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無伴奏合唱(或音譯為“
阿卡貝拉 ”)是合唱音樂藝術中一門獨特的表現形式,它與其他各種類型的合唱的區別,首先在於它不與任何樂器組合,只單用人聲作為表現的工具。在西歐通常都稱無伴奏合唱為“
A Cappella ”。這個字(義大利文)的原意是:按照教堂風格。原來西歐的
教堂音樂 在十六世紀以前,主要都是用無伴奏的人聲演唱。有時即使使用樂器,那些樂器聲部也不過重複人聲的聲部。那時按照教學風格所寫的無伴奏合唱便被稱為A Cappella。
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合唱音樂多存在於教堂聖詠之用,並以純男聲多重清唱(最多加上管風琴)形式來展現人聲的純粹美。
然而,從文藝復興時期到今天,A Cappella的發展早就超出聖歌的範疇,甚至可以說,超出人們對人聲表現的想像,並發展出許多不同合唱型態—如廿世紀初發展於美國的“理髮店四重奏”、以12位歌手組成的多聲部“大學無伴奏”、美國街角流行曲風的“嘟哇無伴奏”、著重美聲和弦的“福音無伴奏”;但這樣的分類不應被視為A Cappella的派別,即使在許多民族音樂當中,如
塞爾特 民謠、猶太音樂、蒙古、印地安、以及東歐鄉間的民俗音樂,都大量運用了純人聲重唱作為素材。
今天的A Cappella,已不單單指某一類型的歌曲,而是泛指一種演唱形式、一種以人聲為樂器的編奏法;它的變化也越來越多,從單純三四聲部的合唱,演變到多人重唱,再演變到模擬樂器或大自然等聲音,僅僅人聲,已經可以創造出類似管弦樂或流行樂曲的豐富效果。喜愛A Cappella的人也遍布世界各地,並成立了如CASA(國際現代A Cappella協會)等具規模、每年舉辦競賽的權威機構,以及如Mainely A Cappella、Primarily A Cappella等出版樂譜、錄音、教學的全球性經紀公司。
但A Cappella不是只屬於合唱愛好者的瑰寶,所有時代的音樂人都會採用A Cappella—披頭四是最常被提及的例子,最 近許多流行樂團也都紛紛起而效尤,如美國黑人爵士團體Take 6、日本聖堂教父合唱團等均出版整張A Cappella專輯;流行歌手如黎安·萊姆絲、
林憶蓮 、
平井堅 、甚至台語歌壇的
江蕙 等,都運用A Cappella作為創作或編曲的靈感,甚至以此為宣傳重點。近年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A Cappella明星,當屬黑人歌手巴比·麥菲林,他單人創造了豐富的音響效果,將A Cappella帶入另一個新境界。
至於演唱A Cappella的團體,人數從三人到百人不一而足,一般業餘團體多為二十人以上,區分為多個聲部;而職業團體則以三至七人較為常見,這是因為在職業水平的要求之下,精緻的音樂不需人多,每個聲部只需要一個人,維持也比較容易。
國王歌手 便是職業A Cappella合唱團中的翹楚,他們的音樂會不只是“演唱”,甚至可以說是一場精采的人聲“秀”,包含了舞蹈、肢體語言、表情、劇情、幽默、互動,並不斷推陳出新,說是A Cappella的極致也不為過。
演變 當代無伴奏合唱— contemporary
a cappella — 就是以純人聲清唱的形式(即不用樂器伴奏)唱出當代原創或改編的音樂。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組合為數甚多,而純為興趣而成立的業餘組職也愈來愈普遍。
“A cappella”其實是義大利文,意思為“如教堂風格”(cappella一詞意為教堂)。在中世紀的教堂里,所有音樂都是用人聲清唱的,故教堂風格音樂即無伴奏合唱。到大約19世紀,“A cappella”一詞也開始被挪用來形容各種無樂器伴奏合唱音樂 — 不論是聖樂與否。
專業的a cappella組合多由4-8人組成;業餘及校園組合人數一般較多,以便保持長年運作。
當代無伴奏合唱與傳統合唱(不論有伴奏與否)最為不同之處有下列兩點:
I 象聲技巧(Vocal mimicry)
即演唱者利用聲線模仿各種(特別是樂器)聲音,其中以模仿敲擊樂器最為常見(vocal percussion),有些歌者也擅於模仿吹管樂器、電吉他甚至其他樂器的音色,在音響技術的協助下,這些由人聲模仿出來的聲音往往幾可亂真!
II 非實義音節(nonsensical syllable)
即沒有實際意義的音節,如“fa-la-la”。傳統合唱有時也會包含非實義音節,如英式牧歌(English madrigal)的就常有“fa-la-la”的段落,但所占部分比起當代曲目要少得多。一般歌曲的前奏、間奏、尾聲和伴奏聲部,都常以非實義音節唱出;也有一些所有聲部都唱非實義音節的“純音樂”。
流派 無伴奏合唱的風格豐富多樣,眾多來自不同地區的組合,按演唱曲目及風格分類,大致可分為以下數個“流派”:
理髮店派 理髮店派(Barbershop):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流派,故先介紹之。它早於19世紀末便開始萌芽,至1940年代大盛。理髮店是許多非洲裔美國人“聚腳”、社交的地方,而無伴奏合唱正是交誼活動的一種,故名。
傳統的理髮店曲目多由4個聲部構成,分別為男高音(tenor)、主音(lead)、男中音(baritone)和低音(bass)。樂曲的主旋律多出現在主音聲部,其他聲部則唱和音,形成主音織體(homophonic texture)。時至今日,許多組合也會嘗試演唱其他風格的樂曲,而演唱理髮店曲目的歌者也不單是非裔美國人了。
最初的理髮店組合多為全男班,但發展至今也出現了全女班及混聲組合,也有些以合唱團的形式出現 — 即每聲部由多於一人演唱。
理髮店風格的歌曲,旋律性很高,易於上口,感情豐富,常套用很有特色的七和弦(barbershop seventh chords),以五度循環(circle-of-fifth)形式進行。傳統的曲目一般都是不記譜的,但近代的組合大多按譜演唱。
活躍在美加地區的理髮店組合無數,參與歌手近60,000人,除演出外,他們也積極組織研討會和比賽,許多組織更設有完善的教學法,提供系統訓練。
古典派 古典派(Classical):這一派的組合所涉獵的歌曲很廣泛,包括了素歌(plainchants)以至當代的“嚴肅/正統”作品,英皇合唱團(King Singers)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組合。
古典派歌者多以“美聲唱法”(Bel Canto)發聲,他們一般會依譜演唱,較少加入即興元素,也很少把節奏“搖滾化”(“swing”)。
不少組合也會兼唱民歌、當代聖詩及爵士樂,但歌者的古典發聲方法及依譜演唱的習慣把它們從福音、爵士等流派區分出來。
當代/流行 當代/流行樂派(Comtemporary/Pop/Rock):這流派的組合於上世紀70年代興起,90年代大盛。具代表性的組合有Nylons,Rockapell,The House Jacks等。
今天的當代/流行樂派的組合多不勝數,一般被稱作“人聲樂隊”(vocal band),因它們的音色與流行樂隊相似。一般的“人聲樂隊”多由5人組成,其中1人專門唱低音,1人負責人聲敲擊,其他成員則唱主音及內聲部(inner parts)。除了演唱改編歌曲外,許多組合也有自已的原創歌曲。
和一般流行樂隊一樣,人聲樂隊一般都用麥克風(擴音器)演唱,配合先進的音效處理技巧,音色媲美傳統(即套用樂器的)流行樂隊。
街角派 街角派(“Doo-wop”/street corner):最初為1950-60年代在紐約或
費城 等美國城市的街頭藝術,當今屬這派的組合也大多演唱這時期的老歌,不少曲目具濃厚的“R&B”風格。在欣賞這風格的歌曲時,聽者能清楚聽到一些有趣的非實義歌詞,如 “
doo-wop ”等,故名。
和其他許多流派不同,“doo-wop”派的組合一般不看譜 — 歌曲都是用“耳朵”編配出來的(arrange by ear,近稱“earrangement”)。
許多dop-wop歌者都會套用較強的震音,故慣聽古典派的聽眾或會介意間中出現的音準(intonation)問題。但震音技巧卻往往使“
doo-wop ”派歌曲充滿特色。著名的組合有The Alley Cats,The Mighty Echoes 等。
學院派 學院派(Collegiate):學院派組合是指那些由
耶魯大學 Whiffenpoofs(1909年成立)之傳統發展出來的校園組合。雖然在歐美的大學校園也流行
理髮店四重唱 及其他風格的無伴奏傳統合唱,但當提到“學院派當代無伴奏合唱”(collegiate
a cappella )時,通常都不包括它們。
學院派組合多由十多二十人組成,以便當有團員加入/退出時,仍能保持良好的運作。每聲部也因此由多於一人演唱,能造出“合唱效果”(choral effect)。演出時,各團員多排成半圓形,但表演時他們會不時走位,甚至加入舞蹈,製造視覺效果。團員中通常有一人是指揮,但與傳統的指揮不同,他們也會一起演唱,而非純粹“手指指”。
雖然許多組合都會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但大部分都主力唱流行曲,不少組合也因而套用人聲敲擊。
許多組合其實都會定期出版唱片,水準媲美專業組合。幾乎每所歐美大學也有無伴奏合唱組合,有些甚至有數隊,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上面提及的
耶魯大學 Whiffenpoofs,它是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組合。
爵士樂派 提起爵士樂,許多人會想起教人嘆為觀止的即興演奏。但爵士無伴奏合唱組合一般都會依譜演唱,較少加入即興部分。
雖然爵士樂在歐美地方十分流行,但用純人聲唱爵士樂的組合卻相對地少。許多如Manhattan Transfer的組合,這些組合大部分都用樂器伴奏的,並非真正的無伴奏合唱,只因它的曲目常牽涉“close harmony”,即某些
a cappella 作品常套用的一種編曲技法,才引起了混淆。
在成立的早期,著名組合Swingle Singers以演唱具爵士風格的歌曲為主,但套用樂器伴奏。根據創辦人Ward Swingle憶述,他們是在70年代開始才轉為無伴奏組合,藉此減省人手及巡迴演出時的交通費用。今天,Swingle Singers已成了一個演唱許多不同風格音樂的組合,而較專注演唱爵士樂的無伴奏合唱組合也愈來愈少,較著名的,尚有Singers Unlimited和Swingle老先生甚為欣賞的
瑞典 組合The Real Group等。
福音派 這派的組合演唱風格多樣的福音性歌曲。早期的組合,與理髮店派源出一徹,風格樸素而富感情,不少曲目以啟應形式(call and response)唱出。當代的組合則具較明顯的流行曲及搖滾風格,著名的組合有Acappella 及 Glad等。
其他 地方音樂派(World A Cappella):顧名思義,這派的組合演唱一些來自非歐美城市地區的曲目。東歐的鄉郊音樂、南美音樂、非洲音樂、東正教音樂、猶太音樂等,都屬這個類別。這些音樂的風格與“主流”a cappella很不同,十分值得欣賞。較著名的組合,包括、Irmelin、Sweet Honey in the Rock(均為全女班組合!)、Ladysmith Black Mambazo、Artisan、Vocal Sampling等。
相關角色 打擊聲部等其他相關角色:
Beatbox
阿卡貝拉在當今時代發展,逐漸傾向於表現力越來越豐富的樂隊化路線,可塑性極強。同為全人聲表現形式的beatbox在全人聲樂隊的形式中,作為打擊樂聲部,越來越不可或缺。
BeatBox ,通常縮寫為B-Box,起源於美國,是一種出現不到10年的新興Hip-Hop元素。在5年 前興盛起來而形成的一種音樂文化。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口技,但不能被稱之為口技,一般的Beatboxer都不喜歡被別人用口技稱呼,用平常的用語解釋的話,就是節奏箱子。
Beatbox是口技的一種形式,主要是涉及用嘴巴,嘴唇,舌頭和聲音來模仿鼓聲,節奏以及音樂的一種新型藝術,它也包括:唱歌,用聲帶模仿打碟,模仿喇叭,琴弦和其他的一些樂器。如今的Beatbox與hip-hop文化息息相關,成為了hip-hop重要的因素之一。另外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b-box”這種簡稱只有在中國才會這樣叫,但其實是不規範的,正確的叫法應是“Beatbox”或“Beat box”。
作為打擊聲部,同架子鼓一樣,beatbox即可在樂隊扮演角色,又可作為個人炫技形式獨奏演出。
粵語 張學友- 偷閒加油站(1992年,收錄於《真情流露》專輯,改編自Boyz II Men的《It's So Hard To Say Goodbye To Yesterday》)
李克勤 - I LOVE YOU(1994年,收錄於《
希望 》專輯)
彭羚 - Cassapella(1993年,無歌詞,收錄於《See for Cass》專輯)
彭羚 - 窗外(1995年,收錄於《窗外》專輯)
彭羚 - 春風(Acappella)(1996年,收錄於《
清水 》專輯)
羅文 -
愛與夢同行 (有人無器版)(1996年,收錄於《羅文25》專輯)
古巨基 - 年年有今日(Featuring 側田, 小肥, 6號, 方力申, Ink)(2008年,收錄於《
勁歌金曲2情歌王 》專輯)
C AllStar - 世界還未末日(2011年,收錄於《
新預言書 》專輯,改編自鄭秀文同名歌曲)
2000年後有不少無伴奏合唱組合在香港形成,並於不同地方表演這種音樂藝術。現時香港活躍的組合有如:
Metro Vocal Group 、 青協香港旋律、姬聲雅士(Gay Singers)、Orange、Zense、
Mosaic 、Senza 以及Hot Potters等。
國語 林憶蓮 -
走在大街的女子 (Acappella)(2003年,收錄於《最好的...林憶蓮2003新歌+精選》專輯)
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