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者Heckel,1837棲息深度-公尺中文名魔擬鮋有毒魚類是科中文名鮋科經濟性否科號科名F304 Scorpaenidae食用魚類否中國大陸名魔擬鮋最大體長19cm觀賞魚類否其他中文名斑鰭石狗公、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姜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石頭魚、硓[石古]魚(澎湖)世界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魔擬鮋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英文俗名:Stonefish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略側扁,前背部明顯隆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25-2.5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25-2.5倍,棘棱具明顯的鋸齒狀。眼頗小,頭長為眼長之5.2-6.2倍,上側位。眼間距寬,頭長為眼間距之3.8-4.4倍。口中大,上端位,斜裂且角度極度傾斜,與水平呈40-50°(S.diabolus嘴部斜裂角度呈60-70°),下頷長於上頷。鼻棘由6-11棘所取代。眶下脊呈鋸齒狀。眶下脊具4棘,角度向腹側位,第一棘位於淚骨。眼後棘由2-4鋸齒狀突起取代,由1脊延伸至鼓棘。上鰓蓋棘雙分岔。翼耳骨棘與後顳骨棘呈鋸齒狀。頸棘具補上3棘。枕骨凹陷深,前緣具1彎曲低矮的脊。眼眶下前端具1倒三角形凹陷。眼間距無縱列皮瓣,眼上棘具觸角但不明顯。鱗片小,櫛鱗。側線上側位,斜直,後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縱鱗列:42-45。背鰭低矮,起始於上鰓蓋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通常第三-4棘最長,具硬棘XII,軟條9;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具硬棘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6-18;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I,軟條5;本種體色多變,不易辨別,胸鰭內側斑紋可作為辨認本種之特徵:鰭膜上不具1列黑色斑點,但接近胸鰭基部處散布小黑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本種主要棲息於泥沙底或礁台之外的外環礁區,水深至40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北起從日本南部至澳洲西岸,印度亦有分布。台灣分布於西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
漁業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偶爾於底拖網所捕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