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鯰魚的食性與習性)

鮎(鮎科、鮎屬魚類)

鯰魚的食性與習性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鮎(學名:Silurus asotus)是鮎科、鮎屬魚類。體前部粗圓,尾部側扁,頭部寬平。吻短而寬圓。兩對鼻孔,前鼻孔有一根短管,近吻端。口裂大,上位,下頜稍突出。兩頜均有一行絨毛狀齒。幼魚時有須3對,成魚時下頜須退化僅有1對,上頜須比頭稍長,下頜須為上頜須長的1/3~1/5。體裸露無鱗,皮膚光滑。側線平直,沿體側中部而伸達尾基。黏液孔發達,成行排列於側線上方。背鰭短小,僅具5軟條;臀鰭長,後方與尾鰭相連;胸鰭具有1鋸齒狀之硬棘。體呈暗灰色或灰黃色,體背側灰黑色,腹部白色,體側有不規則的白斑或不明顯的斑紋。

鮎屬溫水性魚類,主要棲息在江河的中下游和水庫、湖泊、泡沼中。生活在水生植物叢生的靜水域或緩水流處。鮎頜齒鋒利,腸短、有胃,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天然條件下魚苗階段可攝食輪蟲、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魚苗。魚種階段及成魚階段則以底層的雜魚、蝦及水生昆蟲等為食,所捕食的多是一些小型魚類,如虎魚類、鯽魚、黃顙魚、麥穗魚、泥鰍、鱭等,也食蝦類及水生昆蟲。分布於日本(本州、九州、四國)、中國、朝鮮、韓國、蒙古、越南、俄羅斯。在中國分布於安徽、福建、廣東、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吉林、遼寧、山東、浙江,幾乎遍布全國各水系。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鮎
  • 拉丁學名:Silurus asotus
  • 別名:鬍子鯰、鯰魚、念仔魚、廉仔、鯤魚、黃骨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鮎形目
  • 鮎科
  • :鮎屬
  • :鮎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外文名:Amur catfish
  • 保護級別:(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鮎是1758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籃催戰探統》(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據采自亞洲的標本,以鮎Silurus asotus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中國香港有關“鮎”的文獻,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於《香港博物學者》雜誌(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採集的香港魚類》(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店翻翻以“副鮎(Parasilurus asotus)”之名記載,為首個紀錄。
鮎屬(Silurus)是在1758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據他采自歐洲,於同著上發表的“歐鮎(Silurus glanis)”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該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P. asotusP. a. asotusS. asotus,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為P. japonicusP. bedfordiS. cinereusS . dahuricusS. japonicus等。
中國許多古文獻均有“鮎”的清楚記載,上周提及,例如“鰋”“鮎”“魚夷”“魚弟”“鯷”,早見於《爾雅》(公元前235-213) 、《立想催戰國策》(公元前77-6)、《說文解字》(122)、《本草圖經》(1061)、《類篇》(1066)、《唐韻》(751)、《集韻》(1037)、《古今韻會歸簽戶舉要》(1308)、《本草綱目》(1596)、《康熙字典》(1716)等。現今,書籍里多以“鮎”作“鯰”,而“鰋”“鮎”“魚夷”是原用的古字,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解釋得非常清楚: ““魚夷魚”(音夷),“鯷魚”(音題),“鰋魚”(音偃),“鮎魚”,魚額平夷低偃,其涎黏滑,“魚夷”,夷也,“鰋端朽白榜”,偃也,“鮎”,黏也,古曰“鰋”,今曰“鮎”,北人曰“鰋”,南人曰“鮎””,可見古人稱“鰋”因頭部扁平,“鮎”因體表黏滑。在日本,字典中“鮎”是“鯰”的同義古字,然捆付朽而他們卻將“鮎”以“訓讀”(ayu;あゆ)轉指為“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 “黏”與“念”在日語的“音讀”為同音(nen;ねん),故“鯰”是“鮎”被改義後造字的可能性很高。現此重新訂正“鯰”為“鮎”之同物異字,應以原有古字“鮎”替回,有關“鰋”的採用仍須待考證。

形態特徵

背鰭4~5;臀鰭75~86;胸鰭Ⅰ-9~13;腹鰭Ⅰ-12~13。鰓耙9~13。游離脊椎骨50~540。體長為體高的4.3~6.1倍,為頭長的4.3~5.4倍,為前背長的2.8~3.6倍。頭長為吻長的3.1~笑估4.4倍,為眼徑的6.6~10倍,為眼間距的1.6~2.2倍,為頭寬的1.2—1.7倍,為口裂寬的1.3~2倍。
體延長,前部略呈短圓筒形,後部漸側扁。頭縱扁,寬大於頭高,鈍圓。吻寬且縱扁。口大,次上位,口裂呈弧形且淺,伸達眼前緣垂直下方。唇厚,口角唇褶發達,上唇溝和下唇溝明顯。下頜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具絨毛狀細齒,形成弧形寬齒帶,中央分離或分離界限不明顯;犁骨齒形成一條弧形寬齒帶,兩端較尖,內緣中央較窄。眼小,側上位,為皮膜覆蓋。前後鼻孔相離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後鼻孔圓形。頜須較長,後伸達胸鰭基後端;頦須短。鰓孔大。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
背鰭短小,約位於體前1/3處、腹鰭起點垂直上方之前,無硬刺。臀鰭基部甚長,後端與尾鰭相連。胸鰭圓形,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具弱鋸齒,被以皮膜,後緣鋸齒強,鰭條後伸不及腹鰭。腹鰭起點位於背鰭基後端垂直下方之後,距臀鰭起點小於至胸鰭基後端。肛門距臀鰭起點較距腹鰭基後端為近。尾鰭微凹,上、下葉等長。
體色隨棲息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生活時體呈褐灰色,體側色淺,具不規則的灰黑色斑塊,腹面白色,各鰭色淺。

棲息環境

鮎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水溫0~35℃,最適生長溫度23~28℃,pH值7.0~9.0。主要棲息在江河的中下游和水庫、湖泊、泡沼中。生活在水生植物叢生的靜水域或緩水流處。
鮎

生活習性

鮎適應性強,棲息底層,遊動遲緩,耐低氧,1毫克/升以下也能生存。白天在草叢間或石縫洞穴中,很少活動,黃昏或夜間出來覓食。
鮎頜齒鋒利,腸短、有胃,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天然條件下魚苗階段可攝食輪蟲、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魚苗。魚種階段及成魚階段則以底層的雜魚、蝦及水生昆蟲等為食,所捕食的多是一些小型魚類,如虎魚類、鯽魚、黃顙魚、麥穗魚、泥鰍、鱭等,也食蝦類及水生昆蟲。在北方冬季也攝食,只是攝食強度較低。人工養殖,通過馴化,可攝食人工投餵的動物性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本州、九州、四國)、中國、朝鮮、韓國、蒙古、越南、俄羅斯。在中國分布於安徽、福建、廣東、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吉林、遼寧、山東、浙江,幾乎遍布全國各水系。
鮎
鮎分布圖

繁殖方式

鮎的產卵活動一般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臨時水域(稻田)進行,一般與降雨有關。在生殖活動中,雄性先是用頭靠近雌性腹部,大力追趕雌性,然後開始從側面緊貼雌性身體,彎曲尾巴或頭部(緊貼)。最後,雄性擁抱雌性的身體,其肛門靠近雌性(擁抱)。在某些情況下,2~4隻雄性追逐一隻雌性,兩隻雄性同時擁抱一隻雌性。儘管雄性之間沒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但總是最大的雄性最經常接近和擁抱雌性。交配對在水溝、稻田和小溪中移動很長一段距離,進行生殖活動。鮎的產卵地點和產卵期使幼魚能夠避免被捕食的危險,並能有效地進食,首先以浮游生物為食,然後以其他魚類的幼魚為食,這些幼魚在灌溉期變得豐富。產卵散布在被草覆蓋的底部表面;它不受雄性保護。卵呈綠色,無膜徑1.6毫米,膜徑4.3毫米。在19℃的氣溫下,受精後第7天孵化。
中國長江流域,鮎1冬齡達到性成熟,雌魚生物學最小型體長為14.2厘米(體重為26克),雄魚體長為13.5厘米(體重為23.6克)。在3月下旬,水溫達到18℃時開始產卵活動,生殖期為3~7月;體長為13.2厘米,體重為147.4克的雌魚,個體絕對生殖力為7608粒,隨著體長和體重的增加而增加,個體相對生殖力為18.9~159.0粒/克體重。
中國遼河流域,雄性鮎1冬齡達性成熟,雌性2冬齡達性成熟,產黏性卵;雌性生物學最小型體長為26.5厘米,雄性為18.0厘米;產卵期為5~7月,繁殖高峰期為6月。個體絕對生殖力(排卵數)為6900~138200粒。鮎產卵期長,有利於親魚充分利用產卵場和仔魚利用餌料資源;產卵後卵巢內有大量的卵子殘留,可能是對於不穩定生殖環境的適應。鮎成熟卵巢形狀為“卵形”,兩側卵巢對稱,成熟卵粒較鯉卵粒大,卵徑1.8~2.0毫米,懷卵量低於鯉等溫和性魚類,絕對懷卵量約2萬粒/千克體重,相對懷卵量約130粒克體重。雄性精巢為扇形條散狀,人為體外很難擠出大量精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食用及經濟:鮎為養殖食用魚種,肉嫩味美,刺少、開胃、易消化,富含營養,通常以煮湯或紅燒,亦可燉中藥食之。為中型經濟魚類,是主要捕撈魚類。
藥用:鮎除供食用外,還可供藥用。肉:甘、溫;有滋陰開胃、利尿,下乳之功效。主治:水腫,久病體虛,產婦少奶,催乳。

形態特徵

背鰭4~5;臀鰭75~86;胸鰭Ⅰ-9~13;腹鰭Ⅰ-12~13。鰓耙9~13。游離脊椎骨50~540。體長為體高的4.3~6.1倍,為頭長的4.3~5.4倍,為前背長的2.8~3.6倍。頭長為吻長的3.1~4.4倍,為眼徑的6.6~10倍,為眼間距的1.6~2.2倍,為頭寬的1.2—1.7倍,為口裂寬的1.3~2倍。
體延長,前部略呈短圓筒形,後部漸側扁。頭縱扁,寬大於頭高,鈍圓。吻寬且縱扁。口大,次上位,口裂呈弧形且淺,伸達眼前緣垂直下方。唇厚,口角唇褶發達,上唇溝和下唇溝明顯。下頜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具絨毛狀細齒,形成弧形寬齒帶,中央分離或分離界限不明顯;犁骨齒形成一條弧形寬齒帶,兩端較尖,內緣中央較窄。眼小,側上位,為皮膜覆蓋。前後鼻孔相離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後鼻孔圓形。頜須較長,後伸達胸鰭基後端;頦須短。鰓孔大。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
背鰭短小,約位於體前1/3處、腹鰭起點垂直上方之前,無硬刺。臀鰭基部甚長,後端與尾鰭相連。胸鰭圓形,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具弱鋸齒,被以皮膜,後緣鋸齒強,鰭條後伸不及腹鰭。腹鰭起點位於背鰭基後端垂直下方之後,距臀鰭起點小於至胸鰭基後端。肛門距臀鰭起點較距腹鰭基後端為近。尾鰭微凹,上、下葉等長。
體色隨棲息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生活時體呈褐灰色,體側色淺,具不規則的灰黑色斑塊,腹面白色,各鰭色淺。

棲息環境

鮎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水溫0~35℃,最適生長溫度23~28℃,pH值7.0~9.0。主要棲息在江河的中下游和水庫、湖泊、泡沼中。生活在水生植物叢生的靜水域或緩水流處。
鮎(鯰魚的食性與習性)

生活習性

鮎適應性強,棲息底層,遊動遲緩,耐低氧,1毫克/升以下也能生存。白天在草叢間或石縫洞穴中,很少活動,黃昏或夜間出來覓食。
鮎頜齒鋒利,腸短、有胃,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天然條件下魚苗階段可攝食輪蟲、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魚苗。魚種階段及成魚階段則以底層的雜魚、蝦及水生昆蟲等為食,所捕食的多是一些小型魚類,如虎魚類、鯽魚、黃顙魚、麥穗魚、泥鰍、鱭等,也食蝦類及水生昆蟲。在北方冬季也攝食,只是攝食強度較低。人工養殖,通過馴化,可攝食人工投餵的動物性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本州、九州、四國)、中國、朝鮮、韓國、蒙古、越南、俄羅斯。在中國分布於安徽、福建、廣東、貴州、河北、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吉林、遼寧、山東、浙江,幾乎遍布全國各水系。
鮎(鯰魚的食性與習性)
鮎分布圖

繁殖方式

鮎的產卵活動一般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臨時水域(稻田)進行,一般與降雨有關。在生殖活動中,雄性先是用頭靠近雌性腹部,大力追趕雌性,然後開始從側面緊貼雌性身體,彎曲尾巴或頭部(緊貼)。最後,雄性擁抱雌性的身體,其肛門靠近雌性(擁抱)。在某些情況下,2~4隻雄性追逐一隻雌性,兩隻雄性同時擁抱一隻雌性。儘管雄性之間沒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但總是最大的雄性最經常接近和擁抱雌性。交配對在水溝、稻田和小溪中移動很長一段距離,進行生殖活動。鮎的產卵地點和產卵期使幼魚能夠避免被捕食的危險,並能有效地進食,首先以浮游生物為食,然後以其他魚類的幼魚為食,這些幼魚在灌溉期變得豐富。產卵散布在被草覆蓋的底部表面;它不受雄性保護。卵呈綠色,無膜徑1.6毫米,膜徑4.3毫米。在19℃的氣溫下,受精後第7天孵化。
中國長江流域,鮎1冬齡達到性成熟,雌魚生物學最小型體長為14.2厘米(體重為26克),雄魚體長為13.5厘米(體重為23.6克)。在3月下旬,水溫達到18℃時開始產卵活動,生殖期為3~7月;體長為13.2厘米,體重為147.4克的雌魚,個體絕對生殖力為7608粒,隨著體長和體重的增加而增加,個體相對生殖力為18.9~159.0粒/克體重。
中國遼河流域,雄性鮎1冬齡達性成熟,雌性2冬齡達性成熟,產黏性卵;雌性生物學最小型體長為26.5厘米,雄性為18.0厘米;產卵期為5~7月,繁殖高峰期為6月。個體絕對生殖力(排卵數)為6900~138200粒。鮎產卵期長,有利於親魚充分利用產卵場和仔魚利用餌料資源;產卵後卵巢內有大量的卵子殘留,可能是對於不穩定生殖環境的適應。鮎成熟卵巢形狀為“卵形”,兩側卵巢對稱,成熟卵粒較鯉卵粒大,卵徑1.8~2.0毫米,懷卵量低於鯉等溫和性魚類,絕對懷卵量約2萬粒/千克體重,相對懷卵量約130粒克體重。雄性精巢為扇形條散狀,人為體外很難擠出大量精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食用及經濟:鮎為養殖食用魚種,肉嫩味美,刺少、開胃、易消化,富含營養,通常以煮湯或紅燒,亦可燉中藥食之。為中型經濟魚類,是主要捕撈魚類。
藥用:鮎除供食用外,還可供藥用。肉:甘、溫;有滋陰開胃、利尿,下乳之功效。主治:水腫,久病體虛,產婦少奶,催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