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魚台大米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於位於微山湖西畔的魚台縣境內,種植品種主要為魚農1號、聖農301、豫粳6號、津稻263等優質高產品種,魚台大米以其優良的品質,被譽為魚台縣的土特產,乃至山東省的土特產之一。
“魚台大米”粒大均勻,晶瑩透亮,潔白如玉,富含蛋白質、粗脂肪、賴氨酸、高鈣、鐵與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蒸煮質量佳,氣味清香,飯粒完整,柔軟爽滑,冷後不硬,剩飯溫食後仍保持原有風味。
外觀及加工品質
魚台大米外觀呈淡青色,米粒橢圓形,大小均勻,呈玻璃質透明,出糙率85%,精米率74%,整精米率71%,堊白粒率≤15%,堊白度≤3%。
蒸煮及食味品質
蛋白質含量7%至10%,膠稠度≥6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至20%,食味分值≥70分。蒸煮時有大米特有的清香味,米飯粘著有油光,口感軟綿有彈性,適口性極佳。
價值及物化品質
魚台大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滋陰潤肺、除煩渴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記述大米具有潤肺養生的功效,對於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洗米詩》曾贊曰:“碎玉翻入青瓦缽,泉清幾度釀酒濁。老君爐里日月白,天下爭換此物多。”
產地環境
魚台縣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北依濟寧市任城區,西接金鄉,東靠微山湖,南與江蘇的豐、沛兩縣接壤,總面積654.2平方千米。
北緯30°至38°之間,被公認為世界水稻黃金緯度線,魚台縣處於北緯34°53′至35°10′與全球頂級水稻產區日本新瀉、韓國水原同在這一緯度,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平均年日照時數3853小時,太陽輻射年平均總量117.54千卡/平方厘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4.2℃,雨量集中,平均降雨量702毫米,無霜期為203天,水熱同季,特別有利於水稻種植。
魚台縣屬淮河流域泗運河水系,東瀕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聞名世界的京杭大運河從東部穿流而過。境內17條河流縱橫交錯,水資源總量5.04億立方,地下水17.8億立方米,排灌設施齊全,橋涵閘配套,水利設施完備,能夠充分保障水稻灌溉用水需要。土地肥沃,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微量元素和營養元素含量高於全省平均值,緊靠南四湖生態保護區,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為發展優質稻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魚台水稻採用微山湖水灌溉,湖水常年清澈,無污染,豐富的礦物質為水稻生長發育,生產優質大米提供了物質保障,有利於魚台大米優質的理化特徵形成。
歷史淵源
大約六七千年前,魚台縣就有東夷太昊部族聚居。據魚台縣文物部門從棲霞堌堆遺址出土的文物考證,棲霞堌堆遺址屬於龍山文化,從固堆頂8米以下為灰褐土、深灰色、紅燒土,出土文物有穿孔石斧、石鐮,穿孔蚌刀、蚌鐮等磨光過的農業工具,到商周時期出土的精美陪葬品,說明當時的農業、畜牧業已達到一個新水平。
魚台縣種植水稻有著悠久的歷史。據《魚台縣誌·風土》記載,唐虞時期,魚台縣屬豫州,“其谷宜稻麥”,“谷之品有黍、稷、麥、菽、稻、梁秫、芝麻”。
在當地挖掘的漢墓中,就曾發現先民種植的稻穀,說明魚台縣至少在漢代就已開始種植水稻。
明清時期,魚台縣就有種植水稻列為貢賦的記載。清康熙《魚台縣誌·賦役志》載明季舊款:“又兌軍攢運米一千一百石,外加耗二百七十五石……”在文廟祭祀孔子等先賢時,普遍用“稻”作為祭祀品的記錄,這說明在明清時代,魚台大米在全國已具有了知名度。
生產情況
魚台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35萬畝左右,平均年總產量21.7萬噸,其中綠色食品(水稻)種植面積達6萬畝。
新中國成立後,魚台在治水同時,水稻種植從未間斷,但面積不大、成功較少。
據《魚台縣誌》記載:“1953年,安莊互助組甄錫武等用龍骨水車提坑水種水稻4.6畝,喜獲單產187.5公斤的好收成。1954年,全縣試種水稻81畝。1956年,金鄉(含魚台)縣委、縣人委把治水與試種水稻提到議事日程。當年試種水稻300畝,平均單產200公斤。1957年,金鄉縣委稻改的思路更加明確,決定在原魚台境內陳灣灌區試種水稻2000畝,長勢良好,後遭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淹沒。1958年,山東省委指示在沿湖地區大力發展水稻生產,魚台境內水稻種植3477公頃,單產1260公斤,谷亭區佃戶李高級農業合作社種稻186.7公頃,單產3750公斤,獲國務院‘大面積高額豐產獎’。”
1959年、1960年受“五風”影響,民眾積極性受挫。到了1964年,金鄉縣(含魚台)水稻面積達到4.5萬畝,平均單產在150公斤以上。
1964年12月,魚台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從1965年開始,魚台大力推廣臨沂水稻栽培技術,計畫栽種20萬畝至25萬畝,實際栽種水稻35.35萬畝,平均單產165公斤,人均占有近500斤稻穀。
1966年,魚台全縣水稻種植面積已達45萬畝,糧食畝產由1963年的69斤提高到357斤。但受“文革”衝擊,縣、公社、大隊領導班子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水稻面積連續三年下滑。1967年水稻面積下降到20萬畝。直到1975年,水稻種植面積回升,穩定在40萬畝,平均單產350公斤;出現了稻麥年畝產過“長江”的高產典型臨河、米灘、八里彎等大隊;湧現出人均貢獻噸糧的小丁莊、馬河等生產隊,全縣人均貢獻糧食250公斤以上,為山東全省人均貢獻之冠,成為全國農業學大寨的先進縣,山東省委提出號召“南學魚台,北學桓台”。
截至2017年, 魚台全縣9個鎮街建設了18處1.7萬餘畝的綠色稻米產業示範園,畝均產量650公斤,稻穀總產達11000餘噸,可加工大米成品7000餘噸。
產品榮譽
1985年,魚台大米被農牧漁業部評為優質農產品獎。
1986年,魚台縣被定為國家優質大米生產基地。
2008年12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魚台大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09年12月,魚台大米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成功註冊。
2017年12月16日,國內外知名的12個稻米品種依次接受來自全國稻米研發、生產等領域的17位專家的現場品鑑,魚台大米綜合得分87.357分,獲得第二。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魚台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山東省魚台縣谷亭鎮、王廟鎮、魚城鎮、李閣鎮、清河鎮、張黃鎮、王魯鎮、羅屯鄉、唐馬鄉、老砦鄉等10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選擇
選用魚農1號等達到魚台大米質量特色的優質品種。
(二)土壤條件
潛育型幼年水稻土、濕潮土型幼年水稻土、潮土型幼年水稻土、鹽化潮土型幼年水稻土。土壤pH值在7.1至7.7,有機質含量2%至5%。
(三)栽培技術
1.種子處理:選用優良種子用浸種靈浸種2至3天,用清水洗淨後直接播種。
2.育苗:濕潤育秧。5月5日至10日播種,每畝淨秧田播種30千克至35千克。
3.插秧:秧齡35d至40d。麥收後及時整地插秧,6月20日前插完。插秧密度每畝1.8至2萬穴,每穴4至5株。
4.施肥:基肥,麥收後實行秸稈還田,畝施磷酸二銨7.5至10千克、硫酸鉀7.5千克、尿素5至10千克。追肥,插秧後5至10天追分櫱肥尿素15至17.5千克/畝;烤田復水後追幼穗分化肥尿素10千克至12.5千克/畝;抽穗期補施粒肥尿素2.5至5千克/畝;
5.灌溉:湖水灌溉,插秧後灌護秧水3厘米至5厘米、分櫱期保持1.5厘米至3厘米水層,夠苗烤田,中後期間歇灌水、濕潤管理,收割前7至10天停水。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收穫
在10月5日至15日水稻充分成熟後適時收割,按品種單收、單脫、單儲藏。
(五)加工工藝
稻穀經過清理(磁選)→去雜→礱穀→谷糙分離→碾米→白米精選→色選→拋光→白米分級→檢驗→包裝→入庫。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米粒呈半透明,有光澤,堊白小,堊白率低,外形呈短橢圓形。米飯飯粒潔白完整,有油光,軟而不粘、有韌性,氣味清香,軟硬適口,涼後仍能保持良好口感。
2.理化指標:直鏈澱粉含量15.0%至20.0%,膠稠度≥65毫米,堊白粒≤15%,堊白度≤3%,鹼消值6至7級,蛋白質含量7%至1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魚台大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山東省魚台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