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對思政課研究型教學實施路徑進行了探索,總結出“以理論為起點與歸宿,以課題制實踐為核心手段,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實施路徑。然後構建了學習者視角的、促進學生髮展的、以學習獲得感為核心指標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效果評估表明,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與個人發展具有明顯優勢。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研究型教學源起、理論依據、基本特徵及重難點 | 第六章 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效果評價:量化研究 |
| 第七章 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效果評價:比較研究 |
第三章 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理念借鑑與基本框架 | 第八章 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效果評價:質性研究 |
第四章 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實踐:互動式專題教學 | |
第五章 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實踐:課題制實踐教學 | |
創作背景
研究型教學是21世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現思政課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是研究型教學實施的基本路徑,但思政課價值教育是基本功能,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相統一是基本要求,這不能簡單照搬一般專業課研究型教學的實施路徑。思政課研究型教學的切入模式主要包括專題教學、實踐教學與案例教學,但是案例教學存在適應性問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又普遍存在相互割裂現象,特別是實踐教學要么虛化,要么形式化,“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效果不明顯。鑒於此,蔣榮課題組基於思政課特徵及創新型人才培養新要求,對研究型教學的實施路徑進行了持續、深入的探索。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自然的、批判性”學習情境創設是研究型教學的起點與重點,也是一大難點。挑戰性的問題、悉心指導、深度參與、學習自主可控、合作學習與公正互信的團隊是“自然的、批判性”學習情境的基本要素。作者通過問題導向、案例導入的互動式專題式教學與依託專題理論的課題制實踐教學,師生共同創設了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所需的“自然的、批判性”學習環境,在教學、研究與實踐一體化教學中實現“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專題教學中,教師在對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後,師生共同參與專題設計,共同創設專題教學研究型學習情境。然後,通過挑戰性的問題導向、典型案例導入,實現師生的同頻共振。實踐教學中,教師依託專題理論,對課題制社會實踐進行頂層設計後,全程指導小組合作完成實踐調研,最後在調研成果匯報答辯中實現理論升華、能力增強與品格提升。
該書基於教學效果測評的相關文獻、思政課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學習者主體的、以“學習獲得感”為核心指標、包括“學習投入”“學習滿意度”在內的三維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學習獲得感包括知識、實踐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精神獲得感四個維度。然後基於2017—2019年五個學期教學調研數據,對研究型教學效果進行研究。(1)量化研究發現,總體上,思政課學生學習投入處於中低水平,提升空間較大;知識獲得感、思維能力獲得感處於中高水平,實踐能力獲得感、精神獲得感、學習滿意度達到較高水平。多元回歸與結構方程分析發現,學習投入與學習獲得感、學習滿意度顯著正相關,“勞動—滿意”“勞動—獲得”邏輯獲得經驗支持。學習滿意度對知識獲得感、實踐能力獲得感更為敏感。教學效果評價要走出“滿意度”誤區,以“學習獲得感”為根本指標,同時充分考慮學習投入、綜合評教。(2)比較研究表明,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習投入、學習獲得感、學習滿意度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上,四種教學模式,後測都較前測有較大提升;相對而言,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效果更明顯。不管哪種模式,“勞動—獲得”“勞動—滿意”邏輯獲得經驗支持,加強教學管理,鼓勵學習投入是值得的。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習滿意度的回歸分析蘊含不同的教學導向,傳統教學模式蘊含“知識傳授為王”的教學導向,研究型教學模式蘊含思政課要知識教育、能力教育與價值教育相統一的教學導向。面向時代需要,結合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評估,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研究型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深化教改的方向。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蔣榮,女,1975年生,法學學士、經濟學碩士、管理學博士,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2013—2014年在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政治系訪學。長期從事高校思政課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