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可能是孟子

《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強調"正義"比"生命"更重要,主張捨生取義。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及教育,不做有悖禮儀的事。孟子對這一思想,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修養的精華,影響深遠的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魚,我所欲也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孟子·告子》上 
  • 作者:孟子
原文,注音原文,譯文,通假字,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字詞解釋,賞析,

原文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魚,我所欲也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音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xià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魚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正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並不躲避。假如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話,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種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話,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事情,哪種事情不會做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超越生命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超越死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其實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能夠做到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夠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吆喝著給別人吃,連過路的饑民也不會接受;用腳踐踏過再給別人吃,連乞丐也不肯接受。 有的人見了高官厚祿就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子小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妻子小妾的侍奉卻接受了;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施捨)。現在(有人)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這就是所謂的喪失了人的天性。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謝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於“嗎”。例句:“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3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4 “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5 “鄉”通“向”,從前,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

古今異義

1.可以
古:能夠用來
今:能夠
2.是
古:這指示代詞
今:判斷動詞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鐘
古:古代的量器
今:計時器具
5.加
古:增加,指帶來好處
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誌。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例句:鄉為身死而不受。“為”後面省略了介詞的賓語“禮義”,“受”後面省略了賓語“施捨”,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
捨生而取義者也。 省略主語“我”

字詞解釋

所欲:想要的東西。
可:可以,能夠。
兼:兼有,並有。
故:連詞,表因果,所以。
苟:苟且。
患:禍患,災難。
辟:通“避” 逃避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因為這個緣故。
非獨:不只是。非,否定副詞,不。獨,副詞,僅僅。
賢者:有德才的人。
呼爾:盛氣凌人叫喊的樣子。
蹴:用腳踢,踩踏食物的樣子。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加:益處,好處。
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
已:停止,放棄。
心:思想。
本心:天性,天良

賞析

本文論述捨生取義是人的本心。
本文善用比喻,開始用比喻導出中心論點,使“捨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來比喻守義不辱,也非常形象生動。對比也是本文的顯著特色。第一段魚和熊掌對舉,生和死對舉,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將相關的意思比出來,讓人一看就明白應該肯定什麼,應該否定什麼。第三段以“向”“今”相互比較,突出了所要說明的問題。此外,論證嚴密、層層深入也是本文論述方面的特點。
名句積累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騰公文下》)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孫丑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