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天保10年8月20日(1839年9月17日),高杉晉作出生在長門國秋城下菊屋橫町(現
山口縣萩市),為
長州藩士高杉春樹(高杉小忠太)長子。高杉家家格為大組士,俸祿200石。
十歲時得到皰瘡。先在漢學塾學習,嘉永5年(1852年)進入藩校的明倫館並且學習劍術。
1857年(安政4年),他拜
松下村塾的
吉田松陰為師,與久坂玄瑞並稱松門雙璧,加
吉田稔磨為松門三秀,加入江九一為松門四天王,後成為明倫館的塾頭,並當了藩主之子的身邊武士小官參與藩政。吉田松陰的頑強探索精神和對幕府腐朽政治的猛烈攻擊,以及學以致用的主張和教育平等的思想,對晉作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經吉田松陰介紹與
佐久間象山知交。1859年,吉田松陰死於“
安政大獄”,這件事更加深了他對
幕府政治的痛恨。
1858年,晉作到
江戶幕府學校昌平潢去深造。他在寫給
長州藩
家老益田彈正的信中闡述了富國強兵的主張,指出“富國之本在於節儉”,“富國之末在於國產”,“強兵之本在於統一人心”,“強兵之末在於使兩州(周防和長門)之人學習洋術”。松陰對此讚嘆到:“嗚呼,此誠我國之文章。”1860年,晉作與山口町奉行
井上平右衛門的次女
雅子結了婚,並進入軍艦教授所學習航海術。不久,他又到
東北地方去遊學,先後會見了會澤安,加藤有鄰,佐久間象山和
橫井小楠。在旅行中,他開闊了眼界,特別是欣賞
佐久間象山批判幕府、倡導開國的主張,並吸收了橫井小楠鼓吹開國,富國強兵的思想。他開始批判舊學(儒學與國學),提倡實學,熱情地學習和傳播洋學,開始邁上了向西方資產階級文明學習的道路。從
東北地方遊學回藩後,晉作擔任了明倫館都講(學官)。1861年,藩世子提升他為
江戶藩邸的小姓役(侍從)。
1861年,藩主允許晉作到海外視察,並於次年派往中國。2月,當幕府為前往上海進行貿易而派出“千歲丸”時,他便同薩摩藩的
五代友厚和佐賀藩的中牟倉之助一起隨船前往。當船路過長崎時,他考慮“長崎互市之策”,認為“如能與美、法、英諸夷對話,則將大有裨益”。6月初,“千歲丸”駛抵上海,當時
太平天國革命正處於高潮中。晉作在上海逗留的兩個月里,採取一切可能的辦法觀察中國形勢。在他收集的有關太平天國的情報中,也記載過
太平軍守信義,但他更多接觸到的是從江南各地躲避戰亂而逃到上海來的地主士紳和地方官員,聽到他們對太平軍的誣衊,因此對太平軍產生了反感。如
中國士紳顏麈告訴晉作說:“弟自舊冬避長毛賊至此。今春三月,家屋已被焚毀,家中書籍金石圖書一併而空,慘難言狀。”高杉晉作表示:“聞之使人潸然淚下。”在高杉晉作的眼裡,中國的風貌已蕩然無存:津港裡面外國商船穿梭競逐,市街上外國商館鱗次櫛比,一隊隊水兵從軍艦上下來執行任務,
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只對外國人免費開放……他指出:“上海之勢可謂大英屬國矣”,“次決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證我國不遭此事態?險矣哉!”
逗留期間,
五代友厚對晉作說:“儘管太平軍有超人之勇,但在少數英法軍隊面前遭到慘敗,今後是新式大炮和軍艦的時代。”晉作深以為是,並邀友厚一起去觀看新式大炮。他認為:清政府之所以衰敗,乃在於其不識防禦外夷於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闖過萬里波濤之軍艦,也不造能防禦敵人於數十里之外的大炮,並使彼國志士所譯之《
海國圖志》絕版。因循苟且,空渡歲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說。
該年8月,晉作一回到長崎,就自作主張匆忙代表本藩與荷蘭商人草簽了購買軍艦的協定,這不僅為藩里拒絕,還被傳為一時笑柄。9月,他在京都向正為斡旋公武合體而進京的藩主敘述了中國的形勢,然後就前往
江戶,在勤學院中就任御用掛(負責官員)。不久高杉晉作參加了席捲全國的
攘夷運動,目的是迫使本藩不再斡旋於公武合體之間,把力量放到防長兩
藩國的富國強兵上來,即實現割據。1863年1月,晉作在
神奈川的下田屋與
久坂玄瑞等11人歃血盟誓,策劃暗殺外國人。1月31日,他親率13人火燒正在江戶品川御
殿山施工的英國公使館。對於高杉晉作來說,襲擊公使館雖在形式上是攘夷,但他的目的是要求實行割據,得到藩政府的同意後,便效仿西行
法師故事,自號東行,剃髮隱居於
萩市。
人物事件
孝明天皇“攘夷赦紙”
時局的變化沒有使晉作隱居多久。1863年,在
長州藩等尊攘派推動下,
孝明天皇發出
攘夷赦紙,將軍被迫向朝廷保證“攘夷之事確定以6月25日(陰曆5月10日)為期。”6月25日,長州藩首先點起了攘夷的火焰。以久坂玄瑞為中心,以光明寺為大本營的尊攘派志士——所謂的光明寺黨,斷然開炮襲擊了通過下關海峽駛往長崎的美國商船“彭布羅克號”。7月8日炮擊了法國通訊船“建昌號”,11日,炮擊了荷蘭軍艦“梅迪薩號”。16日,美國軍艦“懷俄明號”對長州藩炮台和軍艦進行了報復性的猛烈攻擊,擊沉三艘長州軍艦,並封鎖了下關海峽,沿岸的武士家屬以及部分百姓紛紛逃往山中,海峽地區出現冷落的情景。法國東洋艦隊也派出旗艦“塞米拉米斯號”和“唐克雷德號” 進行報復,於21日來到下關和長門之間的前田炮台前面發動攻擊,約有250名陸戰隊員登入,占領了前田、壇浦等處炮台,並燒毀了沿途村莊。
長州藩志士們進行了頑強抵抗,但實力相差懸殊,列強們的堅船利炮使他們受到嚴重損失。 長州藩風雨飄搖,處於被侵占的邊緣。
建立“諸隊”
1863年7月18日,長州藩起用高杉晉作,命其防守下關。19日,高杉晉作組織了奇
兵隊。奇兵隊名稱的含義,是與藩里的正兵(正規軍)相對而言的非正規軍。晉作的方針是要組織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他認為,上層藩士沒有用處,只知錦衣玉食,既無體力又無智力。所以他在組織奇
兵隊時,無論身份高低而起用人才,招募自願參加的一般農民、商人和手工業者,但主要是藩內最下層的武士。從1864年的559名奇兵隊員的身份看,武士占48.7%,農民占42.3%,商人市民占4.5%,神官僧侶占4.5%。奇兵隊所有的服裝、武器操練均效仿西歐各國,這是日本第一支的新式軍隊。奇兵隊在組建後,立即將矛頭對準了“對內專制,對外妥協”的幕府統治。年僅24歲的高杉晉作親自擔任了奇兵隊的總督,不久於10月份去職。奇兵隊發展迅猛,到1864年已經達到了4000多人,並且得到了很多豪農豪商的支持。奇兵隊的出現,開創了日本新式軍隊的歷史,帶動促進了一些士庶混雜的民眾武裝的紛紛出現。這些武裝的名目繁多,如“農民隊”、“力士隊”、“先鋒隊”、“八幡隊”、“集義隊”、“義勇隊”、“荻野隊”和“游擊隊”等,不下幾十種之多,少則三五十人,多則三五百人。以後由高杉晉作統一指揮,泛稱為“諸隊”。這種新式軍隊逐漸成為倒幕
維新運動中可靠的武裝力量。
尊攘派八·一八政變
尊攘派看到孝明天皇叫幕府發布定期
攘夷布告等赦令的威力,竟使幕府出現動搖不穩的狀態,便大膽起來。尊攘派領導人之一真木和泉策劃天皇行幸大和(今
奈良縣一帶),親征外夷。屆時,對隨行的將軍突然下令,迫使他立刻採取攘夷行動,如其不接受敕令,就通令各藩起來舉兵倒幕。這時攘夷已變為推翻
幕府政治的手段了。孝明天皇雖然要求攘夷,但卻一貫主張公武和體,十分信賴為公武和體而奔走的薩摩藩和力圖挽救宗主德川家危機的會津藩。7月5日,突然發生了暗殺尊攘派
公卿姉小路公知的事件。14日,尊攘派指名薩摩藩士
田中新兵衛是兇手,並勸說朝廷解除了薩摩藩守衛乾門的職位。但是,天皇卻寫信給青蓮院宮,說此乃“偽敕所下之令”。8月9日,尊攘派為把監視尊攘派活動的京都守護職
松平容保趕出京都,又說服朝廷向容保發出敕令,命其視察關東形勢。13日,天皇卻寫信給容保,說明此“並非實敕”。於是會津、薩摩兩藩協商策劃舉行軍事政變,並得到青蓮院宮的支持。9月25日(陰曆8月18日),會津、薩摩兩藩聯合以兵力固守宮廷九門,尊攘派藩士和公卿被迫逃往
長州藩,史稱“八·一八政變”。這時,
長州藩成了尊攘派勢力會聚的據點。
長州的奇
兵隊到1864年時已達四千多人,有了一定的實力,並得到豪農豪商的支持。於是,尊攘派志士們鬥志昂揚,但也有些人產生了急躁情緒。
真木和泉和久坂玄瑞就要率兵進京,以恢復尊攘派過去在京都的勢力。高杉晉作認為力量尚不足,時機也不成熟,應該繼續積蓄力量,待機而動。於是他便來到軍隊駐地三田尻勸阻真木和泉等人。但和泉等人一意堅持己見,反而嘲笑晉作是懦夫。不久,真木和泉和久坂玄瑞因“
池田屋事件”的發生而急速率兵來到京都。晉作因為勸阻無效,遂放棄了向藩主報告的義務而奔向京都,後因脫藩罪被關在萩市監獄。
禁門之變
1864年7月,京都守護職指揮下的
新選組,襲擊並消滅了聚集在京都
池田屋的尊攘派地下組織(池田屋事件)。這件事情激怒了奇
兵隊,8月,奇兵隊在真木和泉和久坂玄瑞的領導下,向京都開進。高杉晉作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放棄了向藩主報告的義務而奔向京都,就因這個緣故,他被判為脫藩罪,關進了萩的野山監獄。因禍得福,也正因為這個緣故,高杉才躲過一劫。8月19日夜,真木和泉和久坂玄瑞開始攻擊
京都皇宮的蛤御門,與守門的會津兵展開激戰,不料遭到側面的薩摩伏兵突然襲擊而失敗,真木和泉和久坂玄瑞等尊攘派領導人大多都被殺或自殺死去,這就是“
禁門之變”。而高杉因在監獄而未能參加此戰。
馬關舉兵
下關條約
恰在同時,
長州藩遭到了英美法荷四國
聯合艦隊的報復性攻擊。聯合艦隊由英國東洋艦隊司令庫巴指揮,共有17艘軍艦,配備有288門大炮和5019名士兵,還有3艘聯絡船。9月5日,艦隊開始攻擊下關,猛轟了三天,摧毀了全部炮台。
長州軍隊雖然頑強戰鬥,但終因實力懸殊而失敗。這一事件,是“長州政策上的,甚至日本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9日,長州藩主派高杉晉作化名宋戶刑馬家老充任講和使者,前往聯合艦隊與庫巴簽定了放棄
攘夷的“下關條約”。
第一次征長戰役
8月24日,幕府為了追究長州兵在“禁門之變”中進攻京都皇宮的責任,取得討伐
長州藩的敕令,便通知各藩出兵。討伐軍由御三家之一
尾張藩主
德川慶勝率領,總計6藩15萬兵力準備討伐
長州。然而各藩苦於財政困難,對幕府恢復
參覲交代制懷抱反感,因而並無戰意,軍隊行動遲緩。討伐軍參謀、薩摩藩士
西鄉隆盛提出了假長州人之手處分長州激進派這種妥協方案作為解決辦法。12月9日,長州藩保守派將三名
攘夷派
家老切腹以示“恭順投降”。第一次征長戰役就這樣結束了。
長州藩在內外攻擊下屈服於幕府,保守派掌握了藩政,並下令解散諸隊和懲處尊攘派志士,使長州藩剛剛形成的尊攘勢力受到嚴重打擊。晉作為躲避迫害,遂化名谷梅之助從家裡潛行至九州筑前藩的維新女士野村望
東尼的平尾山莊隱蔽。
長州藩倒幕勢力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不僅沒有解散,反而團結內部,加強軍事訓練,準備同幕府進行最後的決戰。
以武力奪取藩政權
正當長州藩倒幕勢力力量處於困難之機,亡命於筑前的高杉晉作決心以武力奪取藩政權,並與幕府鬥爭到底。於是,他潛回下關,秘密聯絡諸隊布置起兵。1865年1月14日,晉作在下關功山寺舉兵。他列舉藩內保守派奸吏的罪惡,呼籲人民民眾為國誠心協力,挽救國難。下關舉兵受到豪農豪商的熱烈支持,他們組織了“莊屋同盟”,發誓要組織農民起義,並給予大量財力物力上的幫助。1月28日,晉作動員
伊藤博文的力士隊迅速攻占了下關伊崎會所,奪取了大量軍費和武器彈藥。2月1日,晉作發表“討奸檄”,率部與保守派軍隊決戰於繪堂,一舉奪取了藩政權。
繼續實施“富國強兵”政策
倒幕派掌權後,晉作曾準備出國考察西方富國強兵的經驗,但長崎的英國軍火商古拉伯勸他此時不宜出國,應該留下倡導開港,那樣
長州藩就可以從英國獲得大量新式武器,晉作深以為是。高杉晉作指出,應該在不辱國體的條件下開下關港,只有這樣才能割據富國。否則,就不僅趕不上幕府和薩摩藩的實力,還會最終陷入外夷妖術。於是,他便留在藩內處理軍國大事。從10月到12月,他先後擔任了藩內的“用所役國政方”(政務機關的長官),“海軍興隆用掛”(負責海軍建設的官職),下關“越荷方頭人座” (對
北陸道所屬7個藩國運來的貨物進行收購的機構的官員)和下關“伊崎新地都合役”(行政官職)。1867年7月,他又擔任過海軍提督(司令)。晉作等人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開港貿易”的近代化方針指導下,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改革。如破除封建門閥和身份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材;改革軍事制度,實行軍備近代化;大搞開港貿易,發展工業等等,使
長州藩作為“割據倒幕”基地而日益鞏固和發展。
第二次征長戰役
5月時,與伊藤俊輔一起被命令前往薩摩,並且在長崎單獨買下了新式戰艦“丙辰丸”。
1866年6月,在反擊幕府發動的第二次征長戰役中,晉作身為全藩軍事統帥,併兼任海軍總督,冒著槍林彈雨乘軍艦“丙辰丸”親自指揮並參加了大島和
小倉反擊戰,擊退幕府艦隊,奪回了周防大島,使
長州藩方面取得徹底勝利。在戰場上,這位英雄曾吟詩一首:“赫赫東藩八萬兵,襲來屯在浪
華城,我曹快死果何日,笑待四鄰聞炮聲。”從詩里可以想像出他當年指揮自若的情景。
當
明治維新的勝利曙光依稀在望之時,在櫻山療養的高杉晉作因
肺結核於應慶三年4月14日(1867年5月17日)逝世於下關新地,遺命葬在
奇兵隊駐地
吉田,時年不足28歲。未說完的辭世之句為“おもしろき こともなき世を おもしろく”(讓這無趣的世界變得有趣吧)
有人認為,“為何如此啊?異常的世間!只因他騎馬,反覺馬瞼圓”這首歌是戲弄高杉的。硬將其容貌和他的歷史作用聯繫在一起,的確耐人尋味。
在明治維新歷史長卷中,高杉晉作是一位值得重視的英雄人物。其政治生涯是短暫的,但卻有聲有色,威武雄壯,處處是驚濤回瀾。在幕末各種政治力量重新組合的過程中,他勤於學習,長於思考,往往未雨綢繆,機智縱橫。概觀高杉晉作一生,雖有不足,但其思想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並日趨成熟。其理論和實踐始終是與時代變革的脈搏一致的,不愧維新先驅者的稱號。
有說晉作曾於1866年作都々逸“三千世界の鴉を殺し、ぬしと朝寢がしてみたい”(三千世界鴉殺盡,與君朝寢到天明)給木戶孝允。
他人評價
伊藤博文在他的彰顯碑上寫道:“如果要能動如雷電、發如風雨,使眾目駭然,無能夠正視者。我則比不上東行高杉君”
有人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來評價他;因為高杉晉作愛酒愛美人,也有人評價他為“醉臥美人膝,醒握天下權”。
相關作品
文學作品
《世に棲む日日》、《十一番目の志士》、《花神》
司馬遼太郎《高杉晉作》 三好徹
《晉作 蒼き烈日》 秋山香乃
《高杉晉作》 池宮彰一郎
影視作品
電影
《幕末青春グラフィティ 坂本竜馬》(
東寶電影、導演:河合義隆,吉田拓郎役)
電視劇
《
龍馬來了》(1968年NHK大河劇,和田浩治役)
《蒼天之夢 松陰與晉作 挑戰新世紀》(2000年 NHK歷史劇
野村萬齋役)【本劇改編自司馬遼太郎原作《世に棲む日日》】
《龍馬來了》(2004年、東京電視台,
葛山信吾役)
《花燃》(2015年、NHK大河劇,高良健吾役)
漫畫
遊戲
《維新之嵐》(光榮)
《維新之嵐 幕末志士傳》(光榮)
《坂本龍馬・維新開國》(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