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魚

黃帝魚

黃帝雌性成魚全身褐色,色彩比較平實普通,而雄性成魚的體側有明顯的黃色,頭部面頰附近呈現出亮麗的金屬藍色,非常的美麗,因而在國外又有“孔雀魚”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帝魚
  • 拉丁學名:Aulonocara baenschi Benga
  • 別稱:咬網狗、金松鼠、比目魚、扁魚
  • :動物界
  • :鰈形目
  • :鰜科
  • 分布區域:非洲馬拉威湖
概述,基本情況,地理分布,習 性,特徵,繁殖技術,形態特徵,美味菜餚,生存養殖特點,生活環境,人工繁殖,養殖環境特點,

概述

基本情況

中文名:黃帝魚
俗名(別名):咬網狗, 金松鼠(香港)
通稱:比目魚或扁魚( flatfishes )
英 文 名 Benga Peacock
拉丁學名 Aulonocara baenschi Benga 命名者,年份 Meyer & Riehl, 1985 (參考文獻 Marechal, C., 1991. Aulonocara.. p. 11-17.
品 種 斯圖亞特)
皇帝魚屬於鰈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 【或稱為異體目( heterosomata ) 】 ,鰜科( psettodidae ) 。 鰈形目包括:鰈魚類(牙鮃) ,庸鰈(比目魚) ,大圓鰈魚類(牙鮃),鰨(唯一)及河鰈(鰈)等,全世界約500餘種。 (大菱鮃) ,錐齒鰈,仔魚階段體乾或兩眼皆為左右對稱,變態後其中一眼轉至另一體側,部份魚種隨環境之不同,頭部有左向及右向兩種,皇帝魚亦有此現象。此類魚種中部分具有高經濟價值,世界上已經開始養殖的種類包括:牙此類魚種中部分具有高經濟價值,世界上已經開始養殖的種類包括:牙(王八大比目魚,牙鮃) ,庸鰈(大西洋比目魚, 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 ,大菱(大菱鮃)以及原產美國能適應較溫暖海水的大西洋(大菱鮃,大菱鮃)(夏季牙鮃,第dentatus ) ,尤其前三種在日本韓國中國已能大量生產,中國養殖的比目魚已開始輸入台灣。

地理分布

分布在非洲馬拉威湖(Lake Malawi),是該湖區的特有種族。報告顯示在奇波卡(Chipoka)、Maleri群島(Maleri Islands)、Nkhomo以及Usisya均可見其蹤跡。
氣 候 帶 熱帶,南緯13-15度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習 性

棲息於水深10-3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湖底沙子豐富同時岩石峭立的地方。性格溫和,行一夫多妻制。主要以生活在湖底的沙土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特徵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13cm
繁殖方式 口孵式
食 性 肉食性
領 域 性 中低
飼養難度 低

繁殖技術

皇帝魚為東港地區所捕獲的同類魚種中,體型最大,體厚最高。 肉質細嫩鮮美,料理方式以紅燒為主。清明節前後,於東港沿海地區可捕獲較大體型的皇帝魚,解剖後發現其卵巢均甚為飽滿,顯示屬生殖群集的一種行為。此魚種資源量不多,僅能零星捕獲,因此有必要進行人工繁殖,並發展相關養殖技術。

形態特徵

海洋中生長著一種身上長著美麗紋的皇帝魚,這種魚隨著它的成長,體紋不斷發生變化。 皇帝魚的稚魚,全身呈青色,生有白色的漩渦花紋,所以也稱為漩渦魚。隨著身體的生長發育,稚魚身體上的漩渦狀花紋逐漸變成大約15條美麗奪目的黃色豎紋。為什麼它們的體紋會發生變化呢?這是因為皇帝魚稚魚棲息環境與成魚不同。這種魚生活在暖海珊瑚礁水域,它們身上的花紋,是適應環境、躲避敵害的一種保護性色彩。皇帝魚的幼魚,全身呈皇帝魚青色,生有旋渦狀花紋。可是當它逐漸長到23厘米左右的成魚時,身上的白色旋渦狀花紋就變成有十多條黃色的豎紋。“黃袍加身”以後的成魚,看起來儼然像個“君主”,這就是稱它為皇帝魚的原因。
黃帝魚
由於皇帝魚的幼魚和成魚的全紋明顯不同,魚類學家一直認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魚,在有關文獻上也是分別記載的。那么,為什麼它們體紋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學者經多年研究認為,這和皇帝魚為適應外界環境而自我保護有關。幼魚生活在暖海珊瑚礁水域,身上的花紋是為了避免敵害襲擊,而成魚棲息生活的環境,和幼魚完全不同,美麗的花紋就變成黃色的豎紋,所以這種魚也叫豎紋囊鯛。

美味菜餚

蒜煎皇帝魚原料:皇帝魚1條、大5粒、蒜白(或蔥白)2支,1大匙、酒1大匙、醬油2大匙、半茶匙、1大匙、半匙、胡椒粉少許、清水半杯。
黃帝魚
將魚洗淨,水分拭乾,用3大匙油將魚兩面略煎後,推至一旁,再放入切碎的大蒜爆香。將魚推至中,加入所有調味料,以小火燒入味,中途將魚翻面,使魚肉都能入味。待湯汁稍收乾時,撒下切絲的蒜白或蔥白即可盛出 。

生存養殖特點

生活環境

暗光 。一般來說,黃帝從幼魚開始飼養的話,差不多需要2年時間的精心飼養才出現完美的顏色。與其它的孔雀鯛屬魚種一樣,黃帝在原生環境中,主要生活在湖底沙子豐富同時岩石峭立的地方,以生活在湖底的沙土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在魚缸裡頭,黃帝魚容易混養。但是,如果與非洲王子等Mbuna類的魚只一起混養的話,它們往往會因為溫和、動作緩慢而受到欺負,所以要加以注意。最好是與皇冠阿里、藍天使等非常溫和的魚一起混養。
最理想的飼養密度是在150公升以上的魚缸裡頭飼養1條雄魚和6條雌魚。雄魚一般來說比雌魚攻擊性強一些。和其他馬湖慈鯛的繁殖方式一樣,黃帝也採取口孵繁殖,完全成長後的雌魚的一次的含卵的數量大約在20-40個左右。

人工繁殖

皇帝魚為底棲,肉食性魚類,海中捕獲之野生種魚,如果受傷不嚴重可活存數天的時間,放入池中會迅速游入池底部,擺動背鰭腹鰭,潛入沙中,僅眼部或頭部露出砂外,體色多變,具有偽裝能力,平常保持不動的姿勢,偶會以波浪形的姿勢泳動。據文獻記載,本魚的最大體長有達70厘米者,而東港生技研究中心測量到的最大體型為全長55厘米,體重2471克。
雌魚有兩葉卵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一部份的卵巢在生殖孔的後方。成熟的種魚同時具有由卵原細胞至0.9毫米等各種卵徑的卵粒,可知其為典型的多次產卵魚類。成熟前的生殖腺指數約為3.87 ,較大的卵群之卵徑平均為0.90毫米,每克平均卵數約為3000粒,故1.5公斤的母魚,孕數約45萬粒。吸水膨大的排出卵,呈透明圓形狀,卵徑約1.5毫米,和其他養殖魚種相較,屬於大型魚卵,可推知其初期仔魚之體型亦應較大,初期攝餌應較無問題,仔魚之活存率亦可相對提高。
進行人工繁殖試驗的最大障礙為不易獲得體重1.3公斤以上的雄性種魚。為克服此項問題,嘗試購買500克左右的一年魚作為種魚培育的種原;惟野生魚在池中不易養活,放養後未發現攝食行為,僅能活存一個月余,是亟待突破的瓶頸。未來將繼續改善養殖設施,積極探討促使野生的皇帝魚幼魚攝食成長的方法。如果能順利育成種魚,此類魚種大部分都能在養殖設施中成熟且自然產卵,人工繁養殖的可行性相當高。由捕獲的野生1年齡的皇帝魚之體重推斷,養殖一年應可達500 -600克的市場體型,在台灣可謂深具養殖潛力的新選擇。

養殖環境特點

回 復 力 高,族群倍增時間少於15個月。
設缸環境 設缸類型 淡水生態缸:石頭、水草以及底沙。
珊瑚缸適應性 最小缸容量 130升水 缸水溫度 野外22-26℃,水族箱環境建議不高於30℃。
缸水比重 缸水pH值 pH 7.2-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