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台書院

麓台書院

麓台書院位於濰坊浮煙山東北麓,由明代兵部、刑部尚書劉應節建,毀於清朝末年。劉應節原籍明代濰坊,曾親自在書院講課,吸引了大批學子前來求學,對浮煙山和濰坊的文風繁衍起了開端作用。麓台書院是濰坊最早的書院之一,書院建立後,麓台一帶便成為明清濰坊地區文化教育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麓台書院
  • 所屬地區:濰坊浮煙山東北麓
  • 創始人:劉應節
  • 建築面積:42000平方米
歷史背景,名人足跡,現今概況,濰陽書院,

歷史背景

明代萬曆時期,祖籍濰坊的大臣劉應節因受錦衣衛馮邦寧和首輔張居正等人排擠,上書求歸,1576年回鄉。回鄉後,他並未被仕途坎坷所牽絆,反而心懷抱負,致力於後代教育。他賣掉濰坊城裡的房子,出資將原在浮煙山下的麓台小書院和修真觀,一起遷到浮煙山山腰,與禮部按察司主事高桂共同策劃,大規模修建了麓台書院,並親任主講十餘年。1591年,劉應節去世時,弔唁者不絕,萬曆皇帝還遣使憑弔,追贈他為太子少保。
乾隆年間,麓台書院就讀人數越來越多,昌邑籍進士閻循觀倡議擴大書院,建成南屋十間,東屋三間,可容百餘人就讀。不久,進士韓夢周也辭官前來,在此講學27年之久,當時改稱程符書院。其時,萊州、濱州、莒縣等地的文人學子皆慕名前來求學,朝廷也派出學使。

名人足跡

在麓台程符書院任過教的還有乾隆進士彭紹升,膠州籍舉人法坤宏,吳縣籍貢生汪縉以及魯士驥等許多學者名流。他們或尊儒學,或崇說,用平生的才智培養出無數人才。麓台成為齊魯大地上極具盛名的文化名地。
從漢代丞相公孫弘,到南燕國太子慕容超,從明代尚書劉應節,到清代大儒韓夢周、閻循觀……麓台留下了眾多求學佳話,也是文人談書論道之地,對濰坊的文風繁衍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民國初期,麓台書院全部拆除,只遺舊址。

現今概況

為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濰坊市人民政府決定重新在浮煙山修建新麓台書院。重建後能恢復和發展它的講學、學術傳播功能,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恢復建設的麓台書院,項目規劃占地400畝,總投資6300萬元,總建築面積42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報告廳、南北展廳、南北會議室、藏書閣等。山東科技職業學院負責麓台書院的重建工作。新麓台書院修建面積達4萬平方米,建築古樸、恢宏,將與浮煙山融為一體,形成綠樹青磚、亭台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格局。
山東濰坊市浮煙山麓台書院古蹟所在地。山東濰坊市浮煙山麓台書院古蹟所在地。

濰陽書院

濰陽書院在濰坊古城城區南西側、大十字口西路北,共廳房、樓房29間,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縣韓光德捐俸銀三百兩及士紳、鹽商、鋪戶捐款建成的。是濰坊地區比較有名的書院,地位僅次於浮煙山麓台書院、青州矮松園、濰坊思樂書院,它原址在濰坊古城的濰城大十字口西側,後更名為濰縣縣立中學,現為“濰坊一中”。濰陽書院主講的名師有韓夢周、劉莊年、高守訓、張昭潛、郭恩敷等人。他們學識宏富,人品高尚,治學嚴謹,教學質量高,受到全社會的仰慕和敬重,對古代濰坊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明代巡撫劉應節雕像。明代巡撫劉應節雕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