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年-1105年) 北宋詩人,書法家。英宗治平四年 (1067)進士。神宗熙寧三年,王安石為宰相,實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對。後來新舊兩黨鬥爭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在這場鬥爭中,黃庭堅站在舊黨一邊,他雖然沒有積極參加這場鬥爭,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鬥爭的旋渦里。 《墨緣匯觀》胃“黃山谷小行書柬札尺牘為第一,正行大字第二,大草收第三”。黃之小行書尺牘,美則美也,但以今天之審美標準、情趣觀照,安歧未免推許太過。重排名次,山谷狂草應居第一。大行書第二,小行書殿後似較易為人接受。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庭堅集
- 作者:黃庭堅
- 朝代:北宋
- 職業:詩人,書法家
作者簡介,生平履歷,出身,與蘇軾締交,政治思想,禪宗的影響,關心百姓疾苦,詩歌,影響,藝術特色,總結,
作者簡介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詩人,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著作現存《豫章黃先生文集》三十卷。另有南宋時任淵等三人整理加注的《山谷詩集注》內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別集二十卷。又《山谷詞》一卷。
生平履歷
出身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他出身於一個文學空氣很濃的家庭,父親黃庶是專學杜甫、韓愈的詩人,著有《伐檀集》二卷;舅父李民也是詩人,而且是有名的藏書家;兩位岳父孫覺和謝師厚也是積學知名之士。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從小就博覽群書,三教經典以及小說雜書無所不讀。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他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庭堅在治平四年(1067)考中進士後,於熙寧初任汝州葉縣的縣尉,熙寧五年(1072)任北京國子監教授,得到大臣文彥博的器重。元豐元年(1078),他寫了一封信給徐州太守蘇軾,表示仰慕之意,並呈詩二首。蘇軾當即覆信,稱讚他的“古風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答黃魯直書一首》)。
與蘇軾締交
兩人從此締交,終身不渝。元豐三年,他出知吉州太和縣,路過舒州時,遊覽了三祖山上的山谷寺,因愛其風光,便以山谷道人作為別號。元年間。他以秘書省校書郎召入館閣,司馬光讚賞其好學有文,邀請他參與校定《資治通鑑》。他在京將近九年,任《神宗實錄》檢討官、加集賢院校理,升起居舍人、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這一時期,蘇軾兄弟是朝廷顯要,他始終追隨著蘇軾,常相唱和,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紹聖年間,政局發生了變化,章?、蔡卞等新黨得勢,肆意迫害元?黨人,他被貶為涪州別駕,從此又自號涪翁。徽宗時,蔡京擅權,大興黨禍。轉運判官陳舉承宰執趙挺之的風尚,告發他所作《荊州承天院塔記》中有幸災謗國之意,因此被撤銷一切職務,流放宣州編管,他的著作也因此遭禁。崇寧四年(1105)九月三十日,他死於貶所,終年六十一歲。
政治思想
黃庭堅在政治思想上受蘇軾的影響很大,並屢次與蘇軾一同被貶。但他主張新舊的兩黨互相寬容:“人材包新舊,王度濟寬猛。”(《次韻子由績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國》)他雖然不很贊成新法,但不像司馬光等那樣極端保守,堅決反對,並認為新法的流弊不是王安石的過錯。在《跋王荊火禪簡》中,他對王安石的人品十分推崇敬佩:“然余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他這種不抱偏見地對待王安石的態度,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黃庭堅的世界觀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的混合體。他所受的教育,自然是傳統的儒家學說。但在激烈的新舊黨爭中,他沒有勇氣也毫無辦法去解決矛盾,於是便逃遁到仙鄉佛國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
禪宗的影響
他和法秀、祖心、惟清、悟新等禪師交往,接受了禪宗的影響。其詩歌創作中,除了儒家經典外,道家的《老子》、《莊子》、《列子》、《抱朴子》、《淮南子》、《黃庭經》等,佛家的《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維摩經》、《華嚴經》、《涅?經》、《般若經》、《傳燈錄》等都是他所喜歡涉獵的,可見他所接受的思想影響也較複雜。黃庭堅是作為宋詩的代表作家之一而載入史冊的。北宋中後期,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跟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反覆鬥爭,黃庭堅屬於舊黨中人,他的政治生涯也隨著舊黨勢力的消失而升沉變化。他一生從未居要職、握大權。
關心百姓疾苦
他在地方任上,有機會接近下層,能關心百姓的疾苦,為農民做過一些好事。他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也比較客觀,在新黨當政時,黃庭堅執行了新法,但在具體實施時敢於作出一些便民的修改,舊黨得勢時,他時變法被全部廢棄而感到惋惜。因而在黃庭堅的詩歌中,有一些較真實地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歷史情況和社會現狀的好作品。如《流民嘆》、《戲和答禽語》、《上大蒙籠》、《送范德孺知慶州》、《蟻蝶圖》等,都深深打下了時代的烙印,反對統治階級的苛政,對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關心宋朝與契丹、西夏之間益尖銳的民族矛盾鬥爭。但這些“愛國憂民”的詩篇在黃詩近二千首作品中數量不多,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
詩歌
在黃庭堅詩歌中,描述個人的生活經歷如親友間的友誼的作品占有三分之二以上。這些詩歌表現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抱負、抒發了失意時的感慨。詩人珍惜那金石般堅貞的親情友誼,把詩當成日常往還的書信,“次韻”、“和答”、“有贈”、“有懷”,熱情的鼓勵,親切的勸勉,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歡樂與悲哀。儘管處處是羅網,每句詩都可以造成文字獄,但詩人們深摯的情誼卻依然維繫著,即使因此而被貶官,被流放,還是感到“難答故人情”!對坎坷的人生,詩人在執著地探索著,總想追尋出它的秘密,當他無法找出答案時,就只好在老莊哲學和佛學中去獲得精神的解脫,這就是黃詩經常羼雜著禪學說教的原因吧!
影響
黃庭堅對中國古典詩歌影響最大的還是在詩歌的藝術形式方面。他的自己大量的創作實踐,總結出一套較完整的詩歌創作經驗,指示人們作詩的規矩方法,以至形成了一個籠罩兩宋百年的文學流派——江西詩派,其流風餘韻遠被於近代,清末的“宋詩運動”,也許就是黃庭堅開創的江西詩派的迴光返照。
藝術特色
黃庭堅詩歌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嚴密的謀篇結構的法度
宋人范溫《潛溪詩眼》引黃庭堅的話:“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宋詩本有散文化的傾向,黃庭堅也把寫文章的法度用了詩歌創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線索可尋,每句每段,也應安排得法。但這“布置”並不是要試貼那樣僵化的格式,村學究的“起、承、轉、合”,而是要曲折變化。“奇正相生”,富有法於無法之中,最後達到“無意於文”的渾成之境。我們讀黃詩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斷了,上下兩句,前後兩段接不上榫,這正像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鏡頭一下子轉換,場面突然改變,但其中還是有人內在聯繫的,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想像補足它。這樣,文學就更簡煉,詩意也更會蓄。
講究修辭造句
黃詩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從杜甫一脈傳下來的。喜歡造拗句。在句子結構上,不按正常的語法規律,把主語、謂語、賓語的次序顛倒,或刪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兩個意思緊縮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氣跌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其名句“風雨極知雞自曉,雪霜寧與菌爭年”(《再次韻寄子由》)、“黃流不解ネ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汴岸置酒贈黃十七》)等,都是佳例。黃詩很重視鍊字,“置一字如關門之鍵”,五言詩句的第三字,七言詩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穩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顯得骨格峻峭,全詩為之而生色。還要煉虛字,尤重連線虛字的運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重視律詩中對偶句
對偶,唐人已下過很多功夫,唐詩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膾炙人口的對句,宋人想突過它,只得另立新法,別出新意。黃詩的對句,自然生動,有些乍看起來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對偶,但認真體味之,則覺字字工切,別有韻味。如“舞陽去葉才百里,賤子分公俱少年”(《次韻裴仲謀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陽殘”(《和答王晦之登樓見寄》)等。就是所謂的“以歌行之氣,運於偶句”了。
具有一種特殊的音樂美
詩的音律與感情是一致的,特殊的風格需要用特殊的音律來表現。黃庭堅的律詩,有許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詩律規定的平仄來組句,“其法於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欲其氣挺然不群。”這種拗句,用得好的,聲情並茂,在“不和諧”中更覺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題落星嵐漪軒》、“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過方城尋七叔祖舊題》)等,我們在吟誦時自會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就這樣,黃庭堅苦心孤詣,刻意出奇,用他那“奇正相生”的謀篇法度,用他那“以故為新”的句法字法,用他那險拗的音律,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人們把這種“峭刻生新”、“深折透闢”、“老辣硬澀”的詩風稱為“黃庭堅體”。在掃除五代、宋初柔弱華靡的詩風上,黃庭堅對中國詩歌的發展是有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