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鄉(河南省鄧州市下轄鄉鎮)

高集鄉(河南省鄧州市下轄鄉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集鎮(原高集鄉)位於豫西南邊陲,鄧州市西15公里處,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0公里,總面積105.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1.8萬畝,總人口 6.6萬人,轄23個行政村,324個村民小組,154個自然村。 2014年經省政府和民政廳批准撤鄉建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集鎮
  • 外文名稱:GAOJI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南鄧州市
  • 下轄地區:22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83
  • 郵政區碼:474100
  • 地理位置:鄧州市西南邊
  • 面積:105.4平方公里
  • 人口:6.6萬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屬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花洲書院 台灣村
  • 機場:杏山機場
  • 火車站:鄧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豫R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行政區劃,行政代碼,社會發展,經濟概況,農業,支柱產業,

建制沿革

1956年設高集中心鄉,1960年建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152.4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高集、黃龍、大賀營、胡鐵、李崗、大任崗、袁莊、李莊、戴崗、明池、王莊、高崗、寨上、楊營、蘿蔔張營、楊莊、趙坡、後李、堰陂、呂營、沈堂、西嶺東、西嶺西23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高集鎮位於豫西南邊陲,鄧州市西15公里處,西與彭橋鄉相鄰,南與林扒鎮毗鄰,北與文曲鄉相接。南北長10公里,東西長25公里,地域面積105.4平方公里,所轄市級場校站5個,轄22個行政村,154個自然村,32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6萬人,總耕地面積11.8萬畝。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所轄市級場校站5個,轄22個行政村,154個自然村,324個村民小組,轄明池村、黃龍村、楊營村、趙坡村、大任崗村、王莊村、蘿蔔張營村、袁莊村、沈堂村、高集村、堰陂村、後李村、李莊村、呂堂村、高崗村、大賀營村、李崗村、戴崗村、胡鐵村、楊莊村、寨上村21個行政村,154個自然村,324個村民小組。鄧(州)彭(橋)公路,刁南乾渠過境。
高集鄉高集鄉

行政代碼

[代碼]411381311:~201高集村 ~202大賀營村 ~203黃龍村 ~204李崗村 ~205胡鐵村 ~206呂堂村 ~207沈堂村 ~208堰陂村 ~209趙坡村 ~210後李村 ~211蘿蔔張營村 ~212楊莊村 ~213楊營村 ~214寨上村 ~215高崗村 ~216王莊村 ~217明池村 ~218戴崗村 ~219李莊村 ~220大任崗村 ~221袁莊村

社會發展

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心集鎮建設起點高、街面寬、設備齊全、 功能完善。在集鎮建設上,採取政府牽頭,部門支持,硬體與軟體相結合和鄉財政、單位、商店投資共建集鎮的辦法,進行綜合整治工作。總體規劃2.1平方公里,已投資250萬元,到年底可建成1.6平方公里,東西南北街五條,全長3500米,全部砂石混凝土硬化,其中1500米是油渣瀝青路面,街容街貌大為改觀,已形成行車道、人行道、經商道、下水道、自來水管道和雙行路燈的“五道一燈”分開的寬闊街道,使農貿、辣椒、交易、小百貨、服裝、布匹、水產、禽蛋、肉食、蔬菜八大專業市場如雨後春筍。現有固定和活動攤位430家,每逢集日,上市人數達0.3萬人次,日商品銷售額達20萬元左右。全鎮22條鄉村主幹道和35公里環鎮公路全部砂石路面,實現了環鎮道、鄉村道平坦暢通、風雨無阻,形成了鄧高公路網路。有公共汽車10輛,每天往返鄧州至彭橋、高集20多趟次,並有八個村開通了公共汽車,日客流量達0.2萬人次,便利了商業流通。
高集鄉高集鄉
全鎮通訊事業發展迅猛,傳真機,電腦已進入了日常生活,開通了560門程控電話,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其中通50--100門電話的有七個村;有線電視已覆蓋八個村,為工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場信息保障。

經濟概況

國民經濟實現“三個二”、“一個七”,即國民生產增加值二個億,工農業總產值二個億,人均純收入2000元,財政收入700萬元。 另外還有六大歷史遺址景觀,“紅岩洞、龍虎城、臥龍崗、斬龍溝、娘娘墳、老爺山”和五大歷史名特資源的“馬營柿子、張溝梨、小蟲溝紅薯沒有皮”“張營蘿蔔脆又甜、小椒紅辣是特產”等有朝有代有名有事的民間,可供耳聽目睹,了解高集的歷史位置是“藏龍臥虎”和“名特資源”之聖地。

農業

隨著農產品買方市場的逐漸形成而出現結構性過度,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適應這一新形勢,從高集實際情況看,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是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因此,採取“五調五靠”的辦法,重點是一調一靠。即調整產業結構,靠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收:調整農業結構,靠農業綜合開發增收;調整經濟組織形式,靠發展農業產業化增收;調整農業投入結構,靠提高科技貢獻率增收。重點是調整種植業結構,靠發展特色農業增收。結構調整的原則是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發展特色農業小辣椒為重點,以提高效益為目的,以增加農民財政收入為目的,堅持產量、質量、結構、效益的有機統一。儘量把結構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依據季節差、地理差、市場差、價格差,時間差、空間差,發展具有高集特色的小辣椒、菸葉、農產品。調整的思路是“少種小麥去掉棉,間作套種大發展、菸葉確保品質高、一人一畝小辣椒”。具體是“四壓四擴”,即壓縮常規品種面積,擴大優良品種面積,壓縮純糧作物,擴大間作套種,壓縮露天栽培面積,擴大保護栽培面積,壓縮糧食作物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全鄉壓縮小麥面積2。5萬畝,間作套種面積擴大到6.0萬畝,小辣椒擴大到5萬畝,菸葉擴大到0.7萬畝,發展溫室大棚,拱棚400個,保護地地膜覆蓋面積擴大到2萬畝,優良品種率提高到100%,糧經比例調到4:6。復播指數提高到210%。
高集鄉高集鄉

支柱產業

小辣椒是該鎮高產高效高含稅的特色農業,也是支柱產業。隨著市場的需求,黨委的重視,民眾的要求,播種面積邁出三大步,97年種辣椒1.2萬畝,98年播種面積增到2萬畝,99年擴大到3.5萬畝,長勢好,品質好,2000年單產500斤,總產量達1750萬斤,效益總值5000萬元左右,其中優質品種效益占40%。面積產量、效益分別比97年增三倍和四倍。對此,中央電視台於9月9日第七套節目,河南電視台於2000年9月8號和南陽、鄧州電視台都分別播放了高集“辣椒規模大、品種優良、管理科學、產量高、效益好”的錄像新聞訊息。題目是“辣椒紅了,農民笑富了”。2001年辣椒要擴大到5萬畝,達到一人一畝椒,到2001年要實現“十萬畝耕地九萬畝椒”,效益總值1.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0%,人均基本達到2畝椒,實現人均產值2500元。 為實現上述任務,突出抓好“兩帶”、“十村”、“萬畝”辣椒示範方,即鄧彭公路帶的堰北、呂堂等四個村的3000畝麥、椒、花生套示範方;環鄉公路帶的明池、高集、元莊等6個村的7000畝春茬椒、套玉米示範方;重點在面積、模式、種子上抓落實,到村、到塊、到戶。措施是“四加強”即:加強領導、加強基地建設、加強市場建設、加強信息網路建設。兩投入即:鎮、村資金投入150萬元,科技貢獻投入。三優惠即:一是外商在高集收購辣椒可食宿免費,保證安全,工商管理費減半徵收,運輸機械不阻攔,可免收過路費,並由工商開出境證明。三是對外商匯款,銀行可優先提取,要多少給多少。兩聘請即:聘請南陽、內鄉淅川三位辣椒專家為該鄉辣椒技術顧問,在關鍵環節上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聘請外地信息有償服務員5人,及時通報辣椒行情和簽訂契約,切實做到“六統一”即:統一良種、薄膜育苗、地膜覆蓋、配方施肥、栽培模式、技術培訓。已建成辣椒市場2個,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有商戶72戶,經常有湖南等地外商老闆十餘個,日銷售辣椒量最高達150噸左右。
小辣椒小辣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