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壇楊村,別名楊家,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部,距縣城8公里。屬黃壇鎮。四面環山。東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黃壇街1.8公里,南沿省道甬臨線公路,北鄰西莊,西為岵岫嶺、嶺豐村。村西北有慈雲寺,唐鹹通三年(862)建。抗日戰爭期間,寧波日報社曾一度遷此。1991年重修,有住僧。1992年,全村243戶,960人。楊姓 225戶,占92.55%;余為胡、宋、張、王、李5姓。有耕地436畝,山2837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黃壇楊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
- 郵政區碼:315608
- 面積:耕地436畝,山地2837畝
- 人口:960人(1992年)
黃壇楊村-村莊歷史,黃壇楊村-古村變化,黃壇楊村-經濟建設,概述,全民創業,民營經濟,黃壇楊村-特色農業,黃壇楊村-產品特色,黃壇楊村-文化特色,黃壇楊村-創業精神,百度地圖,
黃壇楊村-村莊歷史
楊姓原居寧海松壇(今黃壇)。後唐刑部尚書楊榮、都知兵馬使楊伴兄弟於後周顯德三年(956)由永嘉遷松壇,是為始祖。至宋,世代為官。三省樞密使楊景思,墳墓石像遺蹟尚存。元初,南宋衢州總兵楊鎮龍(譜名應龍)回鄉聚眾起義,反抗元朝統治。克寧海、象山,繼以東陽玉山為根據地,殺馬祭天,自立大興國皇帝,鑄璽封官。率兵12萬征戰東陽、義烏、嵊縣、新昌、天台一帶,波及永康、武義等縣。朝廷遣將鎮壓,起義失敗。元軍圍剿松壇,燒殺劫掠,楊氏族人四散逃亡。以後陸續回歸,在今村區定居,遂以姓作村名,代代相沿。寧海縣內多楊家村名,因地近黃壇,亦稱黃壇楊以資區別。1986年,定黃壇楊為標準村名。
1989年10月,楊鎮龍就義700周年,村人在村南華家山頂立楊鎮龍紀念碑。碑高2.4米,遠望可見。中國元史研究會邱樹森教授題碑名,中共上海紡織黨校校長楊正清書傳略。
黃壇楊村-古村變化
工業帶來經濟效益,村容村貌發生了可喜變化。1992年人均工資收入1570元。村民原住低矮破舊平屋先後改建或擴建,90%以上住進二層或三層樓房。日常用水,原靠村內兩口水井,枯旱期間常有斷水之虞。1987年,從村外引來山水,高處建水池,容量71立方米,鋪管道為各戶裝上自來水。1991年開始改造道路。村口建花壇。橫貫村內的石子小路及環村小路,改造成寬3.5~4.5米的水泥路,總長1000多米。燃料原用柴草,現已大都改用液化石油氣。荒山323畝,建成杉木基地。1990年重陽節,村成立老年協會,會員74人。附近西莊、新後山、嶺豐、平安山4村先後有人參加,1992年末會員增至150人。村委會撥款,修建活動場所。傳統節日,組織慰問。逢老人生日,由村黨支部、村委會集體祝壽。村委會還負擔全村農業稅、照明用電及村民家庭財產保險費等。
黃壇楊村-經濟建設
概述
黃壇楊村占地120畝的民營經濟征地完成,黃壇楊村以民營經濟為依託,搭建創業平台,擴大開放引項目,完善機制促項目,培育了一批創業主體,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民創業已成經濟發展主旋律。為切實推動全民創業,在鎮內原有創業小區的基礎上,新建一個民營經濟園,為全民創業搭建新平台。
全民創業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建設,吸引了眾多創業者的眼光,促進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黃壇楊村在外務工人員,多年的打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技術及財富,得知在鎮民營經濟園辦企業能享受土地零利潤出讓,稅收“三免二減半”零規稅管理的優惠政策後,很多人回村創業。在創業小區投資辦起了愛清服裝、服裝加工廠。像他們一樣回村創業的已有10多戶,僅品牌服飾專賣店今年就新上7家。黃壇楊村的民營經濟發展,對周邊村鎮也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白嶺鎮的張柏輝就準備投資200萬元辦糧食加工廠。還有陶瓷加工、縫用機台板生產、腳踏車配件、紡織廠、皮鞋廠等項目都在洽談中。隨著項目的入園,將激活地方人力資源優勢,安排大量的就業崗位,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黃壇楊村-特色農業
黃壇楊村地處黃壇鎮西北邊陲,境內山地較多,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天然的宜茶區,有悠久的種茶歷史。
茶雖然歷史悠久,品質優良,但因多種原因,前些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黃壇楊村一方面加強宣傳,積極參與多種國際、國內、省內外茶文化活動;另一方面本著上規模、上檔次、增後勁的工作思路,堅持綠色產業興村,生態家園富民的戰略,本著有地皆種茶,寸土不拋荒的原則,大力擴大茶葉面積,實行產業化經營,許多茶農越來越意識到,發展茶產業不僅是富村富民工程,更是建綠色銀行的根本所在。
為把茶產業發展真正落到實處,黃壇楊村統一規劃土地,對一些茶山、荒坡重新造冊登記,連片開發,統一流轉,形成大戶為主,小戶為輔,上下聯動的發展格局。為破解規模小、價格低、投資少、牽引力弱等不利因素,該村積極鼓勵幹部職工以及個體戶、外來投資者創辦集中連片基地,培養規模較大的加工企業,逐漸實行種植、加工、銷售社會化發展,改變過去千家萬戶種茶、制茶、賣茶的粗放經營模式,實現以市場促銷,以銷售促發展,以發展壯大茶產業的目標。該村還抓住種茶可享受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動員19戶農戶以個體或聯戶的方式開發四個無公害茶基地,開發茶園40畝,並以老開發戶帶新開發戶形式互動發展。
“以質量贏市場,以產量獲利潤”是該村發展茶業的經營理念,為切實提高茶葉生產質量,該村加大茶農培養力度,所有茶園卻按有機茶標準管理,茶葉質量一年一個台階,更是有了一個明顯變化,春茶上市比同期每市斤要高出120元左右。在參加的浙江國際茶文化節上,茶“雙井雀舌”一舉奪得銀獎,上海一老闆聞訊後,專程以2400元/公斤購茶6公斤。與此同時,通過高產穩產,實現“兵團作戰”,茶農不僅學會了茶葉生產技術,更學會了加工和銷售。全村實現茶葉總產值100萬元,茶農人均收入5950元,茶葉不僅成了黃壇楊村的特色產業,而且成為老百姓的致富產業,為黃壇提出在山上建“綠色銀行”提供了一個典範。
黃壇楊村-產品特色
黃壇楊村-文化特色
黃壇楊村很注重待客之道,客人來時,主人遞上一碗菊花茶,有的泡有茶果或家制清茶,使涼茶有色,有香,又略有鹹味,也有在茶里放了少許花椒子,那種麻辣香酥又生涼意的味道,使你喝後心神一爽。
黃壇楊村-創業精神
村民歷來務農,信息閉塞,生活清貧。1971年,寓居上海的橡膠業行家楊廣元,組織同人,幫助家鄉開發工業。從300元資金起家,以破廟作廠房,用簡陋設備,創辦冶煉廠,生產鋁鞋楦。3年後,職工由20多人發展到50多人,產品供不應求,生產大有起色,為不斷開發新產品奠定經濟、技術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生產橡膠製品。1980年,冶煉廠改組,分別建立黃壇橡膠廠和寧海冶煉三廠,職工300多人。1990年,又建寧海紡織橡塑廠,職工100多人。1992年,接辦鎮屬日月橡膠廠,職工580人。在此期間,培養了一批技術力量,帶動多數村民集資或自營辦廠。工業總產值,1981年52萬元,1985年185萬元,1990年679萬元,1991年1255萬元。1992年,全村有工廠15家,內個體企業7家;總產值2858萬元,比1981年增加54倍;固定資產原值554萬元,創稅利305萬元。職工1399人。
百度地圖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