腰無黃色。虹膜深褐色,嘴藍黑色,腳鉛藍色。

主要棲息于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海拔高度可達2000米左右。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層枝葉間活動,從樹的頂層及樹間捕食昆蟲,也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東亞區)。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眉姬鶲雄鳥上體黑色,下背和腰鮮黃色,眉紋亦為鮮黃色,長而顯著。內側翅上小覆羽、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外側翅上覆羽和飛羽黑色。尾羽亦為黑色。下體自頦至上腹鮮黃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側黑色,翅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橫斑。腋羽白色而基部黑色。老年雄鳥喉、胸亮黃橙色。幼年雄鳥兩脅較灰和較綠。秋季換羽後的當年幼鳥和雌鳥相似。雌鳥上體灰橄欖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橄欖綠色,最長的尾上覆羽紅褐色,眼圈黃白色,眼先淡綠黃色,頰和耳羽羽軸白色,兩翅淡橄欖褐色,羽緣同背。翅覆羽和內側三級飛羽尖端較淡,尾淡褐色,基部栗褐色,微沾橄欖綠色。下體淡褐灰色,胸綴有褐色斑點。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鉛藍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2-13克,♀11-13.5克;體長♂123-137毫米,♀117-132毫米;嘴峰♂9-13.5毫米,♀8.3-12.5毫米;翅♂67.5-76毫米,♀65-72毫米;尾♂46-58毫米,♀47-59毫米;跗蹠♂14-19毫米,♀13.5-18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也棲息於杉木林和雜有少量老齡楊樹、樺樹的針葉林中。海拔高度可達2000米左右,春秋和冬季也出入於林緣次生林、海浜灌叢、果園和地邊灌叢與小樹林中。

生活習性

黃眉姬鶲僅遷經中國,每年3月末4月初開始遷來並經過中國,秋季除部分留居中國越冬外,其他多於9-10月遷往東南亞越冬。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樹冠層枝葉間活動,從樹的頂層及樹間捕食昆蟲,有時也到林下灌叢中活動和覓食,也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雄鳥在繁殖期間常站在樹枝頭不停的鳴叫,鳴聲悅耳,快而清脆,為重複的囀鳴及三音節哨音如"pipipityu-ito-foi",也模仿其他鳥的叫聲。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國(台灣、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東亞區)。
遊蕩:澳大利亞、美國、越南。
黃眉姬鶲分布圖黃眉姬鶲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雄鳥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占區和鳴叫,巢多築於老樹齡的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啄出的已經廢棄的巢洞中,月時也築巢於樹皮縫隙和小枝堆中。巢呈碗狀,主要由草莖、樹葉、竹葉、細根和草葉構成。巢的大小為20厘米,內徑7.5厘米,高10厘米,深5厘米。每窩產卵3-5枚,卵淡綠藍色,被有淡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8毫米×15毫米。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曾經有2個亞種,2016年確定均為獨立物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