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魴魚體扁平,橢圓形,側扁而高;口大斜向上,下顎突出;體側中部上方有一黑斑;背鰭棘較細長,棘間鰭膜延長成線狀,沿背鰭及臀條的基部各具1行棘狀骨板,頭似馬面。肉白色。近底層魚類。體型較大,大者長達50厘米以上,生息在100米~800米水深的大陸架斜坡及海溝周圍泥沙質地帶。冬至春季產卵。
鯿魚體高,側扁,頭小,呈菱形,頭後背部急劇隆起。背部青灰色,兩側銀灰色,整個體側呈現出一行行紫黑色條紋,腹部銀白。
體形略顯方形,它的身體扁平,尤以漢河為多。頭小頸短,脊背隆起,腹部寬闊,鱗細,色青白,腹內有脂肪,味道最為肥美。
三角魴,體高而側扁,頭後背部隆起,體呈菱形,腹棱自腹鰭基部至肛門,頭短小,口小端位,口裂斜至鼻孔下方。上下頜等長,其上蓋有堅硬的角質,易脫落。眼側位,至吻端的距離較至鰓蓋後經級的距離為近。下咽齒3行。鰓耙16-22。側一鰓54-60。背鰭3,7,起點位於腹鰭基部稍後方,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鰭高度顯著大於頭長。胸鰭可達腹鰭的基部,腹鰭僅伸至肛門。臀鰭3,24-32,基部長,無硬刺,起點在背鰭基部末端正下方,尾鰭深分叉,下葉較上葉稍長。鰾3室,前室最大。腹膜灰色或灰黑色。體呈青灰色,頭背面及體背部較深,側面為灰色,常有淺綠色澤。腹面銀灰各鰭呈現灰色。
基本資料
生態環境
屬中下層魚類。棲息於底質為淤泥或石礫的敞水區,雜食性,而以植物為主。幼魚主要食浮遊動物,其次是淡水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的幼體,以及少量水生植物。成魚主要食物是工苔草、輪葉黑藻、軟體動物,其次是湖底植物的碎屑、淡水海綿、絲狀綠藻、馬來眼子菜、菹草和聚草。個別的也攝食水生昆蟲、螺蜆類、蝦和小魚。3冬齡性成熟,5-6月份產卵。冬季不大活動,一般群集在深水的石隙中越冬。
在天然水域中,魴魚多見於湖泊,較適於靜水性生活,為中、下層魚類、冬季喜在深水處越冬。其食性為草食性魚類,魚種及成魚以苦草、輪葉黑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為食,也喜歡吃陸生
禾本科植物和菜葉,還能攝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遊動物,因此食性較廣。在水草較豐茂的條件下,魴魚生長較快,一般1冬齡體重可達200克,2冬齡能長到500克以上。最大個體可達3~5千克。它具有性情溫順,易起捕,適應性強,疾病少等優點。
資源分布
除西北等高原地區處,我國各大河流、湖泊中均有分布。
食療價值
鯉科動物三角魴的肉。魴魚又稱鯿魚、平胸鯿,法羅魚。分布於我國黑龍江、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河流及
洞庭湖、鄱陽湖、梁子湖等湖泊中。獲得後,去鰓、鱗、內臟,洗淨鮮用。性味甘微溫。
分類
魴魚在大西洋、地中海和太平洋最為常見,尤其在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和南非的沿岸海域。魴魚體型較長,通常呈紅色或粉紅色,長著小而硬的鱗片,巨大的刺狀魚鰭看上去就像是鳥的翅膀。魴魚長相奇特、醜陋,有一雙大大的斜眼,頭部也很大,並覆蓋著帶骨的片狀物。魴魚的片狀魚肉呈粉紅色,味道很鮮美。魴魚有幾個不同的種類,包括灰魴、紅魴以及魴鱗等。
灰魴體長可達50厘米,脊背呈灰色並隱隱有些泛紅,覆蓋著無數的白色小斑點。魴魚的棲息地從冰島和挪威沿岸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灰魴肉質緊實,味道鮮美。
紅魴的體長通常在30厘米左右,顧名思義,魚的身體呈紅色。這種魚在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最為常見。由於所含魚肉較少,因此紅魴常被用來做湯。
魴鱗可長至7.5厘米,體重可達395克。魴鱗生活在北美的大西洋沿岸,肉質精瘦緊實、味道鮮美。
養殖
魚苗繁殖
鯿魚2~3齡可達性成熟,繁殖季節比鯉、
鯽魚稍遲,比家魚稍早。長江中下游地區多在4月底至6月初,即水溫在20~29℃的時節為產卵期。在湖泊中,於水生植物繁盛的場所產卵,受精卵具粘性,附在水草或其他物體上發育。池塘培育的鯿魚親魚,在繁殖季節,如有微流水或其他條件刺激,能造成不集中的自然產卵。所以每年開春後,就要將雌雄親魚分開培育,屆時人工催情,集中成批繁殖,生產
魚苗。人工繁殖魚苗,可採取自然產卵或人工催產方法。用於繁殖的親魚最好在池塘中經過一年培育,也可以直接從天然水體中捕起選擇。鯿魚的雌雄鑑別比較容易,從魚種階段開始,雌魚胸鰭的第一根鰭條薄而平直,雄魚的厚則呈“波浪”形彎曲。性成熟後,雄魚胸鰭的前數根鰭條的背面,尾柄的背、腹側緣都有密集的“珠星”,用手摸有粗糙感,腹部較小,輕壓後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魚僅眼眶骨及背部有少量“珠星”,腹部膨大而柔軟。繁殖時可選擇成熟好的親魚,按計畫配組併入產卵池,或先用激素進行人工催產,讓其自然產卵授精。由於鯿魚魚卵為粘性,可使卵附著在人工設定的等魚巢上,然後在靜水中孵化。也可以採用人工采卵授精,然後將受精卵脫粘,再進行流水式人工孵化。其繁殖過程和操作方法基本與
鯉魚相同。
武昌魚近親繁殖有滅絕危險。武昌魚人工繁育的推廣,在食物、棲息地甚至產卵場上與野生群體形成競爭,導致野生武昌魚數量減少;另外,人工放養的魚苗主要由淤泥湖和梁子湖等少數野生個體繁衍而來,並長期近親繁殖,可能直接導致現有武昌魚種群遺傳多樣性貧乏。他們由此認為,我省武昌魚大多是近親,使該物種極易面臨滅絕的危險境地。
苗種培育
鯿魚魚苗細小嬌嫩,操作時要細緻小心。魚苗下塘時,水質不宜太肥,出塘計數時不宜過於密集擁擠。魚苗養成春片魚種,常採用分級飼養法。
魚苗孵出2~3天后,才逐漸脫離魚巢自由活動,並開始攝食小型浮遊動物。因此當魚苗下池後,要每天適量施肥。脫粘孵化的魚苗,畝放12~15萬尾為宜。當魚苗開口攝食時,最好先餵1~2次熟蛋黃,再餵幾天黃豆漿,以後依水質肥瘦和魚苗生長情況而決定施肥量。經15~20天飼養,魚苗可長到2~3厘米,這時再分池飼養。
第二次分池疏養,畝放4~5萬尾火片魚種,培育以施肥培養浮游生物為主,同時可隔日投餵豆餅漿,還要加餵些瓢莎、小浮萍等植物飼料。經一個月左右時間,可養成4~5厘米規格的夏花,成活率可達80%左右。由夏花養成冬片魚種,即第三級飼養。其方法與培育草魚基本相同。池水的透明度一般保持在30厘米左右。放養密度一般每畝5000~7000尾,再搭配養10~20%的
鰱、
鱅和青魚夏花。也可以在主養鰱、鱅魚種池內搭配放養10~20%的團頭魴。下塘初期,餵瓢莎、小
浮萍和豆餅漿等,以後餵紫背浮萍、輪葉黑藻或切碎的新鮮旱草等。入冬時,一般可長到12~15厘米,成活率可達90%以上。第二年養成魚。
成魚飼養
養殖方式有池塘主養或混養,有在水草較豐茂的湖庫水面粗養,有利用網箱進行集約式養殖。主養鯿魚,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畝可放冬片魚種600~800尾,配養鰱、鱅魚種200~300尾,飼養一年團頭魴個體可達500克左右。它的生長速度在三齡以前較快。以後逐漸減慢。鯿魚的食性和草魚相似,所以能經濟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餌料資源,同時也能攝食人工飼料,促進成魚的生長。武漢市試驗池塘主養鯿魚,效果很好,其方法為:畝放尾重40克的鯿魚越冬魚種1220尾,配養尾重50克的白鰱魚種200尾,尾重60克花鰱魚種30尾,還適當放些高背鯽魚種,使用“正大”083號飼料,餌料素數為1.8,投餵時用手撒均勻。平時注意水質管理,防止水質變壞和泛塘,晝夜池水中溶氧不低於2毫克/升。年終獲得每畝500千克的產量,其中鯿魚350千克,平均尾重為0.3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