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異鄉生活,歸國抗日,耀眼明星,報效祖國,苦難歷程,抱憾離世,人物軼事,相關書籍,
人物簡介
黃源尹(1921.12.29—1972.8.28),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生於印度尼西亞,以一曲《思鄉曲》唱響海內外;新中國成立後,他成為總政歌舞團首任男高音獨唱演員,其代表作有《牧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他和祖國一起經歷了動盪、屈辱、抗爭和勝利;他把滿腔熱情、高超的技藝、美妙的歌聲全部奉獻給了人民。
人物生平
異鄉生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16歲的黃源尹在“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目睹了日寇對我國同胞的瘋狂屠殺和殘酷掠奪。舉目無親的他,不得已隨一批南洋歸僑學生一同回到僑居地。
由於他勤學苦練,學業大進,一年後便在棉蘭舉行了首場獨唱音樂會,引起轟動,時年僅17歲。
歸國抗日
1939年,小號演奏家夏之秋率領武漢合唱團赴南洋各地進行抗戰救亡募捐演出,黃源尹獲知後,隻身從棉蘭跑到吉隆坡,要求加入合唱團回國抗戰。夏之秋被這位愛國青年華僑的行動所感動,在聽了黃源尹的歌唱之後,認為他是個很有潛質的歌唱人才,便同意其加入合唱團。
回到重慶,黃源尹住在周家。這時,中央訓練團音樂幹部訓練班招生,一心想學聲樂的黃源尹前去報考。
主考官聽完黃源尹的演唱後,驚訝不已地說:“你唱得這樣好,別學了,你來教吧!”考生一下變成了教官,在當時樂壇傳為佳話。而黃源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半年的“音乾班”教官經歷,竟使他背了一輩子的歷史政治包袱,成了他坎坷一生的禍根。
耀眼明星
黃源尹夢寐以求的還是學習聲樂,在周蒼柏夫婦的支持下,1942年8月,他考進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聲樂系,在俄羅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謝利萬諾娃教授的指導下,黃源尹如饑似渴地學習,成績斐然。當時,聲樂專業是四年學制,由於黃源尹學業優異,只學了二年半,校方特許他提前畢業,這在該校歷史上創造了一個紀錄。
畢業後,黃源尹兼任上海音樂協會理事,積極活躍在音樂舞台上,他多次舉辦獨唱會,並參與上海音協組織的各種公演和義演,成了上海灘上一顆耀眼的明星。這一時期與他同台演出的人,至今仍是耳熟能詳的音樂家,如李德倫、黃飛然、樓乾貴、郎毓秀、馬思宏等。
那晚,黃源尹用原文唱了一組外國歌劇詠嘆調,還有一組中國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康定情歌》等,他那漂亮的歌聲和精湛的演繹,受到三方代表的高度讚賞。馬歇爾驚異地說:“真沒有想到中國還有這么漂亮的抒情男高音。”周恩來在重慶工作時,常到周蒼柏家約見愛國民主人士,在那裡他曾多次聽過住在周家的“小黑炭”的演唱,他誇讚這些年黃源尹又有了新的進步。張治中將軍盛情邀請黃源尹到大西北去巡迴演出。
不久,黃源尹就以上海音樂協會的名義,聯合吳樂懿、周小燕、馬思宏、馬思蓀、陳麗清等人,遠赴甘肅、青海等地巡迴演出、考察。同行的幾個音樂家因水土不服而在蘭州止步,黃源尹卻開著一輛張治中將軍特批的軍用吉普車,沿著當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足跡,西去西寧古城,攀上日月山。
1949年1月,黃源尹到了香港,應聘為九龍窩打老基督教青年會音樂部顧問,並在香港中華音樂學院、璇宮聖樂學院擔任聲樂教授。他常在香港大酒店的禮堂演唱,曲目主要是中國民歌,也用原文演唱一些意、德、俄、英國民歌和藝術歌曲,極受歡迎。
報效祖國
1950年黃源尹收到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任教聘請書,正當他準備赴英之際,突然收到“二姐”周小燕的來信,要他回來為新中國工作。
在上海,黃源尹在周小燕為團長的上海音樂工作團任音樂指導。他熱情地投入工作,除了經常上街、下廠演出之外,還積極參與社會工作。黃源尹性格開朗,樂觀風趣,樂於助人,與大家相處很好。翌年,他被調到蘇州華東革命軍政大學,學習革命理論,畢業後分配到新疆軍區文工團工作。
當時新疆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黃源尹任勞任怨,工作積極,努力向民族民間學習。他的足跡走遍天山南北,他的歌聲響遍喀拉崑崙,在新疆誰都知道軍區文工團有個唱歌很棒的黃源尹。他的名字很快傳到了北京,並被調到總政治部文工團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兼聲樂教員。黃源尹為自己能在解放軍最高藝術團體工作,感到非常榮幸,他全心全意投入演出和教學,經常隨團深入全國各地為駐軍和地方演唱,官兵們都很欣賞他的演唱,同志們都很喜歡這位黃教員。
1953年春夏之交,蘇聯紅軍亞歷山大紅旗歌舞團來訪,為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他們排練了中國民歌《康定情歌》,特別邀請黃源尹擔任領唱。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開幕式上,黃源尹與百餘人的紅旗歌舞團的男聲合唱團珠聯璧合的演出,博得滿場觀眾的熱烈喝彩。
這年秋天,黃源尹隨賀龍元帥率領的慰問團,到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艱苦的條件下,黃源尹勤勤懇懇工作,他不但歌唱得好,而且演出作風好。從平壤到38線附近的前沿陣地,他給領導機關首長演唱,也給坑道里的士兵演唱。他甚至給因擔任值勤而沒有看上“祖國慰問團”演出的一個戰士,作過單獨演出。
從朝鮮回國後,黃源尹除參加外事和國事演出,擔任歌舞團的聲樂教學外,還試唱了許多新歌,如瞿希賢的《拂曉的燈光》、秦西弦的《我愛草原、我愛海洋》等。特別是他首唱的瞿希賢根據東蒙民歌改編的《牧歌》,影響最大。這首歌只有短短四句歌詞:藍藍的天空飄著那白雲,白雲的下邊蓋著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么愛煞人。
黃源尹的演唱把它的內涵發揮得淋漓盡致,業內人士驚嘆:“此乃天籟之聲,至今尚無第二人能達此一境地也!”經由黃源尹首唱和別出心裁地詮釋後,瞿希賢的《牧歌》,或以男高音獨唱形式,或以無伴奏合唱形式,廣為流傳,成了音樂會上展示男高音與合唱團演唱水平的“試金石”,成為20世紀中國音樂的經典之作。
就在這時,住在同一座樓房裡的總政歌劇團,有一些演員慕名向黃源尹求教,有一位從朝鮮回國後考入歌劇團的原志願軍女戰士余啟英,學習最勤奮,人長的漂亮大方,深得黃源尹賞識,他們很快便雙雙墮入愛河。
苦難歷程
不久,“肅反運動”開始,黃源尹被隔離審查,而余啟英也被以工作需要為由,調離北京,遠赴西藏拉薩。這時他們只能以鴻雁傳書來表示相互的傾慕和思念。一年後,余啟英得到歌劇團領導的正式信函:“黃源尹問題”已經查清,組織上同意你們的戀愛關係,隨即將余啟英調回北京。
1957年5月11日,他們終於結為夫妻;婚後第三天,黃源尹便隨團到部隊演出去了,余啟英依然回到歌劇團工作。不久,“整風”運動開始,《文藝報》開闢了《讓歌唱家演奏家鳴起來吧》專欄,邀請首都著名音樂家“座談”、“鳴放”,黃源尹也在“邀請”之列。他在會上沒有說什麼,會後有位記者追到家裡來“獨家採訪”,據余啟英回憶,就在他們那間還貼著大紅喜字的新房裡,在記者的“啟發”下,黃源尹說:“自己是歌唱演員,希望能多演出,並希望有機會灌錄唱片”等。這次採訪內容很快便在該專欄刊出,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內容被“巧妙地”篡改了,成為黃源尹“不滿現實”的“右派”言論,頃刻間“深入揭發”的大、小字報鋪天蓋地而來,“批判聲討”的大會小會接踵而至,黃源尹被劃為“右派”,連降4級工資,剝奪歌唱權利,被迫脫去軍裝,即刻調離北京。
1958年深秋,黃源尹和余啟英帶著剛滿月的女兒小鈞,登上西去的列車,到了青海省西寧市。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黃源尹雖然被列入另冊,但他心懷依然坦蕩,工作依然積極,隨團深入農牧區,認真向民族民間學習,並收集記錄整理和研究青海民歌,他訕笑自己“因禍得福”被發配到“民歌的海洋”、“生活的寶庫”里來了。這對他以後演唱西北民歌有很大的幫助。
1959年冬,團里排演歌劇《春雷》,黃源尹被分配飾演一個地主,他沒有怨言,演得很認真。
黃源尹的遭遇很快傳到港澳、南洋一帶,國外的親友多次來信勸他出國,幾個國外的音樂團體也邀請他去演出。
但是,忠心耿耿為祖國聲樂藝術獻身的黃源尹不為所動,一一回絕了。
1962年黃源尹的問題經過甄別平反,摘掉“右派”帽子,重新回到了他熱愛的舞台上,他聯合幾位樂手排練了一組輕音樂節目,受到各方面好評。該團帶著這個節目到全國各地巡演,黃源尹自彈吉他演唱的幾首印尼民歌,將整個晚會推向高潮。他指揮訓練的男、女聲小合唱,也很受歡迎。至今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的領導和同志們回憶起那一次的巡演,仍一致認為是該團演出的“黃金時節”。
同年,黃源尹應女高音歌唱家張權之邀,遠赴北疆參加“哈爾濱之夏”的演出活動,他和女高音歌唱家仲偉聯袂舉行了一場音樂會,黃源尹又開始受到人們的注目。次年春,他應邀南下廣州,舉行了三場獨唱音樂會,並為廣東省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每周一歌《唱支山歌給黨聽》。
這時,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盛情邀請黃源尹,要他到廣州工作,說南方的氣候更適合他的發展。幾乎就在同時,他收到解放軍藝術學院的借調信函,他知道這是落實蕭華主任“歡迎他回部隊工作”的指示,幾經權衡比較,他選擇了“回部隊工作”。在解放軍的最高藝術學府,他一邊教學一邊演出,他為回到自己的專業,有機會發揮藝術才華而慶幸,他感覺春天已經來臨。然而,這是一個遲到的春天,一個短暫的春天。
1965年冬,“階級鬥爭”的氣氛愈加濃烈,“山雨欲來風滿樓”,“文革”即將開始,黃源尹又被迫回到他當“右派”時的流放地——西寧。
抱憾離世
“文革”期間,黃源尹成為^造反派想斗就斗,想批就批的活靶子,身心受到極大摧殘。但他從不願多談自己的遭遇,而是寄希望於未來。他利用時間系統學習我國的傳統聲樂理論,撰寫、整理演唱筆記,修改自己的教學心得。
黃源尹的洋洋10多萬言的聲樂筆記,完整地闡述了他對建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理論、實踐和思考,是黃源尹從事聲樂藝術30多年心血的結晶。1983年香港新音樂學會以《黃源尹論歌唱藝術》書名正式出版發行。
黃源尹為了祖國的聲樂事業奮鬥畢生,可惜遇上了那個不能選擇的年代,他出眾的藝術才華,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徒有一腔報國熱血,奈何壯志難酬。
人物軼事
1938年9月,武漢合唱團在香港停留,一個傍晚,夏之秋被一對賣藝父女淒婉的琴聲所打動。不久後,傳來10月25日武漢淪陷的訊息,悲憤的心情讓夏之秋無法入眠,賣唱父女的身影和琴聲又湧上心頭,這時,一段發自肺腑的心弦從心中流出。隨後,這段飽含深情思念故鄉的樂譜,成了武漢合唱團必演節目,無數華僑為之深深打動。
一年後,合唱團會計戴天道為這首曲子填上了詞:月兒高掛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這個靜靜的深夜裡,記起了我的故鄉。一夜裡炮聲高漲,火光布滿四方,我獨自逃出了敵人手,到如今東西流浪。故鄉遠隔在重洋,旦夕不能相忘。那兒有我高年的苦命娘,盼望著遊子返鄉。
去年11月,著名音樂家周小燕(周蒼柏之女)來到文華中學,看到校史展里的《思鄉曲》,和當年“武漢合唱團”保存至今的一批銅樂器,十分激動。她一再向筆者講述起這首《思鄉曲》引出的另一個動人故事。
當年武漢合唱團在南洋演出過程中,不僅打動無數華人為祖國抗戰主動捐款,而且還激發許多華僑直接回國參與抗戰。一位生長在印尼蘇門答臘的華僑青年,叫黃源尹,在一曲曲悲壯的抗戰歌曲感召下,以一名“編外”團員的身份,毅然要求加入為抗戰而歌唱的行列。黃源尹音樂天賦極高,曾隨一位德籍聲樂教師學習,他的嗓音寬廣高亢嘹亮、柔美又富有感情。他把這首《思鄉曲》唱絕了,以至於南洋華僑至今都無法忘懷。
“武漢合唱團”義演結束回國,黃源尹毫不猶豫地隨夏之秋一起回到祖國參與抗戰,當時,夏之秋將舉目無親的黃源尹帶到曾資助自己學習音樂的周蒼柏先生家裡。周家人全都樂了,黃源尹長相俊朗漂亮,極像周蒼柏為抗戰犧牲的二子周德佑,且年齡相仿,於是,黃源尹從此叫周蒼柏夫婦為爸媽,在祖國又找到一個新家。
解放後,黃源尹被譽為“新中國的第一男高音”。
相關書籍
歌唱家黃源尹的藝術人生
出版社:崑崙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3日
出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