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寄主
危害症狀
在嫁接黃瓜上發病快,自根栽培發病較慢。發病初期病株基部莖蔓收縮變細,下部葉片光澤暗淡、萎蔫,中午明顯。病情逐漸發展,收縮莖蔓向上擴展,葉片向上漸次萎蔫,似缺水狀,3~5天后整株青枯死亡。根莖外表症狀不明顯,根及莖基部,維管束一般不變色,橫切面擠壓後流出乳白色粘液,黏液可拉成絲狀。
發生分布及危害
種子帶菌,引起黃瓜發病;土壤中病殘體帶菌,病菌從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起黃瓜發病。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開花結瓜期發病重。溫、濕度是影響此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低溫高濕的環境,病害易發生。持續陰天,雨雪天氣較多,造成棚內溫度極低,加之光照少,通風換氣不良,棚內濕度過大,相對濕度在85%以上,大棚發病率多在30%~45%,甚至毀棚。黃瓜條葉甲與黃瓜十二星葉甲攜帶病菌,取食時將病菌傳到健康黃瓜上。
棚室嫁接黃瓜普遍發生,植株死亡率一般30%,嚴重的全棚枯死。
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傳播與擴散方式
主要隨種子和土壤傳播;在生長期由黃瓜條葉甲與黃瓜十二星葉甲帶菌擴散。
檢測和監測技術
病原顯微檢測
病菌桿狀,單生或雙生,不成鏈,大小1.2~2.5微米×0.5~0.7微米;具莢膜,無芽孢,周生4~8根鞭毛;。
生化特性檢測
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或兼性嫌氣性。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白色,光滑具光澤;在肉汁腖液中呈輕霧狀,無菌環及菌膜,不能分解果膠,不能液化明膠,能產生氨和硫化氫,不能還原硝酸鹽,不產生吲哚;尿酶陽性,不能在5%食鹽溶液中生長。
環境適應性檢測
最適生長溫度25~30℃,最高34~35℃,36℃不能生長,最低8℃;43℃經10分鐘致死。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實施輪作,與非瓜類蔬菜實行2年以上輪作。生長期和收穫後清除病葉,及時深埋。雨天及時排水,防止大水漫灌。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在開花結果盛期增施磷鉀肥。
物理防治
用50℃溫水浸種20分鐘。
藥劑防治
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用40%福馬林150倍液浸1.5小時、或用100萬單位硫酸鏈黴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然後沖洗乾淨,催芽播種。用50%多菌靈或五氯硝基苯畝用2~4千克,與細土混合後,均勻施入土壤翻耕,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噴14%絡氨銅水劑300~400倍液、或72%農用鏈黴素4000倍液、或新植黴素4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3~4次。或用60%琥·乙膦鋁500倍液、或72%農用鏈黴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灌根灌根,用量150~200毫升,每隔10天灌根1次,連續2~3次。藥劑防治黃瓜條葉甲與黃瓜十二星葉甲攜,防止病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