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黃葦鳽是一種中型
涉禽。雄鳥額、頭頂、枕部和冠羽鉛黑色,微雜以灰白色縱紋,頭側、後頸和頸側棕黃白色;背、肩和三級飛羽淡黃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淡黃褐色;下體自頦和喉淡黃白色。喉至胸淡黃褐色,胸側羽緣棕紅色。下頸基部和上胸具黑褐色塊斑。羽緣黃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黃白項熱簽色。兩肋、腋羽和翼下覆羽皮黃白色。
雌鳥似雄鳥,但頭頂為栗褐色,具黑色縱紋,上體淡棕褐色,具暗褐色縱紋,下體頦、喉部中央具黃白色縱紋,頸至胸有淡褐色縱斑。
幼鳥上體綴有黑褐色縱紋,下體黃白色,具戲灶店黑褐色或黃褐色縱紋墊譽凝試。
虹膜金黃色;眼先裸露呈黃綠色;嘴峰黑褐,兩側和下嘴黃褐色;
跗蹠和趾黃綠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2-100克,♀96-103克;體長♂295-365毫米,♀295-375毫米;嘴峰♂48-54毫米,♀55毫米;翅♂122-139毫米,♀120-133毫米;尾♂40-55毫米,♀38-52毫米;跗蹠♂41-53毫米,♀39-45毫米。(註:♂雄性;♀雌性)
近種區別
| 黃葦鳽 | |
---|
體量 | 體重♂52-100克,♀96-103克;體長♂295-365毫米,♀295-375毫米 | 體重♂125-170克,♀125-140克;體長♂318-372毫米,♀337-371毫米 |
---|
特徵 | 成鳥頂冠黑色;上體淡黃褐色,下體黃色,下頸基部和上胸具黑褐色塊斑;黑色飛羽與黃白色覆羽成強烈對比;虹膜金黃色;眼先裸露呈黃綠色;喙峰黑褐色,兩側和下喙黃褐色;跗蹠和趾黃綠色,爪甲褐色 | 雄鳥上體從頭頂至尾包括兩翅飛羽和覆羽全為同一的栗霉體辯拔紅色,下體淡紅褐色,喉至胸有一褐色縱線,胸側綴有黑白兩色斑點,野外特徵極為明顯,容易辨認。雌鳥頭頂組慨戲暗栗紅色,背面暗紅褐色,雜有白色斑點,腹面土黃色,從頸至胸有數條黑褐色縱紋 |
---|
圖片 | | |
---|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嚷犁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水域中。尤其喜歡棲息在既有開闊明水面又有大片蘆葦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庫、水塘和沼澤中。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灌木叢或小樹叢邊的水田、沼澤及其附近的草叢與灌木叢中。
生活習性
黃葦鳽在中國除台灣、廣東、海南島為留鳥外,其他全部為夏候鳥。遷徙時間春季多在 4-5月遷到北方繁殖地,秋季多在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活動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間和白天活動。常沿沼澤地蘆葦塘飛翔或在水邊淺水處慢步涉水覓食。性甚機警,遇有干擾,立刻佇立不動,向慨勸祝上伸長頭頸觀望。主要以小魚、蝦、蛙、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無聲。飛行時發出略微刺耳的斷續輕聲kakak kakak。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黃葦鳽在中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南地區曾經是相當常見的夏候鳥。20世紀80年代初在不同大小的葦塘中幾乎郁能遇到相當數量的黃葦鳽,但幾十年來(1980-2010年)種群數量已有明顯減少。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黃葦鳽在中國東北、華北和長江以南地區曾經是相當常見的夏候鳥。20世紀80年代初在不同大小的葦塘中幾乎郁能遇到相當數量的黃葦鳽,但幾十年來(1980-2010年)種群數量已有明顯減少。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