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正宮】鸚鵡曲 都門感舊⑴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鸚鵡曲:原名“黑漆弩”,因
白賁所作的起句是“儂家
鸚鵡洲邊住”故改名“鸚鵡曲”。和曲四十二首,今選四首。都門:京城,此指
大都(今北京市)。
⑵傖
(cāng)父:賤俗的
平民。南北朝時,
南方人以之作為對
北方人的
鄙稱。《
晉書·周圮傳》:“吳人謂中州人曰傖。”
白話譯文
在這京城的春花秋月,我荒廢了這么多時日。如今我已成了一個
白髮蒼蒼的老頭。曲折的水榭邊,迴環的長廊里,我飲
酒醉倒,剛剛醒來,竟忘了自己是在都城,觀看那滿街酥油般的雨絲。
拂曉的
鐘聲餘音未盡,紅被中還殘留著
體溫,我又不得不離開住所,隨著馬
蹄踏上了行程。亭台樓閣不曾留下題詠,不能不使人感到
憾恨。實在是因為沒有
筆墨,能描畫出我久居困愁中的
傷心。
創作背景
詩人在京城生活了二十年,什至承事朗、集賢待。此曲就是他追昔
京城生活之作。曲子的第一句就反映出,對京城的生活,詩人
追悔多於懷念,恨自己讓大好年華蹉跎而過。
作品鑑賞
“都門花月蹉跎住,恰做了白髮傖父。”起首的這兩句,定下了全曲的
基調。京城是
繁華風流的象徵,“都門花月”,無疑在詩人生活中
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然而,曲中卻以“
蹉跎”二字作為“花月”的同位語,蹉跎造就了詩人的“
白髮”,使他這個南方人“
恰做了”北方的老
蠻子。詩人有意突出了“白髮
傖父”與“都門花月”的不調和,是自嘲,更是一種深深的
自責。
三、四兩句,是“都門感舊”的
掠影之一。這裡的“曲榭迴廊”同“天街”
絕緣,可見是“
狹斜”即青樓內的建築。“酒微醒”而“忘卻”,說明
沉湎之深。借用韓愈詩句入曲,既以“天街”
照應“都門”,又隱現了“天街酥雨”所當的早春時令。在
青樓中醉酒度日,既忘卻了身處的空間,又忘卻了時光的
流逝,這就為“花月蹉跎”作了形象的註腳。
〔麼篇〕的前兩句,是“感舊”的
掠影之二。從“紅被”這種香艷的表征來看,這一切仍發生在妓院之內。夜宿平康,紅被留溫,卻被
晨鐘喚起,不得不急
匆匆上馬入朝承應公事:這頗使人想起
李商隱《
無題》詩中“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的句子。放不下利祿功名,遂不能充分享受“花月”之
溫馨;但在功名事業上又不能深愜己願,平步青雲,不過是“又逐
馬蹄聲去”:這種
矛盾的處境,成了“花月
蹉跎”詮釋的又一補充。
末尾兩句,才真正屬於“
感舊”的感想。詩人悔恨自己沒有在京城題下很多
詩歌,因而未能將自己的愁情充分表達出來。這其實是說自己在“花月蹉跎”的
生活中,一直沒有機會為內心的思想感情定位。“亭影”、“樓心”的飄憶與“愁城慘處”的斷評,表現著一種既留戀又
追悔的複雜心情。
生活中常有這種情景:明明是誠意的懺悔,但在
懺悔的內容中又不
自禁地流露著“剪不斷,理還亂”的
嚮慕。該曲中多為閃現的意象,自嘲自責而又陶然於
前塵舊影之中,也屬於這樣的
表現吧。
作者簡介
馮子振(1253~1348),字海粟,自號瀛洲客,怪怪道人,湖南省
攸縣人。以外仕為
承事郎,集賢待制與天台
陳孚友善。 子振於書無所不記,當其篇文時,
酒酣耳熱,所作散曲至多。今存小令40餘首,以
鸚鵡曲篇最著名,1302年
(大德六年)作於
大都。傳世有《居庸賦》、《十八公賦》、《華清古樂府》、《海粟詩集》等書文,以
散曲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