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資源情況,濕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開發建設,機構建設,濕地監測,旅遊開發,交通線路,公通交線:,自駕路線:,
位置境域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張掖城郊北部,黑河東岸,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0°23′45″-100°29′10″,北緯38°56′56″-39°0′6″之間,東至張火公路,南至北二環路,西至黑河東岸,北至蘭新鐵路,總面積1347.65公頃。與城區毗鄰,城區道路、國道312線、張靖公路直通濕地公園,距國道G54山臨高速6km,國道227線6km,距張掖軍民兩用機場16km。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處於黑河中游祁連山洪積扇前緣和黑河古河道及泛濫平原的潛水溢出地帶,規劃區南高北低,自然落差20米(1467—1445),除了黑河河道及徑流新河補充水源外,地下水滲出是其主要水源,北郊濕地內有天然泉眼12202個、渠道3條、人工引水排陰溝17條。
氣候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區氣候屬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顯著特點是:降水稀少而集中,年降雨量僅129毫米,在時間分布上,多集中在6—9月份,約占全年總量的71.9%,春季降水僅占14%,年內降水分布很不均勻,年際變化較大;蒸發強烈,全區年平均蒸發量2047毫米,乾旱指數高達10.3。日照充足,溫差大,太陽年輻射總量147.99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時數為3085小時;多年平均氣溫為7℃,歷年最高氣溫為37.4℃,最低氣溫為 -28℃,無霜期153天。全年盛行西北風,年均風速2米/秒,最大風速36米/秒,年均大風日數14.9天,最多天數40天,最少3天,年均沙塵暴日數 20.3天,最多33天,最少14天。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乾熱風、乾旱、霜凍、初春低溫等。
水文
按照水系分布,濕地區自東向西主要由東泉渠系、阿薛渠系、庚名渠系、黑河(灘)水等四大水系構成,天然河道、引水渠道、排陰溝、排污渠縱橫交錯,有機井71眼,泉眼(泉域)12202處。除黑河灘無污水排放、庚名乾渠泉水與污水可以分流外,其它渠道均為河水、泉水和污水混流。受南部潛水側向徑流和深層承壓水的越流補給,地下水自南東向西北運動,水位埋深大部分在1米以內。規劃區水資源總量為1.37億立方米,其中泉水溢出量1.18立方億米,城市污水排放量0.19億立方米。因牽涉到周邊1.28萬畝農田灌溉,目前的水資源量尚缺2385萬立方米,需考慮補水。
土壤
濕地公園土壤類型主要有草甸土、潮土、溪淤土、草甸鹽土、沼澤土。大部分為湖積堆積物、系黃褐色、灰綠色的淤泥質土,表層零星分布黃粘土或富含腐殖質的淤泥層。土壤中水分充足,好氧性微生物活動受阻,不利於有機物的礦化,影響成土的方向和進程,形成了以草甸土為主的自然土壤和以潮土為主的耕作土壤。
資源情況
濕地資源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類型主要有河流濕地、草本沼澤等天然濕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的濕地生態系統,濕地類型多樣,原生態特徵突出。依據《濕地公約》及《全國濕地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規程》濕地類型的劃分標準,園區濕地包括河流濕地、沼澤濕地和人工濕地3類7型。其中:河流濕地有永久性河流、泛洪平原2個濕地型,沼澤濕地有草本沼澤、內陸鹽沼2個濕地型,人工濕地包括稻田、坑塘水面和溝渠3個濕地型。濕地面積1733hm2,約占園區土地總面積的42%。其中,河流濕地511.5hm2,沼澤濕地1069.2hm2和人工濕地152.3hm2,分別占濕地面積的30%、62%和8%。
1、河流濕地
河流濕地主要分布在黑河(灘)、新河水系以及黑河(灘)三條分支河流周圍,河道保持著原始內陸河風貌,屬永久性河流濕地。河道兩旁地勢平坦,河灘、林地、草地片狀分布其中,屬於典型的內陸河流泛洪平原濕地,立地條件差異較大,形成結構複雜、植被組成豐富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
河流濕地由河岸帶疏林灌叢草甸、河灘地沼澤草甸組成。河岸帶疏林灌叢草甸地是指由河流廊道為核心形成的沿河帶狀河灘低濕地林灌、疏林及鹽化草甸,主要群系有楊樹沙棗群系(Form.Populusspp.+Elaeagnusangustifolia)、紅柳群系(Form.Tamarixramosissima)、楊樹群系(Form.Populusspp.),植物以楊樹、沙棗(Elaeagnusangustifolia)、紅柳為主。河灘地沼澤草甸包括河灘地沼澤草甸及鹽化草甸,主要有蘆葦群系(Form.phragmitesaustralis)、香蒲群系(Form.Typhaorientalis)、假葦拂子茅群系(Form.Calamagrostispseudophragmites)、燈心草群系(Form.Juncuseffusus),植物以蘆葦、針藺(Eleocharisvalleculosa)、香蒲、假葦拂子茅、燈心草、澤瀉(Alismaplantago-aquatica)為主。
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的初級消費者以個體很小的各種浮遊動物為主,浮游植物合成的食物幾乎全部被浮遊動物所消費,周轉速度很快。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的大型消費者,除了草食性浮遊動物外,還包括其他食性的浮遊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等。這些水生動物處於食物鏈(網)的不同環節,分布在水體的各個層次,形成一個完整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系統。
2、沼澤濕地
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新河、東泉渠系、阿薛渠系、庚名渠系形成河邊水域、水漫灘、池塘、泉水溢出帶,沼澤濕地包括草本沼澤、內陸鹽沼2個型,其中,草本沼澤417.9hm2和內陸鹽沼651.3hm2,分別占沼澤濕地的39%和61%。
草本沼澤以沼澤草甸植被為主,分布於河邊、水漫灘,以苔草群系(Form.Carextristachya)、楊樹群係為代表。沼澤草甸植物有苔草、楊樹、水毛莨(Batrachiumbungei)、燈心草、節節草(Hippochaeteramosissimum)、茨藻(Najasmarina)、水蔥(Scirpusvalidus)、三裂鹼毛莨(Halerpestestricuspis)、萎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馬先蒿(Pedicularis)、長苞香蒲(Typhaangustata)、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澤瀉等。內陸鹽沼分布在泉水溢出帶和河流、渠系的退水區域,植被由一年生和多年生鹽生植物群落組成,土壤為重鹽鹼潮土,主要植物群落有紅柳群系、沙棗群系、沙棗紅柳群系(Form.Elaeagnusangustifolia+Tamarixramosissima)、蘆葦群系,植物以鹽角草(Salicorniaeuropaea)、蘆葦、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為主。
園區沼澤濕地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繁多,包括藍藻(Cyanobacteria)、綠藻(Chlorophyta)、硅藻(diatom)、甲藻(Dinoflagellates)、裸藻(euglena)、黃藻(yellow-greenalgae)、隱藻(Cryptophytaovata)和金藻(Chrysophyta)共79種,其豐富的沼生植被是浮遊動物、底棲動物、鳥類等次級消費者的重要食源和棲息地,其中的鳥類包括小??(Tachybaptusruficollis)、黑頸??(Podicepsnigricollis)、鳳頭??(Podicepscristatus)、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carbo)、蒼鷺(Ardeacinerea)、池鷺(Ardeolabacchus)、大白鷺(Egrettaalba)、白鷺(Egrettagarzetta)、中白鷺(Mesophoyxintermedia)、夜鷺(Nycticoraxnycticorax)、黃葦鳽(Ixobrychussinensis)、黑鳽(Dupetorflavicollis)等。沼生生態系統具有水陸兩重性的特徵,其豐富的水草資源同樣為花背蟾蜍(Buforaddei)、中國林蛙(Ranachensinensis)等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場所。
3、人工濕地
濕地公園內人工濕地主要有3個濕地型,面積152.3hm2,其中,水稻田77.7hm2、坑塘水面74.3hm2和溝渠0.3hm2,分別占人工濕地總面積的65.73%、32.17%和2.1%。灌溉地包括水稻田和溝渠,植被以水稻、玉米等為主;坑塘水面植被以浮水植物浮葉眼子菜(Potamogetonnatans)為主。
植物資源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豐富、分布較廣,植物種類組成多樣。公園及其周邊典型的濕地植物有45科124屬195種,禾本科有21屬,是屬數最多的科,其次是菊科有12屬,豆科和黎科分別有11屬和9屬。濕地分布有列入中國稀有瀕危植物名錄的漸危種胡楊,胡楊是第三世紀殘餘的古老樹種,對於研究亞非荒漠區氣候變化、河流變遷、植物區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園區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星葉草(Circaeaster agristis),國家三級保護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桃兒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裸果木(Gymnocarpos przewalskii)等。
濕地公園的優勢植物有9科9屬22種。喬木優勢植物主要為沿河栽培的樹種,常見的有紅柳、沙棗、楊樹等,草本主要有蘆葦、長苞香蒲、小香蒲(Typha minima)、水燭(Typha angustifolia)、賴草(Leymus secalinus)、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穿葉子眼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小眼子菜(Spiradiclis emeiensis)、三裂鹼毛莨、藨草(Scirpus triqueter)、澤瀉、細燈芯草(Juncus gracillmus)、小花燈芯草(Juncus lampocarpus)、披鹼草(Elymus dahuricus)、假葦拂子茅、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圓囊苔草(Carex orbicularis)、水蔥、菖蒲(Acorus calamus)等。分布於人工池塘的濕地浮游植物有79種且數量較多,其中藍藻12種、綠藻32種、硅藻18種、甲藻3種、裸藻8種以及黃藻、隱藻和金藻各2種,優勢種群有柵藻(Scenedesmu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十字藻(Crucigenia)、魚腥藻(Anabaena)、擬魚腥藻(Pseudanabaena)、針桿藻(Synedra)、隱藻、小環藻(Cyclotella)、衣藻(Chlamydomonas)、平裂藻(Cyanophyta)、藍纖藻(Dactylococopsis)、裸藻等。
園區濕地植被複雜多樣,植被類型主要為溫帶荒漠植被,共有闊葉林濕地、灌叢濕地、草叢濕地和淺水植物濕地4個植被型組、8個植被型和19個群系,主要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濕地植被、落葉闊葉灌叢濕地植被、鹽生灌叢濕地植被、莎草型濕地植被、禾草型濕地植被、雜類草型濕地植被、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濕地植被。
(1)闊葉林濕地植被型組
主要分布於公園河流濕地中的邊灘地,土壤類型為荒漠灰棕漠土、灌漠土、潮土和林灌草甸土,土壤水分中等偏濕。由落葉闊葉林濕地植被1個型、沙棗和楊樹2個群系組成。沙棗群系(Form.Elaeagnus angustifolia),生於河灘,胸徑15cm以上,高度大於9m,冠幅350×350cm,伴生有紅柳;草本層主要為披鹼草,伴生有芨芨草、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艾蒿(Artemisia argyi)等。楊樹群系(Form.Populus spp.),分布於泛洪平原濕地河灘或沼澤灘地,直徑在14-50cm,平均胸徑24cm,平均高7.5m,成零星分布,面積較小。
(2)灌叢濕地植被型組
位於黑河河道河灘地,土壤類型主要為灰漠土、灰棕漠土、荒漠風沙土,水分中等偏旱。由落葉闊葉灌叢濕地植被型和鹽生灌叢濕地植被型2個植被型,以及中國沙棘群系、紅柳群系組成。中國沙棘群系(Form.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主要分布在黑河河灘,屬落葉闊葉灌叢濕地植被型,中國沙棘多為灌木,屬於栽培樹種,有些已長成小喬木,高度在6m以上,整體蓋度接近100%;草本層主要為假葦拂子茅,伴生有紅柳、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節節草、鵝絨藤(Cynanchum chinense)等。紅柳群系(Form.Tamarix ramosissima),屬鹽生灌叢濕地植被型,在園區範圍內分布較廣,多生於泛洪平原濕地河岸帶或鹽沼等處,冠幅220×200cm,高度多在3m以上,常與披鹼草形成紅柳-披鹼草群系(Form.Tamarix ramosissima+Elymus dahuricus),伴生植物有蘆葦、鹼蓬(Suaeda glauca)、蒙古雅蔥(Scorzonera mongolica)等。
(3)草叢濕地植被型組
包括莎草型濕地植被型、禾草型濕地植被型和雜類草濕地植被型3個植被型。莎草型濕地植被型分布於河灘、庫塘周邊草甸濕地,土壤類型為灌漠土、水分偏濕,有3個群系組成:①苔草群系(Form.Carex tristachya),分布於沼澤灘地,高度0.4m,蓋度100%,植物種類有多種蒿草(Artemisia)和苔草、水毛莨、燈心草、三裂鹼毛莨、萎陵菜、馬先蒿屬等類群,分布面積較小。②水蔥群系(Form.Scirpus validus),分布於水塘等處,高度0.6m,蓋度70%,常見的伴生種有水燭、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澤瀉,蓋度大於85%。③藨草群系(Form.Scirpus triqueter),分布於河灘季節性積水處,高度0.25m,蓋度為50%。
禾草型濕地植被型有4個群系,主要分在河岸沼澤濕地,土壤類型為潮土、灌漠土,水分濕潤。假葦拂子茅群系(Form. 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分布於河灘、鹽沼等處,高度0.6m,蓋度60%以上,常伴生有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刺兒菜(Cirsium setosum)、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等。蘆葦群系(Form.Phragmites australis),分布於水塘或積水處,高度在2.7m以上,蓋度100%,伴生種有刺兒菜(Cirsium setosum)、乳苣、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西伯利亞蓼(Polygonum sibiricum)等。稗草群系(Form.Echinochloacrusgalli),分布於水塘或積水處,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芒早稗、水田草、水稗草等,為稻田惡性雜草。冰草群系(Form.Agropyron cristatum),生長在乾旱草原或荒漠草原,高20-60cm,天然生冰草很少形成單純的植被,常與其他禾本科草、苔草、非禾本科植物以及灌木混生。
雜類草濕地植被型有3個群系,位於坑塘邊沼澤濕地,土壤類型為草甸土,水分濕潤。菖蒲群系(Form.Acorus calamus),生於積水灘和污水溝兩側,綠色,有菖蒲、水蔥組成,植被高達0.4-0.8m,蓋度30-50%;水蔥生長較弱,高0.5-0.6m,蓋度55%左右。黑三棱群系(Form.Sparganium stoloniferum),生於河塘等積水處、溝渠兩邊,高1.5m,蓋度30-60%,同時伴生有蘆葦、沉水植物線葉眼子菜(Potarmogeton pusillus),總蓋度80%左右。酸模葉蓼群系(Form.Polygonum lapathifolium),分布於土壤濕潤區域,群落高度80-110cm,總蓋度65%-90%,伴生植物有稗、香蒲等。
(4)淺水植物濕地植被型組
分布於坑塘的成片淺水區,包括浮水植物濕地植被型、沉水植物濕地植被型2個植被型。浮水植物濕地植被型有浮葉眼子菜群系(Form.Potamogeton natans),屬多年生草本,生於水塘或水田中,浮水葉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8cm,寬1.5-3cm。沉水植物濕地植被型分布於池塘或積水灘地,有4個群系:①狐尾藻群系(Form.Myriophyllum verticillalum),分布於池塘或積水灘地,常伴生有穿葉眼子菜、小眼子菜等。②菹草群系(Form.Potamogeton cris),分布於水塘或積水處。③穿葉眼子菜群系(Form.Potamogeton Perfoliatus),分布於池塘或積水灘地,常伴生有小眼子菜等。④小眼子菜群系(Form.Potamogeton Pusillus),分布於池塘、水庫等積水處,常伴生有穿葉眼子菜、狐尾藻。
動物資源
張掖在動物地理區劃上位於青藏區青海藏南亞區和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由於地處青藏、蒙新高原的交匯地帶,氣候、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高度空間異質性,以及豐富的植被類型和多樣性的植物組成,使境內自然生境條件十分複雜,濕地公園及其周邊的動物資源尤其是鳥類資源比較豐富。經調查濕地公園及周邊典型濕地的常見動物隸屬於3綱24目42科75屬,包括魚類、兩棲類、鳥類和獸類共4大動物類型共10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3種、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種。
(1)魚類多樣性
園區現有魚類1目2科15種,分別為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重穗唇高原鰍(Triplophysa papillosolabiatus)、梭形高原鰍(Triplophysa leptosoma)、酒泉高原鰍(Triplophysa hsutschouensis)、新疆高原鰍(Triplophysastrauchii)、大鰭鼓鰾鰍(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中華細鯽(Aphyocypris chinensis)、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s)、棒花魚(Abbotina rivularis)、花斑裸鯉(Gymnocypris eckloni)、鯽(Carassius auratus)、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鱅(Aristichthys nobilis)、鰱魚(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鯉魚(Cyprinus Carpio ematopterus)等。
(2)鳥類多樣性
園區現有鳥類9目16科100種,《濕地公約》定義的水禽在該地區分布有小鳳頭(Podiceps cristatus)、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大白鷺(Egrerra alba)、蒼鷺(Ardea cinerea)、黃斑葦鳽(Ixobrychus sinensis)、黑鸛(Ciconia nigra)、灰雁(Anser anser)、大天鵝(Cygnus sygnus)、小天鵝(Cygnus bewickii)、疣鼻天鵝(Cygnus olor)、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綠翅鴨(Anas crecca)、綠頭鴨(Anasplatyrhynchos)、斑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白眼潛鴨(Aythya nyroca)、紅胸秋沙鴨(Mergus serrator)、普通秋沙鴨(Mergus marganser)、普通秧雞(Rallus aquaticus)、骨頂雞(Fulica atra atra)、灰鶴(Grus grus)、鳳頭麥雞(Vanellus vanellus)、金斑鴴(Pluvialis dominica)、金眶鴴(Charadrius dubius)、環頸鴴(Charadrius alexandrinus)、黑尾塍鷸(Limosa limosa)、紅腳鷸(Tringa totanus)、白腰草鷸(Tringa ochropus)、林鷸(Tringa glareola)、磯鷸(Tring hypoleucos)、扇尾沙錐(Capella gallinago)、紅胸濱鷸(Calidris ruficollis)、黑腹濱鷸(Calidris alpina)、青腳濱鷸(Calidris temminckii)、彎嘴濱鷸(Calidris ferruginea)、漁鷗(Larus ichthyaetus)、紅嘴鷗(Larus ridibundus)、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普通燕鷗(Sterna hirundo)。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為黑鸛(Ciconia 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 daphanea)、玉帶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丹頂鶴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為大天鵝(Cygnus sygnus)、小天鵝、疣鼻天鵝(Cygnus olor)、鳶(Milvus migrans lineatus)、蒼鷹(Accipiter gentilis)、棕尾鵟(Buteo rufinus)、大鵟(Buteo hemilasius)、短趾雕(Circaetus ferox)、白尾鷂(Circus cyaneus)、白頭鷂(Circus aeruginosus)、鶚(Pandion haliaetus)、燕隼(Falco subbuteo)、紅隼(Falco tinnunculus)、燕隼(Falco subbuteo)、灰鶴(Grus grus)、雕鴞(Bubo bubo hemachalana)、縱紋腹小鴞(Athene noctus)、長耳鴞(Asio otus)18種。
(3)兩棲類多樣性
園區現有兩棲類1目2科2種,分別是花背蟾蜍、中國林蛙。
(4)獸類多樣性
園區現有獸類5目7科11屬1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5種,分別是兔猻(Felis manul)、草原斑貓(Felis silvestris)、赤狐(Vulpes vulpes)、沙狐(Vulpes corsac)和水獺(Lutra lutra)。
開發建設
機構建設
根據市編辦發《關於設立張掖濱河新區暨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委員會的通知》(張機編辦〔2010〕11號)精神和甘區機編〔2010〕8號《關於成立張掖濱河新區暨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委員會的通知》的檔案精神,經研究並報請區委同意,成立“張掖濱河新區暨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委員會”,事業性質,下設辦公室、建設管理部(含城管執法大隊)、招商發展部、土地規劃部、計畫財務部5個科級事業機構。
濕地監測
為構建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濕地生態環境動態評價、監測和預警體系為一體的點面結合的多資源監測網路,揭示濕地生態系統組成結構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承擔完成國家、省下達的相關工作任務,為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先後與甘肅省濕地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工程研究中心、甘州區環保局、甘州區濕地局、甘州區漁業站、張掖市氣象局等機構聯合開展濕地資源環境監測、植被生態系統定位監測和動物多樣性定位監測,合理設定監測點和制定監測內容,科學客觀地評價濕地生境適宜性變化動態,為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建立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抽調專門人員負責濕地保護利用管理工作,加大濕地管理資金投入,增強生態監測設備建設,提升裝備水平,為濕地生態監測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濕地資源環境監測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環境監測是維護濕地生態安全的重要舉措。針對濕地公園濕地資源環境現狀,結合濕地環境和生態監測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制定了濕地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選擇了具有代表性地段開展了濕地資源環境監測。
(1)地表水監測
委託甘州區環保局定期在在水源涵養區進水口(東經100°24′01.89″,北緯38°5′11.83″)、玉水橋(東經100°25′24.51″,北緯38°57′42.5″)、南湖(濕地)(東經100°27′00.44″,北緯38°58′10.31″)、鴛鴦湖(東經100°26′15.69″,北緯38°58′42.57″)、庚名渠(山丹亭西)(東經100°27′23.55″,北緯38°58′42.53″)及三閘二社主幹道與庚名渠主幹道交叉點(東經100°27′30.78″,北緯38°59′42.48″)共設定6個地表水監測點(圖5),對濕地公園地表水進行動態監測,監測指標包括顏色、氣溫、水面漂浮物、水深、流速、流量、水溫、透明度、電導率、PH、DO、高錳酸鉀指數、COD、BOD5、TN、TP、氨氮、銅、鋅、硒、汞、鉻、鉛、氰化物、揮發酚。監測頻率為每季度監測1次,全年監測3次,有突發事故時根據污染類型臨時增加。
(2)土壤、底泥環境現狀監測
委託甘肅省濕地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工程研究中心定期在黑河灘(東經100°25′12.40″,北緯38°59′35.63″)、望蘆橋東側(東經100°27′00.18″,北緯38°58′28.03″)、螞蟻湖濕地(東經100°27′24.99″,北緯38°58′34.63″)、三閘一社耕地(東經100°27′01.64″,北緯38°59′06.09″)共設定4個土壤監測點(圖5);在南湖(濕地)(東經100°26′48.53″,北緯38°58′09.07″)、鴛鴦湖(東經100°26′19.86″,北緯38°58′48.53″)、黃水池(東經100°27′42.49″,北緯38°59′16.40″)共設定3個底泥監測點。土壤監測指標包括PH值、汞、鉛、鉻、鎘、銅、鋅、砷,監測頻率為每年1次,每年6月中旬採樣;底泥監測指標和監測頻率同上。
(3)氣象監測
利用濕地公園自駕營地氣象站(東經100°26′44.65″,北緯38°57′45.05″)、臨澤亭航道北氣象站(東經100°26′48.49″,北緯38°58′28.35″)進行氣象監測(圖5),監測指標包括平均月氣溫、平均月風速、平均月相對濕度、降水量、平均本站月氣壓。監測頻率為每年4月和10月各監測1次,每次監測1個月。
(4)噪聲監測
綜合考慮濕地公園噪聲源分布特徵,委託甘州區環保局定期在濕地公園品玉賞賦(東經100°26′26.12″,北緯38°58′16.33″)、南廣場(東經100°27′08.47″,北緯38°57′46.85″)共設定2個監測點進行噪聲監測(圖5),監測指標為白天和夜間噪聲強度、夜間最強聲級。監測頻率為每季1次,1天/次,4次/天(08:00、12:00、14:00、16:00)。
旅遊開發
2009年3月啟動建設以來,累計完成投資4.9億多元,先後實施了水源涵養、基礎設施、水系疏浚、綠化景觀、生態恢復等工程,其中疏浚水系18條23公里,圍堰堵壩11道7.2公里,退耕還濕3163畝,疏浚水面水域1000多畝,形成自然水面景觀3500畝,建成木質棧道10公里,電瓶車道20公里,入口廣場3處,配套完善觀景亭廊、觀鳥亭、景觀橋、環衛、導覽標識等旅遊設施。建成遊客服務中心、甘泉府、生態垂釣園、丹頂鶴繁育中心、飛禽保護區、濕地航道,開發運營激情漂流、遊船畫舫、葦塘垂釣、溜冰運動、趣味腳踏車、休閒馬車等旅遊項目。
交通線路
公通交線:
1、4路公交線路:
市區南大街、西大街乘4路經農墾局——五里墩——312國道——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主入口、西入口;
2、21路公交線路:
金沙苑南門→長沙門→金沙苑小區→張掖二中南門→甘州市場南門→商貿大世界→甘州賓館→北街什字→張掖四中→北關什字→解放巷口→北關花園小區→河西學院→農墾局→濕地主入口→濕地西口
自駕路線:
1、自駕車遊客在張掖城北環路延伸段經郵電賓館往張靖公路方向(到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流泉入口、東入口);
2、自駕車遊客在張掖城西環路向北向農墾局,往312國道方向(到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主入口、西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