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外形似羊,略比
斑羚大,雄獸和雌獸之間的大小差別不顯著。 它的體長為140~190厘米,體重50~100公斤,肩高86~110厘米,尾長9~16厘米,兩隻耳朵特別狹長,似驢,可達19~21厘米,端部較尖,雌雄均有一對短而尖的黑角,短而光滑,介於兩耳之間,距離較遠,形狀較為簡單,兩角自額骨的後部長出後,平行而稍呈弧形往後伸展,角的橫切面呈圓形,末端較尖,角的表面具有環狀的棱及不規則的縱行溝紋,角尖處較為光滑,長度為20~26厘米,粗13~16厘米,最長的紀錄得自
喜馬拉雅山地區,為32.4厘米。自角基至頸背有長十幾厘米的灰白色
鬣毛,甚為明顯。頸背有鬃毛,吻鼻部黑色,吻端裸露,唇的周圍有髭毛,有明顯的球囊狀眶下腺,其開口處有一撮叢毛。
鼠蹊部具2對乳頭。身體的毛色較深,以黑色為主,雜有灰褐色毛,毛基為灰白色或白色。暗黑色的脊紋貫穿整個脊背。上下嘴唇、頜部污白色或灰白色。前額、耳背沾有深淺不一的棕色。頭後自角的基部到頸背的鬣或
鬃毛很長,為白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雜以棕色、黑色,長度約為15~20厘米,由頸部下披,成為其最為顯著的特徵。四肢的毛為赤褐色,向下轉為黃褐色。尾巴不長,與身體的色調相同。
全身被毛以黑褐色為主,稀疏而粗硬,雜以灰褐色,毛乾基部黑,末端色淺,頸部有白色長毛,四肢由赤褐色向下轉為黃褐色。四肢粗壯,強健有力,蹄短而堅實,適於在山崖亂石間奔跑跳躍!被人或是家犬激怒時會主動發起攻擊 一般見人較淡定!
保護級別
分布範圍
在
陝西省 的商洛地區山陽柞水一帶深山老林高山 岩山區都有其蹤跡~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 milneedwardi
|
2.
| | argyrochaetes
|
3.
| | jamrachi
|
4.
| | montinus
|
5.
| | thar
|
生活環境
鬣羚棲息于海拔1000~4400 米針闊混交林、針葉林或多岩石的雜灌林,偶爾也到草原活動,生活環境有兩個突出特點,一個是樹林、竹林或灌叢十分茂密,另一個是地勢非常險峻。
生活習性
一般結成5、6隻小群生活在一起,以各種雜草、樹葉為食。性情比較孤獨,除了雄獸總是單獨活動以外,雌獸和幼仔也最多結成4~5隻的小群,從不見較大的群體。早晨和傍晚出來在林中空地、林緣或溝谷一帶攝食、飲水,主要以
青草、
樹木嫩枝、
葉、
芽、
落果和
菌類、
松蘿等為食。糞便呈散堆狀,每次排10粒。
夏季喜在大樹下、灌叢中及巨岩間等僻靜之處休息;冬季常到岩洞中避風、過夜。有較為固定的往來覓食的小路、休息場所及排糞地點,平時或出沒於懸崖絕壁之間,或隱身於密林之中。
每個個體或小群都占有一定的領域,由於具有發達的眶下腺和蹄腺,可以用其分泌物在棲居範圍邊緣的樹木或灌叢上作領地的標記。極為善於攀登和縱躍,能在最陡峭的
懸崖絕壁之間行動自如,或在亂石溪谷之間跳躍如飛。這是因為它的蹄子是由兩個緊密靠在一起的蹄組成,前端窄尖,後端寬闊,四周環以角質,中央為柔軟的部分組成,就像一個吸盤,使其能夠穩穩地站立或跳躍在陡岩之上。此外,在它的四肢底部還具有靈敏的外周感受器。在活動時,蹄子接受底部的刺激後,感受器可以將其轉換為一種信號,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又把接受到的信號轉換成控制信號,再傳遞給四肢上的各種不同的肌肉組,從而調節身體重心的平衡。在受到驚擾時,它能夠迅速奔跑,跳過險惡亂石,攀登到懸崖峭壁之上躲避敵害,逃脫之後便不會再返回。
在被逼迫得無路可逃的時候,就用兩隻後蹄支起身體,直立起來,騰出兩隻前蹄拚命地往岩石上敲擊,發出“嘎嘎”的脆響,或者是往肚皮上像擂鼓一樣地“咚咚”敲打,聲音響徹山谷,藉以威嚇敵害。如果這一招不靈,也會奮起自衛,勇猛地用角進行堅決的反撲,攻擊對手。成年的雄獸性情較為兇猛,體強力壯,常常能衝出天敵的包圍,或戰勝體形不算太大的對手,將其頂到懸崖之下。
2002~2004年採用檢查自然死亡個體的胃內容物和在野外直接觀察鬣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採食植物種類中的兩種方法,在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鬣羚的食性進行了研究。在38隻死亡鬣羚的胃內容物和49個採食地中共記錄到鬣羚採食的植物121種,其中木本植物72種,占食物種類的60%;草本38種(包括2種竹子),占31%;其餘11種分別為藤本3種、
苔蘚和
蕨類6種、
菌類2種,占9%。鬣羚在夏季採食的植物種類最多,有92種;冬季採食的只有43種。植物的嫩枝和樹葉是鬣羚的主要食物。在研究地區中,鬣羚和
羚牛食物重疊比例超過30%,冬季重疊的比例高達48%。
生長繁殖
鬣羚每年繁殖一次,在秋季的9~10月發情交配,逐偶時雄獸之間也有激烈的惡鬥,獲勝的一方才能與雌獸交配,敗者有時甚至會被頂死。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個月,幼仔多半於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出生,每胎產1~2仔,幼仔出後毛一乾便能直立吃草,幾小時後便可隨母羊一起活動。幼仔2~3歲時
性成熟,但2歲時仍然跟隨雌獸一起生活,3歲才開始獨立活動。壽命約15年。
種群現狀
鬣羚在20世紀初時還很多,可是隨著近百年的捕殺,其數量正在迅速減少。最為稀少的是僅產在中國台灣的
台灣鬣羚,據2007年調查,野生不足200隻。
該物種的自然種群雖具有一定的數量,但由於多年年來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的濫捕濫殺,導致該物種的數量和分布面積正在減少。險峻的懸崖峭壁環境造就了鬣羚獨特的生存方式,但由於懸崖峭壁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使人類對於該物種的研究和了解難以深入,許多方面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急需進行系統的研究。
瀕危等級
鬣羚如同其他森林動物一樣,隨著其分布區內森林被大量
採伐,使棲息地遭受破壞。此外,由於鬣羚體型較大,能提供較多的肉食,其皮板質量又屬上乘,常被過度獵殺。
國內只有少量飼養供展覽。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分化研究
測定鬣羚在中國的7個地方種群的
線粒體DNA
細胞色素b 基因的419bp的片段序列,並分析其序列差異,構建了分子系統
進化樹。結果表明:鬣羚各種群間的序列差異在0~14.31%。鬣羚種群最早在大約5.7百萬年有共同的母系祖先,並且在中國最早可能是從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區域開始演化的,隨後向周圍地區輻射擴散。日本鬣羚的分化時間大約在3.1百萬年前,並且可能是從中國大陸遷移過去的。
白玉和
道孚的鬣羚種群(與其它種群的
鹼基替換率大於11.21%),日本鬣羚種群(與其它種群的鹼基替換率大於7.63%),洛扎的鬣羚種群(與其它種群的鹼基替換率大於4.05%)的分化估計已接近或達到亞種水平。鬣羚在中國至少存在3個進化顯著單元:A.白玉和道孚種群;B. 洛扎種群;C. 隆子、陝西、皖南和德格種群。應將它們分開管理,避免雜交,以保存遺傳分歧較大的類群及其進化潛力。
人工飼養
成年餵養
成年鬣羚飼料以精飼料和青粗飼料搭配餵養,精飼料由
麩皮、玉米粉、豆粕等配製成顆粒料;青粗飼料由新鮮植物根、莖、葉、塊根和果實組成,以胡蘿蔔、黃瓜、萵筍、土豆、南瓜、西瓜等為主。同時適量飼餵嫩樹葉,如
杜英、
女貞、
構樹、桑葉等。日餵量為:精飼料1~1.5kg、青粗飼料2~3kg、樹葉5~10kg。投餵時間為上午9~10時,下午3~4時。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是每日清洗水槽,加強衛生消毒,籠舍每周消毒一次;定期檢查糞便,寄生蟲檢驗,防止傳染病發生。合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適當採集嫩草、樹葉、農作物莖葉,增加飼料多樣性。夏季抓好防暑降溫,冬季加強防寒保暖工作。
鬣羚屬
神經質動物,應激反應強烈。因此要求飼養環境幽靜,空氣清新。由於鬣羚善於彈跳,行動敏捷,富有衝擊力,頭上長雙角,對建築物有一定破壞性。要求飼養籠舍有一定強度,能保證人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