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鯉伊魴

洛鯉伊魴

洛河的鯉魚和伊河的魴魚。比喻美味佳肴。

釋義,典源,

釋義

洛河的鯉魚和伊河的魴魚。比喻美味佳肴。

典源

《洛陽伽藍記》:“別立市於洛水南,號曰:‘四通市’,民間謂永橋市。伊洛之魚,多於此賣,士庶需膾,皆詣取之。魚味甚美。京師語曰:“洛鯉伊魴,貴於牛羊。”
洛河鯉魚,享有“龍魚”的美譽,自古就因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聞名。魴魚又名鯿魚,產於伊河,故有“伊魴”之說,漢唐時期常以此魚招待貴賓。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九老會”的詩人們,在飲酒賦詩時,常食魴魚。遙想當年白居易和朋友們香山聚會,一邊吃魴大快朵頤,一邊賦詩放浪形骸,真是羨煞人也。
以洛鯉作引,我們可以說說鯉魚。在中國,鯉魚的地位非常特殊。首先是好吃,人人愛吃,民間有“無鯉不成席”的說法。從《詩經》稱“豈其食魚,必河之鯉”,到孔子受人鯉魚而為子取名“鯉”;從梁代陶弘景稱鯉魚“為諸魚之長,為食品上味”,到《洛陽伽藍記》中“洛鯉伊魴,貴於牛羊”,鯉魚在宴席上一直充當著重要的乃至壓軸的角色。
除了美味可嘉,鯉魚還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吉祥物之一。中國人愛鯉崇鯉的習俗,覆蓋了諸多生活領域。孔子之所以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就因為收到鯉魚,“嘉以為瑞”,也就是說,討了個吉利。
唐朝人仍然捕鯉魚、吃鯉魚。傳言唐朝皇帝因為“鯉”“李”同音而禁止民間吃鯉魚。但是從實際情況看,這種禁令並沒有對唐朝吃鯉魚的飲食風俗產生多少影響。唐朝人不但捕鯉魚、吃鯉魚,而且還寫詩描述捕鯉魚、吃鯉魚,例如唐朝人寫的“垂釣往南澗,手攜雙鯉魚”、“鯉魚在金盤”、“鯉魚來自烹”、“侍女金盤膾鯉魚”等等。另外,唐朝對長安宮廷官員每月的食物供應中,包括魚。而在唐朝的村落路旁也有買賣魚肉者,魚在各地都很普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