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區(高明(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高明區(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高明(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明區是廣東省佛山市五個行政轄區之一。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戶籍人口29萬(六普),區域形狀狹長,東西最長處達55公里,南北相距42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北最寬處42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東北隔西江南海區三水區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南與雲浮市新興縣相連,西北與高要市接壤,地肥沃,物產豐盈,西部更合鎮保留了原始森林,東部荷城街道瀕臨西江,有著發達的湖泊和河湧水系,是“廣佛同城”、“廣佛肇經濟圈”重要組成部分。

高明有“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魚米之鄉、山林水都的美譽。高明有旅居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10多萬人,分布於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東知名僑鄉

2018年10月,高明區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土壤條件,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招商引資,對外貿易,財政金融,商品流通,社會,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交通,旅遊,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高明區歷史始於漢。元鼎六年(前111),朝廷置兵高明寨(今明城青玉崗),因此地勢高阜爽塏,兵寨處於山南水北的高而明亮之地(明,古義引申為“陽”,山南水北之地為陽),故稱“高明寨”。秦屬南海郡,漢至西晉為為蒼梧郡高要縣地。
東晉元熙元年(419)析高要縣地置平興縣,縣治在古城,屬新寧郡,後省去。
南朝北宋元嘉十八年(441)復置平興縣,為南宋郡治(後稱宋隆郡)。
隋屬信安郡,南屬端州。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平興縣置梁泰縣。
隋開皇五年(585)改清泰縣,縣治在清泰。隋大業元年(605)清泰縣廢入平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平興縣、梁泰縣。唐貞觀元年(627)清泰省入平興縣。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平興縣併入高要縣。
元及明初沿之。明成化十一年(1475)分高要蒼步、清泰等24都,另置高明縣,以高明寨得名,縣治在明城。
洪武元年(1368年)設廣州府,轄1州15縣,屬今佛山地區的有南海、順德、三水和高明縣。
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升瀧水縣為羅定州(領東安縣、西寧縣),直隸廣東布政使司。至此,肇慶府領:德慶州(領封川縣、開建縣)、高要、四會、新興、陽江、陽春、廣寧、高明、恩平等1州8縣。
清初沿明制。肇慶府為廣肇羅道治所,隸廣東省。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置開平縣;雍正九年(公元1801年)置鶴山縣,時肇慶府領德慶州及高要、四會、新興、高明、廣寧、開平、鶴山、封川、開建、陽江、陽春、恩平等12縣。
1911年地隸屬月粵海道。
1920年廢道後直屬省。
1949年5月成立縣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8日,縣全境解放。
1950年1月屬西江專署。
1952年屬粵中專署。
1952年5月至1954年6月高明、鶴山兩縣合署辦公,縣署設沙坪,屬粵中行政公署。
1954年6月兩縣恢復原建制,
1963年屬佛山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與鶴山縣合併為高鶴縣,縣城設沙坪鎮,屬江門專員公署。
高明區高明區
1961年改屬肇慶專員公署,1963年屬佛山專員公署。
1968年2月成立高鶴縣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童同年3月高鶴革命委員會,屬佛山專區委員會。
1980年改為佛山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高明縣建制,
1983年5月屬佛山市。縣城設高明鎮。
1994年4月18日,撤銷高明縣,設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以原縣級高明市的行政區域為佛山市高明區的行政區域。佛山市高明區人民政府駐文匯路。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2003年9月,高明區調整鎮級行政區劃:更樓鎮、新圩鎮撤併為更樓鎮,原屬新圩鎮的“飛地”苗逕村委會劃入西安街道辦事處管轄。2003年底轄3個街道、6個鎮: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灣鎮、人和鎮、楊梅鎮、明城鎮、合水鎮、更樓鎮。
2005年5月27日,廣東省民政廳批准(粵民區[2005]27號)調整佛山市高明區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以外)設立荷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荷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功逕村委會以外)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24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總面積178.5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辦事處駐原西安街道辦事處駐地。(2)撤銷楊梅鎮、人和鎮,設立楊和鎮。調整後,楊和鎮管轄原楊梅鎮、人和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7個村委會,總面積246.2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5920人。楊和鎮政府駐原人和鎮政府駐地。(3)撤銷合水鎮、更樓鎮,將合水鎮和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合併設立更合鎮。調整後,更合鎮管轄原合水鎮和原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19個村委會,總面積348.9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9607人。更合鎮政府駐原更樓鎮政府駐地。(4)將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劃入明城鎮。調整後,明城鎮管轄原明城鎮、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1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總面積186.4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2244人。明城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明區轄1個街道(荷城)、3個鎮(楊和、更合、明城)。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9年(1920年),高明縣分設6個區:第一區明城;第二區更樓、新圩;第三區合水;第四區楊梅;第五區普安、崇步(均為西安);第六區三洲、秀麗(荷城)、大沙(人和)。
高明區(高明(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民國25年(1936年),撤併為3個區,第一區為原第一、四區,即明城、楊梅;第二區為原第二、三區,即更樓、新圩、合水;第三區為原第五、六區,即普安、崇步、三洲、秀麗、大沙(西安、三洲、荷城、人和)。民國時期,泰和圍(富灣除石洲村委會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東秀麗河西北部分)屬高要縣,1951年底劃歸高明。
建國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縣由原3個區劃分為6個區(1949年),再由6個區並為3個區(1950年);1951年,泰和圍劃歸高明後設4個區。1952年,高明、鶴山合署辦公;1953年高明境內劃為5個區,分別是版村(現更樓)、三洲圩(現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竇圩(現西安、富灣)、明城鎮(現明城、楊梅)、合水圩(現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兩縣分開建制後,高明縣再調整為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明城、新圩)、合水區(現更樓、合水)、三洲區(現楊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竇區(現西安、富灣)。
農業合作社時期(1956年)。全縣設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明城、楊梅、原新圩);合水區(合水、原更樓);三洲區(三洲、人和);西安區(西安、富灣、荷城)。
1957年廣東省撤銷區建制後。高明縣劃分15個鄉;1958年上半年15個鄉並為10個,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鄉改為公社,高明10個鄉改為8個人民公社後再並為4個公社(大體為原來4個區域),同年高明、鶴山兩縣合併;至1963年,幾經調整後的高鶴縣設公社15個,其中高明片設6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現明城、原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現西安、富灣)。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灣公社,共9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荷城)、大沙(現人和)、西安、富灣。
1981年高明仍設9個公社,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恢復9個區建制。
1984年,經省批准增設高明鎮;從三洲區劃分出秀麗圍(現荷城街道)歸高明鎮,調整後全縣設定9個區、1個區級鎮。
1986年,9個區改為9個鎮共10個鎮。
1994年,高明撤縣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鎮更名而成)改為街道建制,其餘保留鎮建制。
2000年,高明市轄3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301041人,各鄉鎮人口:荷城街道134123三洲街道15615西安街道27267合水鎮22604更樓鎮18579新圩鎮9968明城鎮29010楊梅鎮18652人和鎮13719富灣鎮11504(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高明轄3個街道(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7個鎮(楊梅鎮、人和鎮、更樓鎮、合水鎮、明城鎮、新圩鎮、富灣鎮)。
2003年9月,佛山市高明區調整鎮級行政區劃:更樓鎮、新圩鎮撤併為更樓鎮,原屬新圩鎮的“飛地”苗逕村委會劃入西安街道辦事處管轄。2003年底轄3個街道、6個鎮: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灣鎮、人和鎮、楊梅鎮、明城鎮、合水鎮、更樓鎮。
2005年5月27日,廣東省民政廳批准(粵民區[2005]27號)調整佛山市高明區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㙟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以外)設立荷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荷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㙟村委會、新崗村委會、功逕村委會以外)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24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總面積178.5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辦事處駐原西安街道辦事處駐地。2、撤銷楊梅鎮、人和鎮,設立楊和鎮。調整後,楊和鎮管轄原楊梅鎮、人和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7個村委會,總面積246.2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5920人。楊和鎮政府駐原人和鎮政府駐地。3、撤銷合水鎮、更樓鎮,將合水鎮和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合併設立更合鎮。調整後,更合鎮管轄原合水鎮和原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19個村委會,總面積348.9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9607人。更合鎮政府駐原更樓鎮政府駐地。4、將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村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劃入明城鎮。調整後,明城鎮管轄原明城鎮、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㙟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的行政區域範圍,共轄1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總面積186.4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2244人。明城鎮政府駐地不變。
高明區(高明(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區劃詳情

2009年末,高明區下轄荷城街道楊和鎮更合鎮明城鎮3個鎮。全區51個村委會、21個社區居委會,其中荷城街道14個村委會、14個社區居委會;楊和鎮7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明城鎮11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更合鎮19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
飛地:高明區的飛地在高明區的北面,“孤懸”於肇慶市高要市回龍鎮境內。這塊飛地很小,只有一個行政村——苗逕村,人口約550人,屬高明區西安街道辦事處。它離西安街道辦有50公里,而離高要市回龍鎮只有6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佛山市高明區位於東經112°22′34″~112°55′06″,北緯22°38′46″~23°01′05″之間,區域形狀狹長,東西最長處達55公里,南北相距42公里。地處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東南和南面與鶴山市交界,西南與新興縣相連,西北與高要市接壤,東北隔西江與佛山市三水區南海區相望。高明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荷城,東距佛山市47公里,西上肇慶市64公里,南下江門市65公里,離廣州市68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門74海里。
高明區

地形地貌

佛山市高明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北最寬處42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包括三洲、人和鎮、西安、富灣鎮和荷城及明城鎮的一小部分地區,是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屬堆積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區,包括合水、更樓、楊梅、新圩鎮及明城鎮大部分地區,是大量花崗岩侵入形成,屬侵蝕地貌

土壤條件

據1981年土壤普查資料,高明轄區內土壤劃分為6個土類,即:水稻土、紅壤土、赤紅壤土、堆壤土、菜園土和潮沙泥土。紅壤土或赤紅壤土在高明區分布較廣。

自然資源

佛山市高明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林牧副漁皆宜,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境內水資源充足,滄江河及其15條支流橫貫高明區東西,匯入流經高明區的西江,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4種,富含花崗岩、石灰石、鐵、錳、金、銀等,其中西江畔的銀礦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銀儲量規模達超大型;佛山市高明區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0%,2000年獲中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區)”稱號,2001年,佛山市高明區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2007年,通過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驗收,獲廣東省首批“綠色名縣(區)”稱號。

人口

2009年末,高明區總戶數80667戶,戶籍總人口293129人,男女性別為102:100。人口出生率9.85‰,自然增長率5.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311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荷城街道,每平方公里822人;明城鎮每平方公里246人;楊和鎮每平方公里167人;更合鎮每平方公里177人。人口分布,荷城街道占50.3%,其他3個鎮占49.7%。高明有旅居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10多萬人,分布於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廣東知名僑鄉。

經濟

綜述

佛山市高明區擁有派系列服裝、威鵬牛仔服、波頓服裝、萬和消毒櫃、顧地排水管、正野電器、串屋食品等一批名牌產品,暢銷中國,並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合粉葛、鴻基龍眼、三洲黑鵝、“高綠牌”大米等一批國家綠色產品享譽海內外。
2002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5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4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1.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2%和1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5億元,增長6.2%;全區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0927元,增長23.7%;農村人均純收入4502元,增長3.2%。
2011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GDP)521.90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21億元,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419.62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增加值87.06億元,增長7.6%。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23.1%,批發和零售業增長9.3%,住宿和餐飲業增長3.9%,金融業增長3.0%,房地產業增長6.2%,其他服務業增長3.9%。三次產業比重為2.9:80.4:16.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23938元,同比增長13.9%。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5.1%,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0.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2.8%,居住類價格上漲8.0%,服務類價格上漲4.5%。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207人,共幫助19506人就業,其中:農民工6120人,本地農村富餘勞動力3002人,省內外市3544人,下崗失業人員1507人,就業困難人員164人,大中專高校畢業生就業1970人;建立轉移就業接收基地5個;培訓各類人員248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1%。
高明區(高明(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0.5億元,增長8.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37億元,增長15.1%(可比口徑);投資、消費、進出口分別增長18.4%、9.3%和7.5%。綜合實力持續提升,2017年在全國科學發展百強區排名43位,全國工業百強區名列第19位。

農業

為提高農業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佛山市高明區對具有開發價值和區場潛力的名、優、特、稀、新農產品實施重點扶持和優先培育,著力打造佛山市高明區的農業“名牌”。2001年,全高明區共創出了4個農業品牌:合水粉葛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更樓鴻基農場的龍眼繼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後,再獲得“國家環保總局中華(華南)綠色環保產品證書認證”;萬豐糧油食品公司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產的“高綠牌”大米獲得國家綠色產品證書認證,成為佛山地區首個獲得該項認證的優質米品牌;荷城荷馥生態農業示範園獲得“中華(華南)綠色環保食品獎”。
2002年,高明區圍繞發展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明進一步加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使糧食種植面積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之比達到11.3。依照“一鎮一主業,一村一主品”的原則,高明區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擴種蔬菜、花卉等高值作物,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有新發展,有更合粉葛等6個產品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農業綜合開發有新突破,是全省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資金最多的縣(區)之一。
高明區(高明(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2002年,高明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65348萬元,比1981年增長5.8倍(絕對值為當年價,增長率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年均增長10.1%。其中:種植業52157萬元,林業1926萬元,畜牧業51311萬元,漁業59954萬元,分別比1981年增長1.85倍、6.3倍、10.3倍和78.8倍,年均分別遞增5%、6%、10.8%和23.5%。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981年為76.9%,到2002年下降為32%;漁業和畜牧業產值的比重,則分別由3.4%、16.2%上升到40%和26.7%。2002年,水稻、番薯、花生平均畝產356公斤、1120公斤、188公斤,分別比1981年增產142公斤、575公斤和99公斤;蔬菜總產量24.9萬噸,比1981年增長19.7倍;水果1.4萬噸,比1981年增長44.6倍。2002年,生豬飼養量52.3萬頭,出欄量33.76萬頭,分別比1981年增長1.6倍和4.3倍;“三鳥”飼養量2389萬隻,增長26倍,年均增長26.3%;水產品48411噸,增長25倍,年均增長5.9%。農業商品率,1985年為60.5%,2002年為86.3%,年均增長0.4個百分點。農村經濟總收入1354221萬元,比1981年增長208.6倍,年均增長28.98%,農民人均純收入4502元,比1981年增長19.5倍,年均增長16.3%。
2010年,佛山市高明區成功舉辦首屆“綠博會”,全面啟動崇步農業園區休閒觀光項目,盈香生態園、塘伙村等農家樂景區發展勢頭良好,沿明富路一帶生態農業旅遊長廊逐步成形,生態觀光農業加快發展。
201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0.63億元,同比增長1.8%。其中:種植業產值8.89億元,同比下降0.9%;林業產值0.56億元,同比增長14.1%;畜牧業產值12.67億元,同比增長1.9%;漁業產值7.07億元,同比增長4.4%,農業服務業1.44億元,同比增長1.0%。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4.6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17.70萬畝;糧食總產量5.44萬噸,同比增長1.6%;全年肉類總產量5萬噸,增長1.0%。其中:豬肉產量2.78萬噸,增長3.3%;禽肉產量2.29萬噸,增長2.2%。全年水產品產量5.58萬噸,增長0.9%。

工業

高明縣恢復建制以來,工業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經濟結構不斷得到最佳化調整。1982年,第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為56.3:24.9:18.8,至2002年調整為15.1:53.9:31.0,實現了由第一產業(農業)為主的傳統經濟向以第二產業(工業)為主、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轉變,形成了全市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支柱、第三產業為新增長點的產業結構。
2002年,高明區積極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努力將高明打造成為廣佛經濟圈的製造業基地。大力推進滄江工業園東西園建設,加快建成廣佛經濟圈中集加工、研發、環保於一體的製造業基地。滄江工業園分東西園,東園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畫佛山新材料產業基地,整體規劃58平方公里,以招大企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項目為產業發展導向,努力將其建成帶動高明工業發展的支柱園區,中國知名企業佛山海天調味品有限公司已簽約入園。橫跨合水、更樓、新圩三鎮的滄江工業園西園總體規劃面積為37平方公里,堅持集約發展方針,構建高明第二大製造業基地。200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55.76億元增長12.3%;工業增加值35.16億元,增長11.9%。
高明區高明區
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298.54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240.47億元,增長21.9%。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2.26億元,增長19.2%;集體企業15.11億元,增長32.1%;股份制企業1155.41億元,增長29.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856.39億元,增長10.4%。民營企業1131.25億元,增長27.2%。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881.90億元,增長13.9%;重工業1358.57億元,增長27.7%。輕重工業的比例為1:1.54。“七大產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20.36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0.2%。其中:“三新”(指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產值174.06億元,同比增長18.8%;光電器材通信產業實現產值177.62億元,同比增長19.5%;紡織服裝產業實現產值271.61億元,同比增長16.9%;食品飲料產業實現產值128.58億元,同比增長18.4%;金屬材料加工產業實現產值561.82億元,同比增長20.6%;石化塑膠產業實現產值511.11億元,同比增長25.3%;裝備製造產業實現產值195.56億元,同比增長38.3%。(註:“三新”產業是指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產業。)
滄江工業園
佛山市高明區滄江工業園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掛牌,分東、西兩園。工業園定位為輕污染、無污染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及製造業基地,規劃有生物科技園、食品加工園、出口加工園、新材料產業園及科教園等多個功能區。東園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新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特種陶瓷材料、塗料與特種化學品、光電子信息材料和高性能金屬材料6大產業;西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精細化工和機械製造等產業。高明區滄江工業園已被列為佛山市十大重點發展的工業園之一。2003年4月,東園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畫新材料產業基地”,成為廣東省第二個國家火炬計畫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國第37個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2003年10月,被國家科技部火炬計畫中心授予“火炬計畫實施十五周年先進火炬計畫新材料產業基地”稱號,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工業園。
高明區經濟建設高明區經濟建設

招商引資

2002年高明制定了進一步鼓勵外資和民資企業投資優惠辦法,成立了“高明投資服務中心”,這一系列改善投資軟環境的舉措,有效推動了全市招商引資競爭力的進一步增強。2002年,引進外來投資項目135個,契約投資總額23.26億元,到位資金9.81億元;其中引進工業項目108個,契約投資金額18.82億元,到位資金7.97億元。其中楊梅的鑫凱仕電腦電子有限公司總投資4億元,設計年產電腦整機40萬台,將填補高明IT產業的空白。
佛山市高明區通過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定點招商、推介招商、中介招商,尤其是區主要領導親自帶隊招商,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1年的兩年間,高明區累計引進項目99個,契約投資金額達240.8億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三新”產業占契約投資總額的28.38%。這些引入的項目中,陸地方舟、大唐國際、德方納米、德福隆生物科技、佛照國軒、健博通電訊等無疑令人關注,它們的入駐,令高明的新興產業規模化態勢加速形成。招商引資項目質量的提高,令高明的投資強度不斷上升。數據顯示,高明的投資強度已從2010年的每畝264多萬元提高到每畝346多萬元,創歷史新高。2010年底“陸地方舟”新能源汽車(佛山)項目暨高明區“綠色崛起”百億項目簽約。“陸地方舟”新能源汽車,中興軟創科技園、德方納米新能源電池、大唐國際熱電冷聯產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項目在佛山市高明區全面啟動。總投資達155.36億元。
高明區(高明(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對外貿易

高明縣恢復建制後,對外貿易穩步增長。1981年,高明縣外貿出口總值91.09萬美元,1990年,653.55萬美元,1995年,22235.62萬美元,至2002年,增加到32603萬美元,比1981年增加357倍,年均遞增32.31%。1981年,進口商品總值33.2萬美元,2002年,進口商品總值18240萬美元,比1981年增加548.40倍,年均遞增35.04%。
2001年,三水市外經貿工作積極貫徹市委、市政府“名牌帶動、生態規劃、科教興市”的發展戰略,在外貿出口下滑的被動局面下,克服困難,保持了三水市外經貿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出口總值1.64億美元,下降14.5%,其中“三資”企業出口1.02億美元,增長3%;外貿出口6177萬美元,下降3%。全市進口總值1.74億美元,下降7.59%,其中“三資”企業進口1.1億美元,下降22.8%;外貿進口6445萬美元,增長39.14%。全年新批利用外資契約22宗,與上年持平;實際利用外資9520萬美元,增長6.03%。
2011年實現進出口總值18.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出口總值15.39億美元,增長19.0%;進口總值3.12億美元,下降22.4%。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2.26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36億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個,比上年增長28.6%;全年契約利用外資金額1.9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0.7%和15.1%。

財政金融

2002年,高明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實現本級財政收入2.55億元(新口徑),比上年增長9.2%。金融秩序良好,各項信貸業務健康、平穩發展。2002年末金融部門存款餘額56.85億元,比上年增長21.8%;金融部門各項貸款餘額51.38億元,下降2.5%。
2011年實現財稅總收入(含海關代征增值稅)65.87億元,增長25.8%;地方本級財政收入34.14億元,增長28.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74億元,增長20.1%。年末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09.36億元,比年初增長2.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37.16億元,比年初增長6.7%;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45.86億元,比年初增長9.4%。

商品流通

2002年,高明消費品市場保持平衡增長的態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5億元,比上年增長6.2%。城鄉集市貿易市場商品豐富,成交額穩步增長。全年城鄉集市成交額7.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2010年,流通業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有利時機,著力採取抓內聯外、改善經營、積極拓展區場等措施,商品銷售保持良好的勢頭。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市,如萬隆、沃爾瑪,使高明區零售貿易業檔次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城鄉集貿興旺,供應充裕,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76億元,同比增長25.0%。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1.63元,占全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1.0%,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2.13億元;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1.12億元,同比增長26.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2.64億元,同比增長18.3%。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6%,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7.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5.4%,居住類價格上漲3.1%。

社會

科學

2011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21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24家。建有各類工程中心39個,其中:省級工程中心7個,市級工程中心18個,區級工程中心14個。全年獲各級科技進步獎29項,其中:獲省科技進步獎1項,佛山市科技進步獎7項,高明區科技進步獎21項。全年共申請各類專利554件,比上年增長32%,其中:發明專利129件,實用新型專利333件,外觀設計專利92件;共獲專利授權344件,比上年增長11%,其中:發明專利32件,實用新型專利189件,外觀設計專利123件。實有專業技術人員18710人,其中:高級資格806人,中級資格4200人,初級資格13704人;按學歷劃分,研究生以上217人,大學(本科、大專)11507人。
2010年,全區企事業單位承擔國家和省各類重大科技項目22項,承擔省部(省院)產學研合作專項10項,對全區19項科技計畫予以立項扶持,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2項,佛山市科技進步獎6項。全區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已組建起以企業為依託的省、市、區級工程中心分別達到6家、9家和14家。2009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500.5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37.9%。年內,共申請各類專利237件,比上年增長34.7%,其中:發明專利49件,實用新型專利91件,外觀設計專利107件;共獲專利授權161件,比上年下降23.7%。其中:發明專利11件,實用新型專利52件,外觀設計專利98件。全區實有專業技術人員16911人。

教育

高明文化歷史光輝燦爛,曾有過“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湧現了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嶺南詩人”區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武術家、外科專家夏漢雄,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高明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佛山高明人民在愛國主義革命先驅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三譚”的影響和帶領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成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高明區經濟建設高明區經濟建設
2010年,全區普通中學12所,在校學生20593人;中等職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5899人;國小20所,在校學生21868人;幼稚園27所,在園幼兒9813人;全區中國小專任教師2623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393人,普通國小專任教師1230人。全區普通高中畢業生的升學人數1907人,其中升本科726人、大專1181人;成人高考錄取271人,其中本科173人、大專98人。
2011年,全區有普通國中7所,招生3683人,在校學生12024人;普通高中4所,招生2287人,在校學生6536人;國小21所,招生4617人,在校學生23733人;幼稚園27所,招生4792人,在園幼兒11932人;職業技術教育學校3所,招生2515人,在校學生6414人;成人教育學校5所,招生8079人,在校學生8093人。全區專任教師3434人,其中:普通中學1277人,國小1200人。當年升大學2564人,參加普通高考被錄取人數為1962人,其中本科862人,大專1100人;參加成人高考被錄取447人,其中本科201人,大專246人;參加高職統考被錄取人數為155人。

文化

2010年,全區共有電影放映單位10個;公共圖書館(室)6個,鄉村圖書館(室)83個,總藏書量達65.08萬冊,比上年增長18%;各類文化館(室)61個,文化活動廣場9個,名人故居、紀念館9個,博物館1個;全年舉辦民眾文化活動141場次,觀眾30萬人次;放映公益數字電影1382場次,觀眾達20萬人次;有線電視用戶數98204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100%,在市內率先實現農村有線電視整體平移。

衛生

2010年,鎮(街)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和三大醫院新建擴建工程已全面啟動。2009年末,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5個,衛生工作人員1876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58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84人。衛生機構病床位1004張。全區一級以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門診量224.92萬人次,住院3.21萬人次,每門診人次費用71.51元,比上年下降5%。

體育

2010年,全區運動員參加高水平綜合性運動會取得新突破,首次參加全運會的5名體育健兒,獲銀牌、銅牌各一枚。在組團參加佛山市第七屆運動會中,以金牌34枚、銀牌30枚、銅牌24枚的總成績,成為歷年來獲金牌和獎牌總數最多的一次。年內首次實現高明籍運動員進入國家一線隊。全年新建及改建公共籃球場34個;運動員參加全國賽奪得金牌11枚、銀牌15枚、銅牌7枚;參加省賽奪得金牌4枚、銀牌3枚、銅牌10枚;36個行政村達到珠三角農村體育設施標準要求,占行政村總數的70%。

交通

高明水陸交通便利。西江沿岸線22公里,港口碼頭23個,年吞吐量為40萬噸,沿西江通航香港、廣州、肇慶、梧州等地,明港城直達香港只需2小時50分鐘,已投入運營的三千噸級高明港新貨運碼頭成為周邊地區的貨物中轉站。現有公路總里程719.6公里,公路密度76公里/100平方公里。公路網路分布主要有三縱(蓮金線、肇珠線、高銅線)一橫(廣高線),標準水泥路貫通全區城鄉。
高明區公交高明區公交

旅遊

高明底蘊深厚的人文資源,眾多的名勝古蹟。域內峰谷交錯,山岩重疊,溪河眾多,東部有西江岸線17.48公里,西部有老香山,南部有佛山第一峰之稱的皂幕山,北部有珠三角“九寨溝”之稱的凌雲山,中部有二童觀書和鹿洞山,還有大沙水庫和深步水水庫,形成了眾多旅遊生態文化。
皂幕山皂幕山
主要景點有更合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龍窯遺址、靈龜塔,楊和西坑水庫、萬寶山庄、皂幕凌雲等。

城市榮譽

2014年高明在全國百強區評比中名列第45名。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