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角羚(黑斑羚俗稱)

高角羚(黑斑羚俗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角羚,學名:Aepyceros melampus(Lichtenstein, 1812),牛科高角羚屬的一種動物。體重40-60千克,肩高約 75-100厘米。行動敏捷,奔跑迅速,以其優雅的姿勢和傑出的跳躍能力而出名。受驚的時候,它們可以跳起 3米高,9米遠。皮毛呈金黃色、紅色或紅褐色,腹部是白色。兩條腿上各有一條垂直的黑條紋,後蹄有一族黑毛。雄性高角羚有像小豎琴一樣的角。

棲息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森林和草原之中,森林草原的交界處。以樹葉、樹皮或植物根莖為食。分布於安哥拉肯亞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南非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等非洲國家。

2014年10月6日,一隻豹從12米高的樹上跳下,捕捉獵物。豹試圖把高角羚屍體藏到另外兩棵樹上,但都沒有成功。2016年8月18日,高角羚喝水時遭捕食,命喪鱷魚之口。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高角羚屬於羚羊中的一種,為中小型牛科動物,和其他羚羊沒有明顯的區別,以角長為特點。另外奔跑速度極快,所以又名飛羚。
體重約40-60千克,肩高約75-100厘米。性別二態性,雌性沒有角。雄性有角,角很長,呈豎琴狀或S形,向後彎,再向上彎,角可達0.5-0.8米;這些角上的棱紋形成脊,細瘦,兩角的角尖相距甚遠。
雌雄雙方都具同樣的顏色,背部皮毛呈金黃色、紅色、紅褐色或紅棕色,腹兩側黯然失色。腹部、下頦、嘴唇、耳朵內的底部、過眼紋和尾巴是白色。前額、兩條腿上、耳廓及尾巴,各有一條垂直的黑條紋。這些黑色條紋可能是有助於個體之間的認可和區別。後蹄有一族黑毛。
高角羚的額頭上和腳後方黑色發斑處,具皮脂腺,會發出較強烈的氣味。

棲息環境

高角羚棲息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森林和草原之中,森林草原的交界處。因為森林可以隱蔽自己,如果被發現,就跑向草原
高角羚高角羚

生活習性

高腳羚生活在草原上和厚灌木叢中。不遷徙,喜歡群居,一般在15-60隻。族群的大小根據季節不同而形成一定的社會結構。雌性族群在80-180公頃的家族範圍內,平均規模是15-100隻之間。在雨季時,其領域範圍會重兵防守,但是在旱季就沒有家族,甚至不同氏族之間的領域了,很多地方的重疊。南部和東部的高角羚,行為之間有細微的差別。南方的高角羚更有可能在旱季混用區域,而東部高角羚只在旱季會交叉使用同一地區的水源和食物。
行動敏捷,奔跑迅速,經常大群地在水邊活動。以其優雅的姿勢和傑出的跳躍能力而出名。受驚的時候,它們可以跳起3米高,9米遠。是植食性動物,食物以樹葉、樹皮或植物根莖為主。

分布範圍

地區滅絕:蒲隆地。引進:加彭
高角羚分布圖高角羚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雄性高角羚在一歲半時便可交配,但它們要等到3歲以後,成功打敗對手奪得族群首領後,才有資格跟群隊的母羚交配。在繁殖季節,雄性高角羚會採用多種方式來保衛其領土(包圈住領地內的雌性)。翹尾、額頭上揚、額頭碰撞、直立、打鬥、咆哮。
一年繁殖一次。繁殖季節3-5月,一胎只產一隻,妊娠期為194-200天。哺乳期4-7個月,平均4.5個月。大都是單胎。在臨近生產時,母羚會獨自離群生產。小羚羊出生後的一兩天內會被藏在隱蔽的地方。大自然的奇妙處是幾乎所有小羚羊都會在數天內出生,這種“羚海戰術”可以防止小羚羊全部被吃掉。

亞種分化

高角羚(6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份
1.
高角羚馬拉威亞種
Aepyceros melampusjohnstoni
Thomas, 1893
2.
高角羚加丹加亞種
Aepyceros melampuskatangae
Lönnberg, 1914
3.
高角羚指名亞種
Aepyceros melampusmelampus
Lichtenstein, 1812
4.
高角羚安哥拉亞種
Aepyceros melampuspetersi
Bocage, 1879
5.
高角羚東非亞種
Aepyceros melampusrendilis
Lönnberg, 1912
6.
高角羚坦尚尼亞亞種
Aepyceros melampussuara
Matschie, 1892

種群現狀

非洲,數量達200多萬隻。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