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區,隸屬於上海市,地處黃浦江和蘇州河合流處的西南端。北起蘇州河,東、南瀕黃浦江,西至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陝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全區面積為20.5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8.71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81平方千米。上海城市坐標原點位於本區內的國際飯店。
截至2016年,黃浦區下轄南京東路、外灘、瑞金二路、淮海中路、豫園、打浦橋、老西門、小東門、五里橋、半淞園路10個街道,共183個社區。戶籍總人口86.12萬人,常住人口65.62萬人。
2016年,黃浦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19.16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下同),比2015年增長8.0%。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57.30億元,比2015年下降0.4%,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第三產業增加值1961.86億元,比2015年增長8.2%,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7.2%。
2017年,黃浦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福利,基礎建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平安建設,交通運輸,風景名勝,福州路文化街,外灘,豫園和老城隍廟,人民廣場,南京路步行街,北京路生產資料街,上海老街,金陵路商業街,雲南南路美食街,
歷史沿革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區境南部建立上海縣署;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區境北部先後開闢為英租界和法租界,開始有“南市”、“北市”之說。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後,南市老城廂地區劃入滬南區管轄。在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後的淪陷時期,滬南區改稱為南市區。
1945年抗戰勝利後,區境為上海第一區(黃浦)、第二區(老閘)、第三區(邑廟)、第四區(蓬萊)。當時上海市政府將全市分設30個區,第一區因瀕臨黃浦江,又以江名黃浦為區名,這是黃浦區得名之始。南市老城廂地區劃為邑廟區、蓬萊區。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兩區分別接管,並建立區人民政府,1959年12月邑廟、蓬萊兩區合併為南市區。1956年,黃浦、老閘兩區合併為黃浦區;1959年,邑廟、蓬萊兩區合併為南市區;1993年,黃浦區、南市區原浦東地區劃歸浦東新區。2000年,黃浦、南市兩區拆二建一,成立新的黃浦區。黃浦區委、區政府駐地:延安東路300號。
“黃浦”的地名得名於“黃浦江”:黃浦江,南宋名“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流經十一區,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黃浦區區境自唐天寶十年至宋代屬華亭縣,至元代隸屬上海縣。1843年上海開埠,境內地區被英、法等國強闢為租界。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以黃浦江名建立了最早的黃浦區。上海解放後,該區域區劃幾經調整,先後屬於黃浦、老閘、邑廟、蓬萊、盧灣、嵩山等區。1956年原黃浦區與老閘區合併。
1959年,原邑廟區、蓬萊區合併成立南市區。原嵩山區部分劃入盧灣區。1960年原新成、邑廟和盧灣區部分地段劃入原黃浦區,1961年原浦東縣部分街道劃入原黃浦區、南市區。到80年代,原川沙縣部分鄉鎮陸續劃入原黃浦區、南市區。
1993年原黃浦區、南市區境內浦東地區全部劃歸浦東新區,2000年原黃浦區、南市區撤銷,建立新的黃浦區,2011年撤銷原黃浦區、盧灣區建制,建立新的黃浦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黃浦區下轄南京東路、外灘、瑞金二路、淮海中路、豫園、打浦橋、老西門、小東門、五里橋、半淞園路10個街道,共183個居民社區。黃浦區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浦區,地處黃浦江和蘇州河合流處的西南端。北起蘇州河,與虹口、靜安兩區相望;東、南瀕黃浦江,與浦東新區一江之隔;西至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陝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與靜安區、徐匯區為鄰。全區面積為20.5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8.71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81平方千米。中心坐標為北緯121°28'東經31°13'48"。
地形地貌
黃浦區境絕大部分地域在唐代中葉已成陸,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全境地勢平坦,浦東略高於浦西,海拔4.5米以下。
氣候特徵
黃浦區境內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浦西境“熱島”、“雨島”效應顯著。
自然資源
黃浦區境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除淺層地下水外,在近300米厚的第四紀疏鬆沉積層中,含5個承壓水層,其中以第四承壓水層儲水量最豐,水質最好。所有含水層中的水,均蓄於岩砂的孔隙中。
黃浦區境是全市最早開採深層地下水的地區。早在清鹹豐十年(1860年),在今中山東一路的美商旗昌洋行院內,就開鑿了全市第一口深井。
人口民族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前,區境除浦西老閘、新閘附近,浦東一些渡口及洋涇鎮等外,只有零星村落,人口較少。租界開闢後,外國人開始進入,並逐漸增多。19世紀五六十年代及20世紀30年代後期,受戰事影響,外省市移民大批湧入,區境內逐漸成為人口密集的近代典型移民城區。
解放後,區行政區劃多次變動,人口從解放初22萬餘人增加到1992年的70萬餘人。人口的遷移變動較頻繁,幅度也大。區境商業繁榮,流動人口多,人流量(日)居全市各區之首。
50年代出現過人口出生高峰期,以後隨著衛生保健水平提高及計畫生育工作的開展,出生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曾出現4年負增長。區人口再生產呈“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態勢。
全區人口的性別結構,解放前男性大大多於女性,解放後逐步趨於正常。
人口的年齡結構,解放初屬年輕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已跨過成年型進入年老型的行列。
2014年,全區戶籍人口90.63萬人,常住人口67.87萬人,人均期望壽命為83歲。
截至2016年末,黃浦區戶籍總人口86.12萬人。其中,男性42.04萬人,女性44.08萬人。總戶數27.60萬戶。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5.62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16.66萬人。
政治體制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黃浦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19.16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下同),比2015年增長8.0%。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黃浦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57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和改造投資1.31億元。
財稅收支
2016年,黃浦區財政收入612.68億元,比2015年增長21.2%。全年區級財政收入為208.99億元,比2015年增長15.5%。全年實現區級稅收收入203.83億元,比2015年增長16.8%。全年區級財政支出266.97億元,比2015年增長28.7%。
2016年黃浦區財政收支情況 | |||
---|---|---|---|
指標 | 累計(億元) | 同比(%) | |
一、財政收入總計 | 612.68 | 21.2 | |
#區級收入 | 208.99 | 15.5 | |
其中:稅收收入 | 203.83 | 16.8 | |
#增值稅 | 51.23 | 64.2 | |
營業稅 | 29.73 | -42.2 | |
企業所得稅 | 41.97 | 32.3 | |
個人所得稅 | 27.68 | 24.3 | |
房產稅 | 13.55 | 43.2 | |
二、財政支出總計 | 266.98 | 28.7 | |
#教育事業 | 39.53 | 10.6 | |
科學技術事業 | 7.79 | 20.1 | |
文體傳媒事業 | 4.32 | 26.1 | |
醫療衛生事業 | 14.52 | 21.3 | |
社會保障和就業 | 17.01 | 12.6 |
第一產業
黃浦區為上海市中心城區,故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解放後,人民政府按當時的政策沒收了國民黨官僚資本工業企業,分別處理了外商遺留的工業企業。1956年初,市屬工業企業一度下放區管理,同時有898家手工業全部實行全行業合作化,有134家私營工廠全部實行公私合營,完成了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60年代初,在大辦工業、發展高精尖工業的號召下,境內騰出部分辦公大樓辦工廠。1964年4月,原市屬工業企業和一些規模較大的區屬工業企業上交市各工業局管理。
區屬工業,包括區集體事業工業、商辦工業、校辦工業、民政福利工業,是1957年以後逐漸形成的。其主體是街道工業(包括集體事業管理局系統的工業)。它起源於1958年“大躍進”年代,當時號召廣大家庭婦女參加社會生產勞動,組織里弄生產組,開始設備簡陋,規模很小,經過艱苦創業,於70年代初期形成一批初具規模的街道工廠。1977年,按照市的部署,將規模較大的28家街道工廠連同人、財、物無償上繳市手工業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留區管轄的里弄生產組,依靠改革、開放政策,以市場為導向,逐漸發展成為區集體事業工業。商辦工業是商業企業全行業公私合營後,部分前店後工場的商業企業實行工商分工、獨立核算而形成的。校辦工業是1958年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創辦以勤工儉學為主旨的校辦工廠起始的。民政福利工業是民政部門以安置盲聾啞人就業而形成的。
三年困難時期,境內工業企業有職工3195人被精簡回鄉;有36家工廠、生產組和合作社被遷往江西、浙江、山東、甘肅等12個省市和地區。“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內工業企業的生產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擾;1969年以後,生產逐步正常,產值、利潤有所上升。1979年後,境內工業企業實行體制改革,推行經濟責任制、承包制等措施,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1992年,境內有工業企業457家,工廠位於浦東的有290家,浦西的167家。按行政隸屬關係劃分,歸中央有關部(公司)管轄的有5家(包括部隊工廠2家);歸市有關工業局(公司)管轄的97家;歸川沙縣有關部門管轄的74家;歸區管轄的281家。此外,還有私營工業企業23家,個體工業122家,全境共有各類工業企業602家。
1992年,區屬工業有職工總人數26584人,占全區工業從業人員總人數103907人的25.58%;廠房建築面積28.14萬平方米,占全區工業廠房總面積225.59萬平方米的12.48%,固定資產原值1.81億元,占全區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3.53億元的13.37%;年產值9.78億元,占全區工業年總產值56.26億元的17.4%;利潤6361.25萬元,占全區工業利潤3.61億元的17.59%;上繳稅收5621.26萬元,占全區工業上繳稅收22629.67萬元的24.84%。1992年區屬工業總產值占全市12個區的17.7%,為全市的第四位。區屬工業中有中外合資企業11家,滬港滬台合資企業3家,外貿出口加工企業36家,出口產品84種,產品獲國家優質獎的8個,獲部級優質獎的43個,獲市優質獎的44個。
1992年區屬各類工業的規模、效益占區屬工業的比重:集體事業工業的職工人數占59.96%,固定資產原值占44.4%,廠房建築面積占43.66%,總產值占60.57%,利潤占54.77%,上繳稅收占33%。商辦工業的職工人數占13.86%,固定資產原值占32.93%,廠房建築面積占26.09%,總產值占22.24%,利潤占17.33%,上繳稅收占26.7%。校辦工業的職工人數占6.25%,固定資產原值占2.94%,廠房建築面積占8.17%,總產值占3.08%,利潤占9.93%,上繳稅收占6.65%。其他工業的職工人數占19.93%,固定資產原值19.73%,廠房建築面積占22.08%,總產值占14.11%,利潤占17.97%,上繳稅收占33.65%。
1992年,區境私營工業企業,從業人員429人,年工業產值789.93萬元;個體工業從業人員149人,年工業產值142.2萬元。
2013年全區第二產業增加值68.25億元,比2015年增長10.9%,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
2013年在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202.54億元,比2015年增長8.7%;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91.84億元,比2015年增長6.5%;工業產銷率為94.7%,同比減少1.9個百分點。
2013年建築業總產值247.43億元。單位工程施工12314個,竣工7520個;房屋建築施工面積707.5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7.19萬平方米。
工業
2016年,黃浦區第二產業增加值57.30億元,比2015年下降0.4%,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全年在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80.33億元,比2015年增長0.9%;實現工業銷售產值79.77億元,比2015年下降3.7%;工業產銷率為99.3%,同比下降4.7個百分點。
建築業
2016年,黃浦區建築業總產值207.09億元。單位工程施工8898個,竣工3893個;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78.04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3.53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解放前,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也是遠東的金融中心之一;黃浦區則是金融機構密集區,素有“金融區”之稱。至1949年上海解放時,除一家銀行和一家保險公司不在區境外,其他銀行、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及錢莊均設在境內,全市唯一的證券交易所亦設在這裡。解放後,國家銀行市級分行仍都設在境內。至1992年底,境內各類金融機構達116家。設在境內的還有全市的融資中心及外匯調劑中心。
上海錢莊與典當業歷史悠久。早期錢莊均開辦在南市。上海開埠後,列強在境內強行建立租界,錢莊重心逐步北移至境內。保險業和銀行分別於清道光二十六、二十七年(1846年、1847年)由英商首先在境內開辦,接著,其他外資金融單位也相繼在外灘一帶建立。外資銀行通過對清政府提供貸款、壟斷國際匯兌、控制中國關稅,並憑其特權發行紙幣等,長期操縱上海金融市場。清光緒元年(1875年),華資保險公司開始創辦。光緒二十三年,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外灘開業。20世紀初,其他華資銀行陸續開辦。光緒三十一年九月,清朝戶部銀行上海分行在漢口路開業,這是在滬設分支機構的首家國家銀行。光緒三十四年,交通銀行上海分行在天津路開設。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同年,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行在外灘15號成立,中國、交通兩行的總管理處也遷來外灘。爾後,中國農民銀行總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總局及中央合作金庫上海分庫相繼在境內成立,形成“四行兩局一庫”的官僚資本金融壟斷體系。在此期內,許多在全國有影響的私營銀行,如浙江實業(後改為浙江第一商業銀行)、鹽業、金城、大陸等銀行的總行亦陸續遷入境內。據民國26年6月底統計,上海私營銀行總行達48家,占全國同類銀行總數的32%,其中屬上海銀行公會會員的41家銀行的實收資本占全國同類銀行資本總和的45%,資產總額占全國的44.5%,存款總額占全國的76%左右。至抗日戰爭前夕,境內中外銀行和錢莊達167家(不包括其分支機構)。許多金融機構在江西中路、南京東路、北京東路、九江路、外灘等地段建造高樓大廈。長期為全國最高層建築的國際飯店,就由鹽業、金城、大陸、中南4家銀行投資興建。
金融機構匯集境內,是與區境地理位置和環境優越,內外貿易發達,大店名店及洋行集中,資金融通需要量巨大相關。高度密集的金融機構,強化了上海城市的融資功能,使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心和遠東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確立。但解放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金融市場由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勢力所壟斷和操縱,金融業具有很大的投機性,金融風潮不斷發生。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進入租界後,偽政權濫發鈔票,市場遊資橫溢,投機之風益盛,金融業呈現畸形發展狀態。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通貨膨脹愈演愈烈。民國37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替代崩潰的法幣。同年11月,中央銀行在境內辦理黃金存兌,存兌價與黑市價差距極大,乃出現狂熱的搶兌風,發生因擠兌而死傷50餘人的慘劇。在這時期里,民族資本金融企業受帝同主義金融及官僚資本金融勢力的雙重壓制,不斷遭受金融風潮和嚴重惡性通貨膨脹的衝擊,處境極為艱難。
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資本金融機構,建立社會主義金融機構。廢除外國金融機構的特權,制止了長期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金融市場。1952年完成私營銀行、信託公司和錢莊的社會主義改造,人民銀行成為國民經濟的信貸、結算和現金中心。在過去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體制時期,社會主義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曲折,一度削弱了金融業特有的某些職能,但總的說來,社會主義金融業在集中財力,為維護、鞏固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的完成,仍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84年以來,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逐步建立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各專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體系。資金市場、外匯市場亦在境內興起。國家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後,外資金融機構紛紛前來申請開辦,中外合資及企業投資開辦的金融機構亦相繼成立,典當亦有開辦。金融市場正在不斷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黃浦區辦事處於1952年成立。同年底,公私合營銀行黃浦區辦事處併入,成為全區統一的區級銀行。1984年,在人民銀行區辦事處基礎上改為中國工商銀行區辦事處。1990年12月5日,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浦東分行成立。自1991年開始,工商銀行黃浦區辦事處在浦東的機構、人員及業務均劃歸浦東分行。1992年8月19日,工商銀行黃浦區辦事處改為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黃浦支行。由於區境商業發達,支行業務興盛,現金回籠量長期居全市各區、縣之首。1964~1992年,淨回籠現金421.97億元,1992比1964年現金淨回籠增長25倍。儲蓄存款亦長期為全市區、縣之冠。1990年底,餘額超過18.17億元。浦東地區劃出後有所下降,居全市區、縣的第二位。1992年底,餘額為18.97億元,為1964年的10倍。自1980年經管全市第二輕工業局系統信貸業務後,貸款的增長幅度更大,1992年貸款總額比1964年增加84倍。
2013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1437.43億元,比2015年增長7.0%,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5.5%。
2016年,黃浦區第三產業增加值1961.86億元,比2015年增長8.2%,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7.2%。
國內貿易
2016年,黃浦區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31.55億元,比2015年增長0.8%,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4%。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5739.44億元,比2015年增長1.6%。至年末,全區共有商品交易市場50個,全年成交額19.86億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9.18億元,比2015年增長1.0%。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665.72億元,比2015年增長1.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33.47億元,比2015年增長0.2%。
對外經濟
2016年,黃浦區外貿進出口總額651.55億元,比2015年增長8.0%。其中,進口總額439.23億元,比2015年增長13.3%;出口總額212.32億元,比2015年下降1.4%。外商直接投資契約金額14.52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0.1%。全年新引進外商投資項目188項,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家和1家投資性公司。
房地產業
2016年,黃浦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1.26億元。全年區域內商品住宅施工面積100.09萬平方米,住宅竣工面積10.13萬平方米,住宅銷售面積24.21萬平方米。全年房產交易額達到604.89億元,比2015年增長61.8%。其中,商品房預售收入224.92億元,比2015年增長2.5倍;商品房銷售收入72.62億元,比2015年增長22.8%;存量房成交金額307.35億元,比2015年增長22.7%。全年房產交易面積97.68萬平方米,比2015年增長20.1%。其中,商品房預售面積22.21萬平方米,比2015年增長1.4倍;商品房銷售面積16.74萬平方米,比2015年增長36.3%;存量房成交面積58.73萬平方米,比2015年下降1.6%。
旅遊業
2016年,黃浦區旅遊業營業收入125.30億元,比2015年增長13.0%。其中賓館酒店營業收入49.03億元,比2015年下降0.5%;旅行社營業收入74.53億元,比2015年增長14.0%;旅遊景點營業收入1.74億元,比2015年增長1.1倍。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營業額138.29億元,比2015年下降2.8%。其中,住宿業營業額41.74億元;餐飲業營業額96.55億元。至年末,全區星級賓館為40家,其中三星級賓館6家,四星級賓館7家,五星級賓館14家。賓館酒店全年接待遊客250.51萬人次,比2015年下降5.9%。其中,境外遊客93.10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2.3%。旅行社全年接待遊客121.69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11.6%。
金融業
2016年,黃浦區金融業增加值763.60億元,比2015年增長12.4%。以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票據交易所為代表的一批要素市場、功能平台相繼落地;CIPS一期啟動運營,黃金交易所推出首個以人民幣為基準價格“上海金”,上海清算所正式為自貿區跨境人民幣債券提供登記託管、清結算服務。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黃浦區共有幼稚園47所,在校幼兒11872人;國小29所,在校學生20354人;普通中學36所,在校學生22546人,其中國中學生12869人,高中學生9677人。九年義務制教育入學率達100%,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為零,高中階段升學率達在93.2%。中等職業獨立職校7所,在校學生6066人。區業餘大學在校學生中學歷班學員483人。全區共有特殊學校3所,在校學生331人。
2016年黃浦區各級各類學校學生情況 | ||
---|---|---|
指標 | 學校(所) | 在校學生(人) |
幼稚園 | 47 | 11872 |
國小 | 29 | 20354 |
普通中學 | 36 | 22546 |
#國中 | — | 12869 |
高中 | — | 9677 |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末,黃浦區各級文化館(站、中心)11個。全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共13537場次,參與民眾達102.47萬人次;舉辦展覽會107個,舉辦各類培訓2366場次,參與人數達16.79萬人次。各級公共圖書館13個,藏書196.68萬冊,藏光碟量18153盤。全年出借圖書88.14萬冊,服務讀者140.14萬人次。全年舉辦各種講座共446場次,參與民眾達2.01萬人次。社區信息苑10個。電影院、劇場、劇團53個。公共文化資源配送演出、講座、培訓等765場次,受益市民14.5萬人次。舉辦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共舉辦“春之聲”、“夏之魅”、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城市草坪天天演等系列演出;成功舉辦首屆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上海藝術商圈—藝蘊黃浦系列活動。至年末,全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3處;市級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32處;文物保護點291處。完成14處文物修繕工程。
體育事業
截至2016年末,黃浦區有體育館3個,游泳池65個,健身點440個。全年舉辦運動會體育比賽361場次,參加比賽人次達16萬人次,進行民眾性體育活動34萬人次。舉行全民健身大型活動65場次,參加人數3.57萬人;舉行全民健身競賽活動1114場次,參加人數29.49萬人。年內輸送的2名黃浦戶籍運動員獲得世界比賽冠軍。
加大體育設施惠民力度,完成新建3個百姓健身房,新增健身苑點10家,器材更新83家。舉辦WDSF世界體育舞蹈大獎賽總決賽暨第五屆精英賽、上海國際自由式輪滑賽等賽事;承辦第52屆“Qubica AMF世界盃”等保齡球賽事。
醫療衛生
截至2016年末,黃浦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8709人。醫院病床12434張,家庭病床947張。建立區級社區衛生綜合改革績效考核信息化採集體系;落實打浦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項試點,綜合試點單位全面鋪開“1+1+1”簽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全覆蓋轄區內15家公立養老機構,簽約27家托老機構,總計簽約家庭醫生786人,建立家庭病床78張。
勞動就業
2016年,黃浦區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93萬人。發放失業保險金9.53萬人次,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總計56313.88萬元。對42918人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幫助482427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幫扶引領736人成功創業。
社會福利
2016年,黃浦區累計發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3.87萬人次,發放金額16959.25萬元。其中,職工家庭對象4.03萬人次,發放金額1598.89萬元;失(無)業家庭對象17.06萬人次,發放金額12354.43萬元;傳統救濟對象和重殘無業對象2.78萬人次,發放金額3005.93萬元。發放糧油幫困卡6.67萬人次,發放金額460.52萬元;發放糧油幫困券1.07萬人次,發放金額23.57萬元。實物幫困253人次,發放金額1.01萬元,全年大重病醫療救助6707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額1799.70萬元。全區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總計49家,床位數6112張,收養人數3526人,醫護人員782人。制訂《區關於公建養老機構、老年設施委託經營管理的實施方案》和《區關於長者照護之家管理辦法》。新增公辦養老床位230張,累計達到養老床位數6026張。為24709名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完成30家養老機構漏電報警裝置安裝。社區養老服務合作社已實現區域內各居委會全覆蓋。全區長者照護之家、中福老年公寓等項目已建成,總計新投入使用760張床位。年內建成20個標準化老年活動室。新增4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新建1家日間服務中心、2家全市示範性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全年接受安置退役士兵、復員幹部169名。落實各項優待撫恤政策,完成338革命傷殘軍人等優撫對象撫恤金補助的發放。完成803戶優待優撫對象優待金的發放,共發放金額1099.00萬元。接收安置軍隊離退休幹部10名。
基礎建設
2016年,黃浦區完成下水道養護工程83.62萬米;完成一般養護實物工程27.26萬平方米。全年完成道路養護總長度234.3千米,面積407.35萬平方米。全年拆除房屋面積13.71萬平方米,收尾地塊6幅,其中拆除舊裡面積6.6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5518戶。大力推進“三個一批”舊改徵收項目,老西門新苑(1-6地塊)、115街坊(西塊二期)、130街坊、琴海苑、董家渡2號和3號等7個項目順利生效,福佑北塊、546地塊、547地塊等3個項目完成一輪徵詢;123街坊和132街坊(北塊)、160街坊、尚賢坊等6個項目完成收尾;軌交14號線豫園站(198、199、200街坊)、21街坊(北塊)等4個項目基本收尾。完成濱江綜合開發協調機構調整,基本完成《黃浦濱江公共空間實施最佳化規劃設計》,8.3千米濱江岸線貫通工程有序推進。中山南路地下通道項目主體結構工程完成45%;南外灘濱水區2.2千米範圍內三段岸線綜合改造工程初步形成實施方案並啟動前期清退;十六鋪二期工程加快施工。苗江路公共綠地、世博浦西段濱江岸線貫通工程(一期)和盧浦大橋斷點貫通工程陸域部分已開工。
環境保護
城市環保
全年月均區域降塵量為5.2噸/平方千米,同比下降1.9%。空氣品質指數優良率較2015年同期上升8%。完成黃浦新苑(一期)和綠地名人坊兩個小區“安靜居住小區”複查工作;加強危廢產生單位監管,危險廢物轉移備案17家。開展打擊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專項行動。
城區綠化
截至2016年末,黃浦區12座公園面積達65.70公頃。全區公共綠地面積172.43公頃。其中,街道綠地面積達85.39公頃,居住區集中綠地面積為21.34公頃。加大綠化建設力度,全區新增專用綠化面積20228平方米,立體綠化面積20085平方米,公共綠化面積22420平方米。全年新種植綠化59.14萬株。綠化覆蓋率達到16.0%。上半年提前完成延長全區11座公園開放時間。
安全生產
2016年,黃浦區道路交通事故發生13起,造成死亡人數11人,物損金額達7.00萬元;火災事故發生315起,造成傷亡人數17人,火災損失1568.25萬元。全年安全生產事故發生3起,造成死亡人數3人,損失金額430.00萬元。完成建設重點單位和89幢高層住宅消防物聯網;全區183個居委會均配備消防工作站;對200台老舊住宅電梯實施安全風險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安排實施改造或維修;組織572個小區開展消防疏散逃生演練;對51家安全生產考核單位開展履職責任巡查。
平安建設
2016年,黃浦區治安案件手裡21807起,刑事案件立案7629起,破案1336起,破案率17.5%。特警、特種機動隊共處置各類突發事件481起;共破獲刑事案件2553起,入室盜竊與盜三車案件立案同比分別下降16%、40.1%;保持命案、“兩搶”案件100%破案率。
交通運輸
作為上海的城市原點、交通樞紐中心,黃浦區擁有十分便捷的立體交通網路。延安高架路、南北高架路、內環高架路在境內交匯相連;軌道交通1、2、4、8、9、10、13號線經過境內;區內有南浦大橋、盧浦大橋,打浦路隧道、延安東路、人民路、復興東路、西藏南路5條隧道,金陵路、東門路、復興東路、陸家浜路、董家渡路5條輪渡線和軌道交通2、4、8、9、13號線連線黃浦江兩岸;境內地面道路總長約221千米,有盧浦大橋、南浦大橋、武勝路、外灘新開河、滬軍營路5處地面公交樞紐站集散點。
風景名勝
福州路文化街
外灘
外灘是上海的象徵,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點。上海開埠後,西方殖民者在黃浦灘沿岸修築馬路,築成黃浦灘路。西方僑民將其喚作“The Bund”,中國人譯之“外灘”。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因位於上海縣城廂之外的浦灘,被習稱為“外灘”。外灘歷來是上海的旅遊熱點,除了能觀賞到中外罕見的“萬國建築博覽”外,還可領略外白渡橋與吳淞路閘橋的風姿,還可以夜遊浦江。
豫園和老城隍廟
人民廣場
人民大規模的綠化設施廣場與北邊12萬平方米的人民公園連為一體,成為上海市中心的兩葉“綠肺”,大大改善了市中心的環境。人民廣場成為具有上海新形象、新風貌的城市景觀。在這片市中心難得的綠洲,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休憩的好場所,三五成群的小孩,在這裡繞著噴泉逐水嬉戲,廣場上方的天空,藍得讓人心醉。
上海美術館
上海美術館創建於1956年,是一所公益性社會文化事業機構,具有收藏美術精品、開展學術研究、舉辦陳列展覽、普及審美教育、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等職能。
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是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博物館建築總面積39200平方米,建築高度29.5米,象徵“天圓地方”的圓頂方體基座構成了新館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整個建築把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巧妙地融為一體,在世界博物館之林獨樹一幟。
上海城市規劃館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於2000年年初建成,2000年2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展館大樓主體造型從中國傳統的城門形態中獲得設計靈感,以中心對稱的結構圖式巧妙地呼應著中國傳統的美學思維,與現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築上體現出和諧美感。展示館先後舉辦過舉辦申辦世博會展覽、“上海的明天更美好”重大工程規劃方案展、俄羅斯繪畫300年畫展、達利畫展、F1知識展、法國阿爾卑斯濱海省藝術精品展、畢卡索作品展。
上海大劇院
上海大劇院由法國夏邦傑建築設計公司設計,整個建築宛如音符串織而成的水晶宮殿。1998年8月27日正式開幕以來,上海大劇院演出場次達到4000場,觀眾達到700萬人,已成為世界級藝術作品的展示平台、國際性藝術活動的交流平台和公益性藝術教育的推廣平台。
南京路步行街
南京路步行街東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長1033米。2005年末,沿街有商業企業65家,營業面積逾35萬平方米。南京東路步行街是上海的一條地標性馬路,享有“中華第一街”的美譽。這條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滄桑的大街,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街”,也是來上海觀光旅遊的必到之處。時尚的露天吧、抽象的雕塑會在街頭抒情地佇立,在一種歷史與現代的強烈對比中,年輕時尚群體與國際遊客在這個老字號精品區都可以領略到南京路的獨特魅力。500強企業在內的眾多國際知名品牌將先後入駐,使整個步行街的品位提升。屆時,除購買傳統零售商品外,消費者還能在步行街專門展廳,預訂汽車和商品房等大件商品,或到動感影院看電影。
北京路生產資料街
2005年,北京路生產資料街和周邊20餘條支馬路形成專業商圈,是上海市經營生產資料最集中、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經營範圍包括機電設備、機械配件、各類工具等20餘個行業60餘個大類,集聚數萬種機電、機構產品和專業零部件。而電子產品專業市場現已成為該區域新的特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