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發軔於
蘇州第一所公辦(官辦)中學——蘇州府中學堂(初名為江蘇省中學堂)。該校1903年正月在
滄浪亭北正誼書院地址創立,首任監督(校長)江衡。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後撤銷清代“府制”,原屬
蘇州府的
長洲、元和、
吳縣合併為吳縣,蘇州府中學堂停辦,學生併入吳縣縣立第一中學(
江蘇省蘇州第一中學前身)。蘇州府中學堂雖辦學歷史較短,但辦學功績卓著,在蘇州開啟了
西學東漸的先聲,開創了蘇州現代教學的先河。
1912年後,長元吳公立師範傳習所更名為吳縣縣立師範講習所。1922年秋,更名為吳縣縣立甲種師範學校(簡稱縣立師範)。
1913年,吳縣縣立第一中學更名為省立第二中學,因吳縣沒有縣辦中學,1925年秋,吳縣縣立師範改辦中學並成立吳縣縣立中學,首任校長龔鼎。1928年秋,成立吳縣縣立中學附設師範(班)部。
1928年,由
黃埭開明紳士錢介一籌集資金,在黃埭鎮西的金溝河畔,建造校舍。
學校誕生於1929年秋吳縣縣立中學附設師範(班)部遷址黃埭,創辦吳縣縣立鄉村師範。
1929年秋,由吳縣黃埭行政局錢介一先生籌資1.5萬元,將吳縣縣立中學附設師範部由蘇州滄浪亭北遷至黃埭,並在鎮西金鉤河畔興國寺內建校,將學校定名“吳縣縣立鄉村師範”,簡稱“
鄉師”。“鄉師”名譽校長為老同盟會員,辛亥革命元老,
民主革命愛國將領
李根源先生。“鄉師”首任校長為
沈炳魁。
1937年,日軍入侵,學校被迫停辦。
1943年夏,中共黨員孫洵,自籌資金,在鄉師舊址,修復、建造校舍,創辦吳縣私立啟新中學,旨在啟迪學生接受新文化、新思想。
1946年2月,因鄉師復學,遷徙
無錫梅村,後與吳風中學合併為
中華中學(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前身)。隨後,鄉師復學,更名為吳縣縣立簡易師範(簡稱簡師)。
1952年9月,學校更名為吳縣初級師範,並成立附設國中(班)部。私立黃埭中學、私立聞天中學和私立恩培中學併入吳縣初級師範。
1954年9月,初級師範併入常熟師範,學校更名為吳縣初級中學。1958年9月,增設高中部,學校更名為吳縣黃埭中學。
1966年5月後,因文化大革命學生停課,
學校教育陷於癱瘓。
1968年9月後,“
複課鬧革命”,學校招收新生,生源均系66-68屆國小、國中畢業生。初、高中學制實行“二二制”,辦學辦到家門口,學校被拆散,教師下放大隊(村)。至1969年冬,每個大隊(村)辦戴帽國中(完全國小加辦國中班),少數大隊(村)還辦過短期高中班。黃埭全公社(鄉)共有16所農村國中。
1972年8月起,逐步撤併農村戴帽國中,建獨立於國小的農村片國中,至79年8月學校形成四所片中,即:第一片中(倪匯),第二片中(永昌),第三片中(下堡),第四片中(紅旗聯辦)。
1979年8月起,學制變更為國中二年制、三年制並存,80年8月後恢復三年制。
1981年8月起,高中學制恢復三年制。片中學生初三至本部學習。隨著教育要求的變化,四所片中逐步撤回本部。
1995年3月,學校開始創建省級重點中學。同年4月,
吳縣撤縣建市,學校更名為吳縣市黃埭中學。
1997年11月,學校通過省級重點中學評估驗收。
1998年5月,學校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重點高中,黃埭中學率先創建省級重點中學,推動了
蘇州市老完中的發展,被蘇州市教育界譽為“黃埭效應”。
2000年初,學校在春光路北、中市路西
籌建國中部。
2001年2月,吳縣市撤市建區,學校更名為蘇州市
相城區黃埭中學。同年7月,新建國中部招收初一新生。
2003年7月,經蘇州市
教育委員會批准,學校與
江南高纖集團合作,以國有民辦公助
辦學體制,復辦蘇州市啟新中學,該校於2012年7月終止辦學。同年9月,經省教育廳批准,學校更名為江蘇省黃埭中學。
2004年11月,學校通過省四星級普通高中評估驗收,黃埭中學被譽為“以評促建,謀求發展”的成功典範。
2005年1月,初、高中分設,中市路國中部獨立建校定名為
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5月,江蘇省黃埭中學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2010年、2016年學校兩次分別順利通過省教育廳四星級普通高中複審。
2014年,學校參加全國組織的基地建設活動,被
相城區環保局授予生態文明
教育基地。
2015年,江蘇省黃埭中學“
李廷棟院士蘇州地質科普工作站”正式立項建設。該項目由李廷棟院士專家團隊及市科協、市地學會提供學術顧問指導,是全國第一家落戶高中的地質科普
院士工作站。
2019年4月,學校被定為“相城區國際理解
教育實驗基地”,探索國際化辦學新路徑,打造國際理解教育品牌。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截至2020年7月,江蘇省黃埭中學占地總面積108187.4平方米,建築面積62233平方米,學校綠化總面積28900平方米,生均綠化面積17.49平方米。學校現有教學班39個,學生1668人。
硬體設施
截至2017年9月,學校擁有占地面積29000平方米的教學樓、信息樓、實驗樓、綜合樓及學生公寓;各類教育
教學設施齊全,實驗室、藝術樓、信息中心、體育館等設備先進,教室多媒體
覆蓋率達100%;學校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學生食堂、宿舍等設施先進,配備千兆主幹計算機
區域網路使教師辦公實現網路化、自動化。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7月,江蘇省黃埭中學有專任教師168名,其中江蘇省特級教師2名、蘇州市名教師6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14名、區級學科帶頭人39名,高級教師86名,
碩士研究生30名,市區級
名師工作室7個。
蘇州市名教師(6名):孫永牛、邢入德、周建男、劉毅、郭青林、張玉明
市區級名師工作室(7個):王生、曹衛新、蔣智東、周建男、張兵、劉毅、郭青林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2007屆、2008屆、2009屆學校分別有75、79、66人錄取“
211工程”以上高校,
錄取率分別為10.6%、11.03%、11.07%。
2014年高考。江蘇省黃埭中學本二以上達線人數328人,文化類本二以上達線率為70.83%,校最高分名列江蘇省42.57萬考生第215名,並被南京大學錄取。
2015年高考,江蘇省黃埭中學本二以上達線人數307人,本二達線率為80%,並囊括區文、理科前三名,文科最高分在江蘇省39萬考生中排名第156位,並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
2016年高考,江蘇省黃埭中學本二以上達線人數284人,其中啟新班本二達線率100%,本一達線率83.3%,1人位列蘇州市
藝術類考生第一名,共有190多名同學被南京大學等名牌大學錄取。
2017年高考,江蘇省黃埭中學本二達線率超過98%,本一達線211人,本一達線率超過50%,其中啟新班本二達線率100%,本一達線率92%,共有200多名同學被南京大學等名牌大學錄取。
2018年高考,江蘇省黃埭中學本一、本二上線人數和上線率均創歷史新高,圓滿地完成了全年的教育、教學
工作任務。
2019年高考,江蘇省黃埭中學理科最高分410分位列相城區第一,在全省34萬考生中位列第430名,全區理科前三名被學校囊括。390分以上3人,380分以上9人,370分以上24人。文科語文最高分147分,理科語文最高分130分,文數最高分125分,理數最高分176分,英語最高分107分。啟新班本一達線率為96%。
2020年高考,江蘇省黃埭中學文科最高分406分,躋身全省前200名,理科最高分409分,400分以上7人,本一達線258人,刷新學校高考紀錄。
2005年到2009年,學生有778人次在全國、省、市各類競賽中獲獎,其中全國一等獎15人次,全國二等獎32人次。
截至2015年6月,在
學科競賽方面,學生參加數、理、化、生、信息技術等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省級獎項達230多人次;在全國
數理化奧林匹克競賽分區聯賽中共有7人次獲得江蘇賽區一等獎。在體育比賽方面,學校被
蘇州市體育局批准為“蘇州市青少年
足球特色學校”。學校
田徑運動隊曾9次榮獲相城區中國小運動會高中組第一名。多名學生獲得“國家
二級運動員”稱號。
教師成果
2005年到2009年由李肖白校長任組長的學校課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的研究》覆蓋各個學科,提升了學科教學的針對性和
有效性,教改方面經驗不斷推廣。該校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獲獎)的論文逐年增加。
2006至2009學年在省級各類教育刊物發表的論文201篇,2007至2009學年度分別有53名、56名、51名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每年發表論文人數占教師總數的33.7%。出版個人教育教學研究專著1部。在市級以上基本功競賽中獲一、二等獎191人次。
2007年學校成功舉辦了蘇州市
通用技術年會,該校王榮生老師在在會上作經驗交流,並在
常熟市舉辦的蘇州市
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研討會上作了題為《方案構思方法》的報告,2008年4月22日王榮生老師在該校舉辦的市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研討會上進行了題為《產品說明書及其編寫》的示範教學。
2009年10月,李肖白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獲
中國教育學會等三家單位組織的“新形勢下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論壇”大賽作品評選一等獎,《關於校本研究狀態的理性思考》一文被
長江出版社《新課程研究與實踐》結集出版。陳雪珍老師的“《牛津高中英語》
教材教學中的困惑、感悟及對策”一文在2009年省牛津英語教材實驗工作先進個人和集體表彰會議上交流。徐繼寬老師獲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大賽一等獎。
所獲榮譽
截至2020年1月,江蘇省黃埭中學獲得江蘇省
文明單位、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
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
學生軍訓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貫徹兩個條例先進單位、江蘇省校務公開先進單位、江蘇省體育先進學校、江蘇省
綠色學校、江蘇省體育工作先進學校、蘇州市文明單位標兵等五十多項省市級以上
榮譽稱號。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澤養人生,善利萬物
校訓表達教育的情懷和使命,也是全體師生應該高度認同的的
核心價值觀。取象於水,“澤養人生”強調教育對於人生內涵具有滋養、豐富和升華的意義;“善利萬物”則強調教育對於大千世界具有仁愛、道義和利他的責任。語本《
道德經》:“上善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校風表達一所學校所追求的精神氣質和文化風格,既體現多年積澱而形成的基本風貌,也隱含著辦學者的
文化發展願景。“靜水深流”本意是形容低調而富有內涵的人物,言行舉止柔和不張揚,胸中自有萬千
丘壑。作為校風,則具有兩層含義:外在的一面,是和諧,是快樂,是自由。內在的一面,是激情涌動,是緊張充實,是活潑向前。靜,是生命的完滿,水,是生命的本源;流,是生命的體現;深,是生命的蘊藉。
因水利導
教風表達學校教師群體追求的職業狀態和工作方式。在我們心目中,最好的教風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對於“材”的準確認識,核心是施行教育的
路徑選擇。黃埭古鎮得名於戰國名士
春申君的治水工程,是疏浚與圍堵的巧妙結合,形成了這樣一個水利傑作,也是我們教育教學理想的借鑑。成語有“因勢利導”,以水為喻,就是“因水利導”。
積水成淵
學風表達對於
學習態度和
學習方法的追求。勤奮刻苦,好問善思,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當然都是我們需要倡導的良好學風。但是,從黃埭中學的
教育實踐出發,我們認為,一切良好學風最根本的基礎是“積”。“積水成淵“語本
荀子《勸學》,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莊子說:“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
大翼也無力;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司空圖說:“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
積健為雄。”有了“積”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有勤奮刻苦的態度,才會有好問善思的方法;有了“積”的目標和成效,才能保持求知的欲望,才會具備創新的條件。
學校標識
《江蘇省黃埭中學校歌》
秦怡鋒 詞
周煜邦 曲
埭川水秀,古鎮天堂。黃埭中學,少年學子成長的地方。
金鉤長廊記載著古老歷史的榮光;
優良傳統全靠著我們繼承發揚。
艱苦創業,勇於開拓,立志報國奮發向上。
我們,我們,接過先輩的
接力棒,要做四有新人,豪情滿懷。
平原綠野,桃李芬芳。黃埭中學,時代青年成才的地方。
青春之火跳動在我們年輕的胸膛;
啟新之風鼓起了我們理想的翅膀。
文明勤奮,進取求是,尊師守紀刻苦善學。
我們,我們,熱愛祖國熱愛黨,開創世紀偉業,揚帆遠航。
外圈白底,黑字書繁體“江蘇省黃埭中學”字樣,灰字書“Huangdai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字樣;內圈紅底
白字、
白圖,印鄉師園門,書“1929”字樣。
學生社團
在
素質教育的指導下,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素質教育活動,校電視台,校廣播站,啟
新文苑等多個社團活動豐富多彩。
學校分別成立了多種多樣的
興趣小組,如:校舞蹈組、校合唱組、校朗誦組、校版畫組、啟新文學社、校
多媒體設計社、校機器人小組、校
航模小組、校民樂隊、校籃球隊、校足球隊等興趣小組。鼓勵並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小發明、小創造,組織學生參加全國中國小(江蘇賽區)“金鑰匙”科技競賽,
2013年,
女子足球社團成立,當年底順利組織並完成校內比賽。學校回響陽光體育活動,13年開展了陽光跑步活動,加強了
學生素質。兩人被授予蘇州市“陽光少年”。2014年,一人獲江蘇省第十二屆“中學生與社會”
作文大賽一等獎,一人被授予蘇州市十佳“陽光少年”。
現任領導
校園環境
學校內有金鉤河,沈亭、介一亭;西花苑裡、未名河;每幢樓房的命名都有深刻含義,如“勸學樓”、“學而樓”、 “
堯舜樓”等。校園環境真正做到“面面牆壁會說話,一草一木皆育人”。學校被評為“
江蘇省綠化達標單位”。
知名校友
孫厥(33屆畢業生) 文學家、《人民日報》編輯
周建平(36屆畢業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黃志良(46屆畢業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官
地圖信息
位置:蘇州市相城區黃埭鎮春光路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