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國民學校(Hohere Volksschule),亦稱“國民學校高級班”。19 世紀出現於德國的初等教育機構。四年制,為八年制普及義務教育的第二階段。與前一階段的基礎學校相銜接,構成國民學校系統。招收基礎學校畢業的兒童,主要是勞動人民的子女,引導他們為走向職業生活作準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等國民學校
- 外文名:Hohere Volksschule
- 創辦時間:19世紀
- 類型:初等教育機構
- 別名:國民學校高級班
高等國民學校(Hohere Volksschule),亦稱“國民學校高級班”。19 世紀出現於德國的初等教育機構。四年制,為八年制普及義務教育的第二階段。與前一階段的基礎學校相銜接,構成國民學校系統。招收基礎學校畢業的兒童,主要是勞動人民的子女,引導他們為走向職業生活作準備。
高等國民學校(Hohere Volksschule),亦稱“國民學校高級班”。19 世紀出現於德國的初等教育機構。四年制,為八年制普及義務教育的第二階段。與前一階段的基礎學校相...
中國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
國民學校令,①1915 年 7 月 31 日北洋政府頒布。共 9 章 55 條。規定:即行廢止民國初年之《國小校令》關於初等國小校各條,原初等國小校一律改稱國民學校。...
國民教育亦稱“公共教育”。國家為本國國民(或公民)實施的學校教育。一般為國家規定的每個公民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即國小和國中教育,有的國家還包括幼兒教育和高等...
高等國小校令是北洋政府 1915 年 7 月頒布。共 30 條。明令廢止民國初年之《國小校令》關於高等國小校各條。規定高等國小校以增進國民學校之學業,完成初等普通...
基礎學校是德國的初等教育機構。最初出現於 19 世紀。為當時八年制普及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與後一階段的高等國民學校相銜接,構成國民學校系統。招收 6 歲兒童,...
淄川縣立高等國小堂是淄川第一所學校,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系由原般陽書院改建。秋季始業,三年畢業。1922年,改名為淄川縣立高等小學校,1924年稱淄川縣立...
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改為初等國小校,...
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大學院設院長、副院長及大學委員會,下設高等教育處、...具體辦法為鄉鎮設中心學校、保設國民學校。中心學校和國民學校都分為國小部和民...
1908年增設高小,改稱依蘭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堂。1912年民國時期改稱縣立第一高等國民學校。1932年偽滿時期改稱縣立關岳廟兩級國小校。1938年改稱縣立關岳廟國民...
產生於清末,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端士國小辦學歷史 編輯 中國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
(1)全國學生總數為6819486人,其中大學、專門學校學生34880人,中等學校學生182804人,高等國小校學生615378人,國民學校學生5965957人。女生百分比,大專為2.42%,中學為...
在高等教育方面,各類大學的數量又有增加。在此時期,德國加強了對師資的培養。國民學校的教師一般要求由高等學校培養。普魯士新建了教育學院,專門培養教師。...
少年時代求學於石岡國小和縣立第一高等中學,1936年畢業於江蘇省立第四中學高中...1936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國各縣在一、二鄉鎮試辦中心國民學校,將原村級學校...
Heriot Watt 是全英國排名第八位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創辦於1821年,它是所有名的國民學校,致力於提供知識與技能給工作階層的國民。...
任職期間,曾多次向縣知事姜振翔勸說,不得停辦寧岡高等國小和國民學校,但屢遭姜拒絕,遂於民國七年辭出勸學所所長職務。閒居鄉里,讀書自娛。民國二十六年受寧岡縣...
梧州市第三中學原為基督教浸信會在廣西最早創辦的女學堂梧州宏道女學堂。民國10年(1921年),官方稱有女子高等國民學校及女子國民學校各1所。中學教學男女校稍有...
其自然科學和基礎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航空航天、軍事工業等...1864年的《初等國民學校章程》宣布人民有權接受各級教育,並授權地方自治機關、...
江善襄,電爐黃磷專家。清宣統二年十月初十(1910年11月11日)生於北京。民國九年(1921年)七月畢業於京師公立學校第二十一國民學校國民科。民國十二年(1924年)七...
郭蘭香早年畢業於吉林市女子國民高等學校。1949年她調入吉林市第一實驗國小校,先後擔任教師、校長、名譽校長。 50年代,郭蘭香在吉林省乃至全國教育界就頗有聲望,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