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與川劇音樂

高腔與川劇音樂

《高腔與川劇音樂》是2001年7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路應昆。

基本介紹

  • 書名:高腔與川劇音樂
  • 作者:路應昆
  • ISBN:9787103021996
  • 頁數:313
  • 定價:30.50元
  •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1-7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路應昆教授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訂出版的,也是我國目前對高腔進行總體性探討的第一部專著。高腔與崑腔、梆子腔、皮黃腔並列為戲曲四大聲腔,歷史已逾六百年,曾縱橫大半箇中國。川劇高腔便是高腔系統中最具典型性和藝術高度的地方分支。本書第一編,即從“幫打唱”組合、曲體和腔調組織等方面探討川劇高腔的主要形態特徵。高腔在各地有眾多分支,形態上各具特色。第二編將川劇高腔與各地其他高腔作比較,以概覽高腔的總體面貌。川劇的其他四種聲腔——崑腔、胡琴腔、彈戲腔和燈調,可謂全國性的聲腔大類崑腔、皮黃腔、梆子腔及“小戲”歌腔在四川的縮影。第三編即介紹川劇的這四種聲腔,並將高腔的體制與它們作對照。前三編均系探討高腔和川劇音樂的今存形態。第四編轉向高腔和川劇音樂的歷史,從宋元南北曲開始,“順流而下”地清理其演化軌跡。將高腔界定為“徒歌加眾和以各地土腔俗調唱自由化之南北曲”,歸納出高腔曲牌的“非板塊”、“樂匯靈活拼組”、“非專曲專腔”等形態特徵,並在與其他聲腔的對照中,將高腔體制歸結為“曲牌體”之“解體”,均屬創見。在對高腔歷史的清理中,將音樂實證與文字爬梳緊密結合,總結出“改腔易調”是高腔從宋元南北曲中脫胎而出,並繁衍出眾多地方分支的根本道路,在聲腔史研究方法上也有重要突破。

作者簡介

路應昆,1953年生。1970年進入成都市川劇院,從事樂器演奏和音樂創作、研究等工作。1985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戲曲學碩士學位。1988年供職於北京市藝術研究所。1992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1994年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從事戲曲和音樂研究。1996年起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2002年調入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現職稱為研究員,並任博士生導師。研究和教學領域主要為戲曲音樂、戲曲史論及中國音樂史。
已出版專著《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濃夢清歌—中國文人戲曲》、《高腔與川劇音樂》、《戲曲藝術論》。主要論文有《傳統京劇藝術的經濟基礎--略說清末民初北京京劇藝人的收入》、《戲曲的'人情味'》、《文人戲曲略議》、《莎士比亞的夢與中國文人的夢》、《明代弦索調略考》、《黃翔鵬先生譯(鞓紅)》、《中國劇史上的曲、腔演進》、《時代、傳統與戲曲音樂》等。合作著作有《長江戲曲》、《中國分體文學史·戲曲卷》等。曾主編(合作)《中華藝術文庫》、《青少年藝術視野文庫》等叢書。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廣播學院及其他大學開設的研究生課程,有"戲曲音樂"、"明清民間戲"、"中國戲曲史"、"戲曲藝術論"等。目前正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代亂彈戲研究》,同時參與的國家課題,有《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任總編部編輯、部分省卷特約審稿員)、《中華藝術通史》(任明代卷副主編)、《中國音樂詞典(修訂版)》(任戲曲音樂分支主編)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編 川劇高腔的音樂構成
第一章 川劇高腔的幫打唱
第一節 幫、唱組合
第二節 幫、唱組合的藝術表現
第三節 打擊樂配合幫、唱
第二章 川劇高腔的腔調處理
第一節 板式與句式
第二節 幫——定腔套用
第三節 唱——依字行腔
第三章 川劇高腔的曲牌和曲牌類
第一節 曲牌結構
第二節 腔調分組與曲牌分類
第三節 曲牌類略辯
第二編 川劇高腔與各地高腔的比較
第四章 各地高腔的幫打唱
第一節 幫、唱組合的變化
第二節 鑼鼓使用與管弦引進
第五章 腔因地異
第一節 各地高腔各有其腔
第二節 定腔用於幫
第三節 活腔用於唱
第六章 高腔曲牌的自由化
第一節 曲體自由與流水滾唱
第二節 曲、腔交錯
第三編 川劇其他聲腔
第七章 川劇崑腔和燈調
第一節 崑腔川化
第二節 燈調——小戲小唱
第八章 川劇胡琴腔
第一節 皮、黃並奏
第二節 板式變化
第九章 川劇彈戲腔
第一節 腔分甜、苦
第二節 板式變化
第四編 高腔和川劇音樂的歷史
第十章 宋元南北曲對高腔的孕育
第十一章 明代高腔的繁興
第十二章 清代高腔的盛衰和川劇聲腔的形成
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