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台縣誌

魚台縣誌

魚台縣誌由魚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張瑞檀主編,喬守榮、王慶禮、張義社、李鴻業任副主編,1997年於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898千字,849頁,印量3000冊,定價138元圖書發行代號ISBN7-209-0207-8。

基本介紹

  • 書名:魚台縣誌
  • 作者:張瑞檀主編
  • ISBN:720902078
  • 頁數:849頁
  • 出版社: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 出版時間:1997
修志簡介,古代,當代,縣誌特點,魚台縣簡介,農業,工業,交通,文教衛,

修志簡介

古代

魚台修志始於明代,至清代共修《魚台縣誌》五部。其中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清順治九年(1652) 、康熙三十年(1691)、乾隆二十九年(1764)、光緒十五年(188 9)各有縣誌一部,境內僅存乾隆、光緒兩種版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首都圖書館各藏康熙版本一部。

當代

第六部縣誌於1982年2月始修,蒐集文字資料1300萬字。志書上限起自1840年(部分編章上溯至發端),下限斷至1995年。全志除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記、附錄、後記外,設專志31編,依次為:行政區域、自然地理、人口、城鄉建設、農業、水稻、林業、畜牧·水產、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商業、糧油、財稅、金融、經濟綜合管理、黨派群團、政權·政協、民政、人事·勞動、公安·司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醫藥衛生、體育、風俗·宗教、方言、人物。另有“八五”期間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編下設章、節、目、子目,總計156章、586節。

縣誌特點

本志根據縣情特點和各門類資源占有量而設定篇目,為中小編結合體式。水稻是魚台農業生產的龍頭,帶動了全縣經濟建設的發展。魚台大米1985年成為省優、部優產品,暢銷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在國內享有盛譽。為突出地方特色,將“水稻”從農業編中析出,升格為編,作重點記述。 為增強志書的直觀感,本志隨文插入了65幅不同年代的珍貴黑白照片。其中有新中國成立前貧苦農民居住的籬笆屋及太平車、耩子、耙、手搖紡車、石磨等生產、生活工具;有日本侵略軍殘害抗日軍民的“閻王殿”舊址;有新中國成立初,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房產所有證和稻改前白茫茫的鹽鹼地等。

魚台縣簡介

魚台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微山湖西畔。西周為極國封地。春秋為棠邑,屬魯國。秦置方與、湖陵二縣。唐寶應元年(762) ,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台,改方與為魚台。其後境域未變。新中國成立後,歷屬平原省湖西專區、山東省湖西專區、濟寧專區,1983年為濟寧市轄縣。縣域面積654.2平方千米。1995年,轄4鎮、10鄉,42.48萬人,有14個民族。地勢西南部略高,東北部稍低,全縣大部屬微斜平地。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集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有大小河流17條, 全長2267千米,流域面積654.2平方千米。盛產水稻、棉花,有鯉、鯽、鰱、鱔等自生魚類100餘種。 林木覆蓋率達到17%,素有江北“魚米之鄉”之稱,是國家商品糧、優質棉、優質大米、淡水魚生產基地和全國平原綠化達標單位。礦產資源以煤為主,還有鐵、天然氣、鉀鹽等礦藏。境內古蹟眾多,棲霞堌堆、武棠亭遺址、孔廟大殿、舊城遺址,均為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農業

魚台經濟以農為主。新中國成立後,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65年實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大面積旱田改種水稻,使農業生產逐步走出困境,由缺糧縣變成餘糧縣。此後, 水稻面積逐步擴大,產量不斷提高。1975年,糧食總產達到17.42萬噸,人均交售餘糧250千克, 由全省人均吃統銷糧最多的縣變成向國家交售餘糧最多的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調整內部結構,搞農工商綜合經營,各類專業戶逐步增多,呈現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興旺景象。1990年, 農業總產值達2.44億元,比1978年增長137%。先後獲山東省糧棉雙貢獻獎和棉花高產獎。“八五”期間,魚台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建設農業強縣”的戰略目標, 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1995年,農業總產值7.3 4億元,比1990年增長59.6%,年均遞增9.8%。

工業

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相繼建成農機修造、糧油加工、食品、釀造等工業企業。1978年後發展較快。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2073家,擁有機械、紡織、釀造、化學、 化工、造紙、縫紉、糧油、食品加工等24個門類300餘個品種,工業生產總值達2.56億元。 有16種工業產品獲省以上優質產品稱號。孔府宴酒、孔府宴加飯酒在1990年第29屆布魯塞爾世界優質產品博覽會上分獲特級金獎和金獎。NZJ-10/8.5型聯合米機、 SB-10D型米機進入國際市場,出口56個國家。199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3.62億元,比1990年增長5.5倍。

交通

魚台交通便利。 1995年形成3條省道貫穿,33條縣、鄉公路及11條內河航道的交通網路。郵電事業發展迅速。20世紀70年代,實現電話電路載波化和郵件傳遞機械化;80年代,電報納入全省自動傳報網;90年代實現國內國際電話直撥。

文教衛

文教衛生事業日趨繁榮。 1995年,全縣中學21所、職業中專2所、國小294所、幼稚園322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醫療衛生事業形成了縣、鄉(鎮) 、村三級預防、保健、醫療網路。縣鄉(鎮)級醫療保健機構22處,村級衛生室432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95年,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4500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1728元, 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平均每人1576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