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疫衣原體

是人類、鳥類及一些哺乳動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衣原體病,原是鳥類的特種傳染病,可傳播於人,主要是由排菌鳥及其污染物引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鳥疫衣原體
  • 病原鸚鵡熱衣原體
  • 特點:對各種鳥均有致病性
  • 症狀:拉稀,後期脫水
病原,流行病學,症狀,病情診治,傳播,防治,

病原

病原為鸚鵡熱衣原體。衣原體對高溫的抵抗力不強,55℃經5分鐘、37℃經48小時即被滅活,日光照射下最多存活6天,在水中最多存活17天。本衣原體對酸和鹼的敏感性較低,但易被季銨化合物和脂溶劑等滅活,一般消毒藥如氯化苄烷銨碘酊溶液、70%酒精、3%過氧化氫可在數分鐘內破壞其感染性。

流行病學

鸚鵡熱衣原體對各種鳥均有致病性,以鸚鵡、鴿子為易感。病鳥和帶菌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可由污染的塵埃和散在空氣中的液滴經呼吸道或眼結膜感染,蟎等吸血昆蟲也可傳染。由於人也可被傳染,因此要注意自身保護。

症狀

由於衣原體毒力強弱不同,病鳥的臨床表現很不一樣,鸚鵡、鴿子等可呈顯性感染。患病鸚鵡精神委頓,不食,眼和鼻有膿性分泌物,拉稀,後期脫水、消瘦。幼齡鸚鵡常歸於死亡,成年鸚鵡則可康復,並長期帶菌。病鴿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厭食,拉稀,成鴿多數可康復而成為帶菌者。

病情診治

人類在接觸鸚鵡熱原體的傳染以後即可獲得感染。但是潛伏期往往難以確定,因為和禽類或哺乳動物的接觸有時是很短,有時是經常性的,一般認為6~15天之間,個別病例的潛伏期可長達近40天。本病呈急性發病,患者發冷、喉痛、頭痛、不適、體溫38℃左右,若出現脈速,則意味頭預後不良。初發症狀很象流感。少數病例可逐漸發作,在開始1周內僅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頗似普通感冒。隨著病情發展,患者不安、失眠、甚至譫妄,嚴重者出現昏迷。全身中毒症狀、急性腎功能衰竭、胰腺炎、迅速死亡,從肺臟中分離到鸚鵡熱衣原體。但是,典型病例臨床表現為非典型性肺炎;乾咳、少量粘液,有明顯鐵鏽色,個別主訴胸痛。白細胞稍低。衣原體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可使患者噁心、嘔吐、甚至出現黃疸、少尿。嚴重病例可累及心血管及神經系統,表現為心肌炎、心內膜炎、腦膜炎腦炎等症狀,可在心肌炎患者心肌內的巨噬細胞中檢查到包涵體。一般有心臟損害病例同時有肺炎出現,病死率也高。嚴重感染患者多在發病2~3周時死亡。在抗生素未聞世之前,本病暴發流行病死率達20%。目前已降至1%以下,且多數為老年人和幼兒。臨床上根據症狀,有鳥糞接觸史即可初步診斷。不過鑒於臨床病情變化很大,必須有實驗室的輔助以明確診斷。
鸚鵡熱衣原體在雞胚卵黃囊及HeLa細胞、猴腎細胞培養中易於生長,並能感染小鼠發生肺炎、腹膜炎或腦炎而致死。
鸚鵡熱衣原體還能產生一種紅細胞凝集素,能凝集小鼠和雞的紅細胞。這種凝集素為卵磷脂核蛋白複合物,其作用可被特異性抗體及Ca++所抑制。
病原體分離可採取患者血液或痰液。痰液宜加鏈黴素處理。注射至小鼠腔及雞胚卵黃囊內,接種動物常於7~10天內死亡。剖檢後取脾、肺、肝等塗片塗色,查看有無衣原體及嗜鹼性包涵體。結果陽性時,再進行血清學鑑定。
血清學試驗患本病後常可檢出特異性抗體升高。補體結合抗體在體內維護時間較長,可在病初期及後期採取雙份血清標本進行試驗。
如後期血清比早期血清抗體滴度高4倍或以上,則有診斷意義。此外,還可進行血凝抑制試驗。

傳播

當人吸入該細菌,通常就會被傳染。這細菌通常是來自已經受到感染的鳥的乾糞。
人們也可能因為口與鳥嘴接觸(接吻)或觸摸已經受到感染的鳥的羽毛或 組織而被傳染。
還沒有證據顯示鸚鵡熱可以由人傳染人. 所有鳥兒都有可能受到感染,但作為玩賞的鳥[例如:鸚鵡(parrots)、大尾鸚鵡 (parakeets)、雞尾鸚鵡(cockatiels)];和家禽(火雞和鴨子)是最常傳染人的鳥 兒.
最易染上鸚鵡熱的人是那些因為工作的關係或嗜好而與鳥兒接觸的人。例如: 鳥兒的主人、寵物店的雇員、獸醫、或家禽的加工工人。

防治

①控制傳染源,引進的新鳥先要了解當地是否有衣原體病存在,隔離觀察2周后方可入群。
②病鳥糞便、墊料、羽毛要認真處理,籠具應嚴密消毒,消滅吸血昆蟲,嚴防此病傳播。
③可用四環素(包括金黴素、土黴素、紅黴素)治療,氯黴素有毒性不能用。治療量每公斤飼料2~4克,但對隱性感染者效果不大。治療應在嚴格的隔離條件下進行,數量少時應考慮淘汰病鳥。
④餵“鳥樂”4號5~7天,每天1克。
⑤餵“增年”6號膠囊效果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