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四友

鬼谷四友

中國戰國時代,出現了許多才智之士,突出者如孫臏龐涓鬥智,蘇秦張儀合縱連橫;相傳些四人同為鬼谷子門生,因此有人將他們合稱為“鬼谷四友”。

基本介紹

軍事家:孫臏,軍事家:龐涓,縱橫家:蘇秦,縱橫家:張儀,

軍事家:孫臏

戰國中期軍事家。真名失傳。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為兵聖孫武後裔。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
傳說與龐涓同時從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裝瘋在齊使者秘密帶領下逃出魏國奔向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孫臏及其弟子所撰《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孫臏兵法》
中國古代兵書。古稱《齊孫子》。戰國中期孫臏及其弟子撰。孫臏兵法早有著錄,《漢書·藝文志》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其後失傳,《隋書·經籍志》即不見著錄。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批孫臏論兵的竹簡,經過整理、注釋,編纂為《孫臏兵法》,由文物出版社於1975年2月出版。共364簡,1.1萬餘字,分上、下兩編,各15篇。上編直接輯錄孫臏的有關事跡和言論,下編是否完全屬於孫臏的論著,尚難確斷。1985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將下編移出,補入“五教法”一篇,共16篇、294簡,文字亦有較多修正。這批竹簡由於自然剝蝕和出土時發掘上的原因,殘斷散亂十分嚴重。雖經文物部門大力整理,已不能恢復原貌。但可以看出,其書應是孫臏及其弟子所著。該書繼承了《孫子兵法》等書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及其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上都提出了若干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孫臏兵法》問世之後,雖曾失傳,但在《史記》、《通典》等古籍中仍然保存了少量佚文,在歷史上頗有影響。孫臏提出的“圍魏救趙”(見桂陵之戰),已成為軍事史上一個著名戰法,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給予了高度評價。竹簡《孫臏兵法》出版後,受到中外學術界的普遍重視。該書因襲五行相生相剋之說,雜有一些迷信觀念,則屬糟粕。

軍事家:龐涓

戰國中期魏國人,在魏國任大將。早年與孫臏同師鬼谷子學習兵法,後出仕於魏國任大將軍。因嫉妒孫臏才能而將其誘騙到魏國進行迫害,使孫臏失去雙腿,由此埋下孫臏與龐涓二十多年相鬥的恩怨。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大軍包圍趙都邯鄲趙國齊國求救。齊威王命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率軍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撤軍回救。疲憊不堪的魏軍走到桂陵(今河南長垣北)遇到埋伏在那裡的齊軍。齊軍以逸待勞,大破魏軍。“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成為歷史上的著名戰例。
十多年後,魏國又進攻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援。齊國仍用孫臏出兵救韓。魏國又派龐涓帶兵十萬迎戰。孫臏用減灶計誘敵深入。龐涓中計,輕敵猛進,在馬陵遭到埋伏。齊軍萬箭齊發,魏軍主力被殲,太子申被俘,龐涓自殺。從此,魏國大大削弱,齊國強大起來。

縱橫家:蘇秦

中國戰國時縱橫家。縱橫家興於戰國後期。當時稱縱橫之說為長短說,長說、短說和一縱一橫含義相同,都是說縱橫之士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觀點去說服對方的一種方法。到戰國晚期,因秦強六國弱已成為定局,故凡聯合關東各國抗秦者即為合縱,而秦設法破壞合縱就是連橫。有關蘇秦的事跡見於《戰國策》和《史記》等書。
《史記》說他是東周洛陽人。曾到齊國受業於鬼谷先生,後出遊數歲,一無所獲而歸,遭到家人的譏笑。於是他發憤用功。他先去遊說周顯王秦惠王趙肅侯,但都未成功。接著又到燕國去見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縱主張,並資助他去遊說。六國經過他的勸說而聯合起來,蘇秦成為縱約長。他因得罪燕易王而亡齊,齊大夫嫉恨蘇秦而使人刺之。司馬遷在寫《蘇秦傳》時,發現不少有關蘇秦的記載不可信,有張冠李戴之誤。但他在處理蘇秦的事跡時,特別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錯誤。經過不少學者的考訂,明確了蘇秦應在燕昭王、齊愍王之世活躍於六國間,蘇秦先仕於燕,其主要活動是,離間齊、趙關係,以減輕齊對燕的壓力。又和趙李兌共同聯合五國以攻秦,後來他又離燕至齊,受到愍王的重用,但蘇秦仍忠於燕,暗中為燕效勞。他所採取的策略是勸齊攻宋,以轉移齊對燕的注意力。於是燕昭王派大將樂毅攻齊,齊因措手不及而敗於燕。蘇秦陰與燕謀齊的活動至此而敗露,齊處以車裂之刑,這在戰國晚期是轟動一時的事件。《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蘇子》31篇,當是蘇秦作品或後人所記有關他的事跡的匯集。漢以後該書已亡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戰國縱橫家書》,其中有11篇蘇秦上燕王或趙王書,不見於《戰國策》、《史記》等傳世的古籍,另有兩篇其部分內容見於《戰國策》,這13篇是了解蘇秦事跡的重要新材料。

縱橫家:張儀

戰國時期縱橫家。魏人,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王以為客卿。惠文王十年(前328),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今陝西東部)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
惠文王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秦惠文王卒後秦武王立,武王素與張儀有隙,張儀於武王元年(前310)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張儀於此年五月卒於魏。《戰國策》記張儀與蘇秦是相對立的一縱一橫,互相著文攻訐對方。但據考證張儀在前,蘇秦在後,蘇秦是張儀死後才在政壇上初露頭角的。張儀在當時名聲頗大。是能左右天下局勢的大人物。《荀子·臣道》則認為他和蘇秦皆巧敏佞說,善取寵於上。司馬遷一方面稱張儀有“言縱衡強奉”之功,一方面也說他是通於權變的“傾危之士”。《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10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此書漢以後已亡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