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戰爭

交戰雙方至少有一方大量使用高技術武器和相應的戰略戰術進行的戰爭,稱為高技術戰爭。技術戰爭的以上特徵,對軍事上的影響,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它要求國家戰略、國防經濟、國防科技和軍品生產、軍事思想、戰爭樣式和作戰方式、軍隊建設和管理、戰爭準備、戰略戰術、後方保障等各個方面,都要進行深刻的改革。高技術戰爭的出現,迫使從事戰爭的人們重新看待一些傳統的觀念、理論和原則,重新衡量以前的戰略、政策和一些具體做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技術戰爭
基本介紹,發展,特點,戰爭可控性強,介紹,控制打擊目標,控制戰爭規模,控制戰爭進程,戰場空間廣闊,介紹,全球戰場延伸,空中戰場延伸,有形向無形,系統對抗突出,介紹,調整兵力結構,加強配套建設,提高綜合素質,作戰方式,作戰多樣化,計算機病毒戰,指揮自動化,戰爭消耗巨大,總體特點,費用上升,物資消耗增多,

基本介紹

交戰雙方至少有一方大量使用高技術武器和相應的戰略戰術進行的戰爭,稱為高技術戰爭。套用高技術研製的新武器和改造的現有武器,稱為高技術武器,例如,多國部隊在海灣戰爭中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隱身飛機、先進的C(U3)I系統、航天系統、反導系統、電子戰系統、夜視器材等。高技術武器命中精度高、射(航)程遠、反應速度快、機動性好、可靠性高,對戰爭的戰略戰術和 結局將產生重大影響。海灣戰爭是未來高技術戰爭的雛型,從中可以看出高技術戰爭的某些特點。傳統的戰爭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攻城略地為主要目的。現在可以利用高技術武器從遠距離打擊敵國的指揮中心、交通樞 紐、電力設施、工業中心等經濟基礎設施,摧毀其中50%,將使對方的經濟、軍事、社會活動陷於混亂或停頓。這就是所謂“打擊基礎設施戰略”,又稱“癱瘓戰略” ,用不著占領敵國領土就可以迫使敵人投降。在高技術戰爭中,信息作為一種新的戰鬥力要素,與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等戰鬥力要素緊密結合,使傳統的大規模使用火力殺傷的戰爭,變成更多依靠信息加火力實施精確打擊的戰爭。對特定目標的“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就是 利用高技術武器創造的一種新的戰爭樣式。高技術武器大量列裝,特別是有了先時的C(U3)I系統,實現諸軍兵種聯 合作戰變得更加容易,可同時從陸地、空中和海上發動以電子戰為先導、以精確制導武器為主要打擊手段的突 然襲擊。電子戰貫穿於戰爭的始終,指揮機關和C(U3)I系統將成為對方攻擊的首要目標。保護己方的電磁頻譜使用權,同進阻止對方使用電磁頻譜的鬥爭已成為戰爭的第四維戰場。空戰的作用更加突出,“空地一體戰”、“空海一體戰”將代替過以陸戰為主的戰爭,因為沒有可靠的空中保護,坦克、艦艇等就很容易成為對方空中力量打擊的目標而喪失戰鬥力。戰略、戰區、戰術機動能力繼續提高,必將擴大戰場的範圍和提高部隊推進的速度。未來戰爭將以同時、連續打擊整個戰場縱深代替前線的短兵相接,前方與後方的界線變得模糊,戰場將呈流動狀態,成為非線或無戰線的戰場。未來局部戰爭在夜間爆發的可能性極大。大量裝備可晝夜使用的武器和夜視器材,使黑夜不再是作戰行動的障礙,也不再是夜戰的掩護。擁有這類武器裝備優質,就掌握了夜戰的主動權。高技術武器裝備還將改變部隊的規模和結構,部隊編成將發生變化,規模不斷縮小,但戰鬥力更強。高技術武器大量列裝,對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隊中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更大,各級指揮員和士兵的文化程度將普遍提高。
高技術戰爭是交戰雙方或一方主要使用高技術武器裝備及與之相適應的作戰方法所進行的戰爭。從迄今為止的戰爭實踐看,高技術戰爭是使用高技術常規武器系統、作戰目的和規模有限的局部武裝對抗。

發展

高技術戰爭是當代高技術發展並套用于軍事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7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湧現出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等為主體的一大批高新技術。這些高技術廣泛套用于軍事領域,使武器裝備產生質的飛躍,其殺傷威力、命中精度、機動能力等作戰效能空前提高,從而改變了戰爭的原有形態,使戰爭呈現高技術特徵,發展為高技術戰爭。
高技術戰爭的一些特徵,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越南戰爭,80年代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以及美國入侵格瑞那達、美國空襲利比亞等局部戰爭與武裝衝突中不同程度地得到體現。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以其區別於傳統戰爭的作戰樣式、作戰手段、作戰方法、作戰指導和作戰理論而成為當代高技術戰爭比較典型的戰例。

特點

(一)戰爭可控性強(從達成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看, 高技術戰爭具有較強的可控性特點);
(二)戰場空間廣闊(從戰爭的領域、範圍看, 高技術戰爭具有戰場空間空前廣闊的特點);
(三)系統對抗突出(從戰爭的表現形式看,高技術戰爭具有系統對抗的特點);
(四)作戰方式多樣化(從作戰手段發展變化看,高技術戰爭具有作戰方式多樣化的特點);
(五)指揮控制自動化(從作戰力量的運用的效看,高技術戰爭具有指揮控制自動化的特點);
(六)戰爭消耗巨大(從對後勤保障的要求看,高技術戰爭具有消耗巨大的特點)

戰爭可控性強

介紹

高技術局部戰爭目的的有限性,戰爭發動者無論有多大的優勢,通常都會把戰爭目標規定在謀求有限的、特定的國家利益範圍內。這表現為對戰爭目的、作戰範圍、打擊目標、作戰手段、投入兵力、持續時間諸方面進行有限控制。在戰爭目的的控制上,通常不是以威脅對方生存和全面剝奪對方軍事能力為目標。而是“不必打死它,只要打服它”。在作戰範圍控制上,往往不是依據自己所擁有的作戰能力來確定交戰的地理範圍,而是把作戰行動限制在一定區域內。在打擊目標控制上,主要是打擊指揮控制樞紐、重要軍事設施和重兵集團等軍事目標,儘可能減少無謂的破壞特別是平民的傷亡上。在作戰手段控制上,基本尊重國際法,注意控制在常規武器範疇內。在投入兵力控制上,不強調人多勢眾,而是注意合理夠用。在戰爭持續時間上,由於戰爭目的的有限,作戰能量高效,使戰爭節奏大大加快,速決性更加突出。現代局部戰爭不僅受國際社會強有力的影響和制約,常常在國際社會幹預下,通過政治外交途徑得以解決。由於以往戰爭的目的和手段的不同,戰爭缺乏可控性。當戰爭機器啟動後往往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使戰爭的規模和進程難以控制,戰爭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而且造成資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1918.11),戰爭雙方動員的總兵力超過7000萬人,直接或間接被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有35個,對陣雙方的動員軍隊6540萬人。人數達15億,死亡軍民2100多萬人,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多達1863億美元,財產損失3300億美圓;第二次世界打大戰(1939.9—1945.8),參戰國61個,動員軍隊1.1億人,軍民死亡7000萬人,財產損失高達4萬億美圓,直接戰爭費用開13520億美元。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造成政治上的被動,戰爭的結果甚至違背了政治家們的初衷。而高技術武器裝備則是殺傷破壞力可以被有效控制的戰爭手段,因此,戰爭這個難以駕馭的機器,也具有了可控性,成了實現政治家的政治目的的有效工具。高技術戰爭的可控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控制打擊目標

精確制導武器的發展為控制戰爭提供了相對有效的工具,與傳統武器相比精確制導武器可以有效控制實現戰爭目的,而相對減少對非打擊目標的毀傷程度。使“點穴”式的精確打擊代替了“地毯式”的狂轟亂炸,以前需要多次轟炸的目標,現在只需一、二次精確攻擊即能達到目的。比如,二戰時,用B-17飛機,需出動4500架次,投彈9000枚方能摧毀一個目標,到了越戰期間,用F-105飛機,需出動95架次,投彈190枚,方能摧毀一個目標,而在海灣戰爭中,用一架F-117飛機投下一枚炸彈,就能準確地命中目標,例如,美國空軍投下的制導炸彈在伊拉克電訊大樓爆炸時,緊挨電訊大樓的希拉德飯店卻安然無恙。在開戰後的36小時中,僅炸死平民23人。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的數量占總投彈量的90%,轟炸了南聯盟40多座城市,而造成人員的死亡總共不到2000人,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與二戰期間相同天數中人員平均傷亡100萬人相比,是天壤之別。1945年3月9日,美國334架轟炸機對日本東京的一天空襲,就造成了8.4萬平民死亡,毀壞房屋26.7萬多間。

控制戰爭規模

對戰爭規模的控制,除政治因素外,關鍵在於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化。高技術武器裝備精度高,威力大。一方面,它能夠有效控制交戰雙方的兵力兵器投入的數量。因為在戰場上,交戰雙方都追求較高的軍事經濟效益。一般來說,能使用少量的兵力、兵器完成的任務,就無需投入更多的兵力。另一方面,高技術武器裝備可控制戰爭的升級和避免戰火的外延。雖然高技術戰爭可能在核威懾下進行,但由於某些高技術兵器的精度與威力空前提高,可達到或超過小型核武器的毀傷力。因此,可避免動用核武器而引起的戰爭升級。此外,武器的高精度,也能有效避免戰火的擴散和戰爭的升級。

控制戰爭進程

高技術戰爭由於作戰兵器偵察範圍廣,打擊距離遠,戰爭不再象以往那樣,從戰場的前沿到縱深逐次進行,高技術武器已經能夠通過對縱深重要目標的打擊,直接達成戰略目的,這樣也就避免了戰爭的久拖不決,縮短了戰爭的進程,使戰爭能按照預先計畫的那樣如期結束。以往戰爭的時間都比較長。我們且不說歷史上長達103年的英法百年戰爭,就是較近的幾場戰爭持續時間也都相當長,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了6年,韓戰打了4年,越南戰爭打了14年,兩伊戰爭打了8年。而高技術戰爭通常以天、小時甚至以分、秒來計算, 第四次中東戰爭只持續了18天,美軍入侵巴拿馬只有15天,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只有8天, 美軍空襲利比亞只有18分鐘就宣告結束,而以色列攻擊伊拉克的核反應堆,僅用了2 分鐘。象英阿馬島戰爭、海灣戰爭這兩個中等規模的戰爭也只分別持續了74天和42天。特別是在海灣戰爭被 稱為“沙漠軍刀”的地面作戰中,多國部隊僅用100小時就達到了作戰目的,結束了地面作戰。
高技術戰爭這種較強的可控性,使戰爭與政治、外交手段能夠更好地配合,更好地適應國家政治、外交鬥爭的需要,更有利於政治目的的實現。“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無線延長戰爭進程,導致有限國力的過大消耗,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不利的。

戰場空間廣闊

介紹

作戰空間,隨著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發展逐漸呈現出日益拓展的趨勢。在高技術戰爭中,一方面,兩軍直接交戰的戰場空間縮小,使用的力量高度集中,對目標的打擊高度精確。另一方面,由於大量高新技術綜合運用於戰場,戰爭以由陸地、海洋、空中的三維空間,擴展為陸、海、空、天、電多維空間,軍隊的戰略機動能力、遠程打擊能力和情報偵察能力顯著增強,前線與後方、進攻與防禦的界線模糊,戰爭的相關空間即戰爭部署和作戰行動涉及的空間大大擴展。(現在,戰略飛彈可以打到外層空間或地球任何角落;戰役戰術飛彈的射程已超過1000公里;空對地飛彈的射程已達110多公里;火炮射程已突破70公里。)

全球戰場延伸

首先,物理空間異常超大。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決定戰爭勝負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戰場範圍僅有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諾曼第戰役,戰場範圍也不過數萬或數十萬平方公里。而海灣戰爭,戰場空間急劇擴展,東起波斯灣、西至地中海、南到紅海、北達土耳其,總面積達1400萬平方公里。人類進入21世紀後的首場戰爭——阿富汗戰爭,其作戰規模遠遠不及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但其作戰空間範圍要遠比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大得多。雖然戰爭的主戰場限制在65萬平方公里的阿富汗境內,但戰爭的相關空間延伸到美國本土,遍及全球。美軍從距阿富汗5000公里外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基地,使用B-52和B-1B轟炸機進行遠程奔襲,B-2遠程隱形轟炸機甚至從本土起飛實施作戰;除主戰場外,在世界範圍內有89個國家向美軍用飛機授予領空飛越權,76個國家授予美軍飛機著陸權,23個國家同意接納美軍部隊。18世紀到海灣戰爭,戰場面積擴大了幾十萬倍,戰場高度擴大了上萬倍(見古今戰場空間變化表)。今後隨著高、新技術的繼續發展,戰場還會繼續擴大,從發展的角度看,戰場正在由區域戰場向全球戰場延伸。

空中戰場延伸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從此打開了空戰的大門。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又把戰爭的觸角伸向了遙遠的太空,目前,“太空”已成為軍事爭奪最激烈的領域。隨著空間軍事化的迅猛發展,外層空間已成為當今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所必須關注和占據的戰略“制高點”。未來戰爭將是陸、海、空、天一體化的戰爭,沒有強大的航天力量,不但沒有制天權,還將嚴重削弱制空權和制海權,甚至可能因最終喪失戰爭的主動權而不能保證國家安全。軍委主席江澤民在一次軍隊重要會議上指出“太空將成為未來重要作戰空間,空間作戰將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世界主要國家圍繞太空展開的軍事競爭有可能改變世界軍事戰略格局。”所以軍事強國都把控制太空看作是贏得未來戰爭的必要條件。法國太空局局長加沃蒂將軍在《太空是軍事戰略要地》一文指出:利用太空是大國軍事政策中的一個要素。作為在全球範圍內收集、分析、傳送信息的重要手段,太空在分析、追蹤和處理危機方面發揮著掌握信息的重要作用。從軍事戰略的角度看,從監視、監聽、通訊、大量信息的遠距離傳送,或者想知道每個時刻己方人員的方位及敵人方位的角度講,太空都是最好的位置之一。它在獲得軍事優勢方面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美國空軍少將布賴恩·阿諾德一針見血地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控制太空比飛彈防禦的意義要大得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太空委員會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太空將成為21世紀的戰場。美國的一些軍事戰略家認為,在19世紀,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能稱霸世界;20世紀,誰控制海洋,誰就能稱霸世界;而21世紀,決定霸業的關鍵領域將是太空,……。太空是無可比擬的戰略制高點。它不受地球、國界、天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在軌道機動能力允許的範圍內,衛星、太空飛行器等可以全方位行動,使戰爭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靈活和協調。據統計,目前在太空運行的美俄幾百顆衛星中,70%以上是軍用目的。其中美國和前蘇聯占世界太空飛行器發射總數的93.8%。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大國70%的戰略情報來自偵察衛星,在航天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任何重大軍事行動和地面目標都難以躲過衛星的偵察。為保障這次對伊戰爭的順利進行,,美軍動用了60顆軍用衛星,戰前,各種偵察衛星對對伊拉克的各種戰略目標進行了詳細的偵察,在作戰中,這些衛星對整個海灣戰場進行了全時監控,分別向作戰部隊提供電子偵察、定位導航、通信支援和氣象服務,為美軍個軍種提供適時的情報和精確打擊的數據。因此,各種太空飛行器是影響陸、海、空軍事行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空間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缺少的支援保障體系。當前,在太空戰場中的軍事活動,還僅僅局限于軍用衛星對其它戰場的支援和保障,真正太空武器之間的直接對抗還沒有開始。但從發展趨勢看,“天戰”將不可避免,因為,美、俄都已成功地進行了飛彈打衛星、衛星打衛星的試驗。並且美軍在2001年1月22日—26日,美國空軍在科羅拉多州斯普林斯空軍基地秘密舉行了新世紀首次太空演習,在模擬演習中,動用了大批軍事太空飛行器,模擬攔截戰略飛彈和使用地面雷射武器打擊太空目標等,甚至使用了衛星武器,以干擾“敵方”衛星的通訊指揮。演習的目的就是要“加強美軍的太空戰威懾能力”。美82年組織成立了空軍航天司令部,83年成立了海軍航天司令部,85年美軍把空軍、海軍航天司令部及陸軍飛彈防禦司令部合併共同組建了聯合軍事航天司令部,集中執行太空作戰任務。2001年1月11日,美國國家安全太空管與組織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在陸、海、空三個軍種之外,建立一支獨立的約3萬人的太空作戰部隊。為了加快太空作戰部隊的建設,美軍去年成立了太空作戰學院,專門為美軍培養太空作戰人才。美軍預計到2015年前後,將建成真正意義上的太空作戰部隊,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軍種天軍。美國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的真正意圖是建立太空戰場,先機搶占太空制高點。美國太空系統計畫到2010年部署200顆衛星,其中60—70 顆是針對中國的。到2030年美國的在軌衛星可能達到800顆,形成龐大的太空偵察和作戰系統。為了充分占有太空優勢,美國還將採取措施阻止別國發射衛星。俄羅斯專家認為:“中俄如果現在不採取行動,到了2010年太空將沒有我們的位置”。據此,人們預測,到21世紀初,外層空間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主戰場。俄羅斯針對美軍的這一行動, 2001年1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做出決定,將其空間力量完全獨立出來,組織一支可與美國抗衡的、新的“軍種”部隊。3月28日,普京簽署命令,任命原戰略火箭軍參謀長兼第一副總司令別爾米諾夫上將為俄羅斯“天軍”的首任司令。正式成立新的太空部隊。 “天軍”是一支憑藉航天技術和一些尖端武器裝備來執行空間軍事任務的高技術隊伍。它由航天發射部隊、航天測量跟蹤管理部隊、航天監視作戰部隊、軍事航天員部隊等四大部分組成。統一由航天司令部指揮。其主要任務是攔截攻擊外層空間目標和地面目標以及為其它軍兵種提供偵察、預警、指揮、控制、導航、通信、氣象等多種支援保障。

有形向無形

陸、海、空、天戰場對我們來說都比較好理解,因為這些戰場上的各種武器,如坦克、飛機、艦艇、衛星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些戰場都屬於有形戰場,那么無形戰場指的又是什麼樣的戰場呢?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的電磁波所形成的戰場,也稱之為電子戰場。電子戰是敵對雙方利用電子技術設備進行的電磁領域的鬥爭,它以電子偵察和反偵察、電子干擾與反干擾、電子摧毀和反摧毀為基本內容,其目的是削弱、破壞對方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使其通信中斷,指揮癱瘓、武器失控、雷達致盲,最終喪失作戰能力,它是現代戰場上奪取勝利的神經中樞。儘管這個戰場我們看不見,但實踐證明,誰掌握和擁有制電磁權誰就能取得主動權,誰就有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比如,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沒有重視在電磁領域的鬥爭,結果被敘利亞的防空飛彈一下子擊落了一百多架飛機,損失極為慘重。9年以後的1982年6月9日,以色列與敘利亞在貝卡谷地展開了一場;“中東歷史上最大的空戰”。貝卡谷地是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一塊狹長谷地,谷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敘利亞在此部署了19個薩姆——6地空飛彈連,直接威脅著以軍空中作戰的安全,以色列吸取了上一次作戰的教訓,加強了電磁鬥爭的手段,首先用電子干擾,壓制和破壞敘軍的防空雷達、指揮、通信系統,然後實施了猛烈的空中突擊,先後擊落敘利亞飛機90架,而自已才損失了10架飛機,以色列僅用了六分鐘的時間就摧毀了敘利亞價值20億美元的19個薩姆——6防空飛彈連,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從以上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制電磁權在戰爭中的具大作用。電磁優勢已成為現代戰爭爭奪的制高點。海灣戰爭再一次以血的教訓向人們展示了奪取制電磁權的重大意義。在“沙漠風暴”空襲行動開始前5個小時,多國部隊開始對伊軍實施代號為“白雪”的電子戰行動,對伊軍雷達、偵察和通信系統發起猛烈的“電子轟炸”。在地面使用了電子干擾車和一次性使用的干擾器材,在空中出動預警機和大批EA-6E、C-130等電子戰飛機,對伊軍防空雷達、通信系統進行壓制性大功率干擾,使伊軍處於雷達迷盲、通信中斷、制導失靈、無法指揮的混亂之中。“白雪”行動奇蹟般的打擊效果,使得伊拉克在開戰不到7天的時間裡雷達開機量下降了90%,防空系統基本處於癱瘓狀態。伊拉克在失去了制電磁權以後,指揮自動化系統癱瘓,防空系統失靈。雖然它擁有作戰飛機680架,卻沒有能擊落一架多國部隊的作戰飛機;擁有1700枚防空飛彈,確只打下了一架多國部隊的作戰飛機。而多國部隊呢,他共出動了11萬多架次,整個戰鬥損失只有9架,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威脅,通過上述戰例我們不難看出,電子戰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所以,美國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勒這位海軍上將曾大膽地預言,“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獲勝者必將是最善於控制和運用電磁頻譜的一方”。
伊拉克戰爭美軍憑藉在電子技術上的顯著優勢,出動EA-6B“徘徊者”電子飛機等,實施超強電子干擾,保障空中突防和地面進攻。
所以,未來高技術戰爭,將是在陸、海、空、天、電的五維戰場空間裡進行。

系統對抗突出

介紹

軍事對抗從來就是一種系統對抗。在高技術戰爭中,這種對抗表現的更為突出。隨著高技術的發展,武器系統“一矛一盾相互制約的狀況已被“多矛多盾”相互制約系統對抗所代替。武器戰鬥效能的發揮,不僅取決於其戰鬥部的殺傷威力,而且還取決於構成戰鬥體系的情報探測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通信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動系統、防護系統等各個子系統的共同作用。整個作戰體系的作戰效能不再是各個作戰系統效能的簡單相加,而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倍增關係,特別表現為幾個關鍵性系統的效能之乘積。現代戰爭不在是單個或數個作戰力量單元之間的對抗,而是整個作戰體系的較量。
從武器裝備方面講,以往,軍事裝備建設大都是重視單項戰術技術性能的提高。在高技術條件下作戰,任何一種單一武器,如果沒有其他武器裝備的配合,無論它的技術如何先進是無法完成任務的。例如,美國的“愛國者”防空飛彈作戰系統,它由預警衛星、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百萬次高速信息處理機、飛彈發射架、飛彈等多部分組成。在攔截“飛毛腿”飛彈時,當伊拉克“飛毛腿”飛彈一發射,預警衛星立即探測到飛彈尾部的火焰,並將信息傳到澳大利亞的地面站,同時通過通信衛星傳送到美國本土的航空航天司令部夏延山指揮中心。兩地的計算機把“飛毛腿”發射紅外特徵和可能的彈道數據進行比較,然後再利用來自預警衛星的數據確定彈著點,再經過衛星將處理好的信息傳到利雅得的中央司令部前線指揮中心和“愛國者”防空飛彈中心,這兩個中心控制和引導“愛國者”飛彈對“飛毛腿”進行攔截。同時中央司令部前線指揮中心把“飛毛腿”發射陣地的座標通報給正在巡邏的作戰飛機,並命令作戰飛機向“飛毛腿”飛彈發射架攻擊,將其摧毀。未來戰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的軍事裝備體系更完善、更配套,誰的軍事裝備一體化程度更高,誰能掌握信息優勢並將其轉化為全面優勢。有鑒於此,我們在武器裝備的建設和使用上亦應確立“體系”的新觀念,從體系的角度來思考和謀劃武器裝備的建設和發展,使武器裝備體系具有極大的粘合強度和聚合能力,達到戰鬥力的最佳集成。這是從武器系統而言的。
從作戰力量方面講,按照系統集成的觀點,建立超聯合的一體化作戰部隊。未來信息化戰爭是高度遺體化的作戰,使用傳統的諸軍兵種力量實施聯合作戰,已難以適應這種高度一體化作戰的需要。為此,未來軍隊組織的編成,將打破傳統的陸、海、空、天等軍種體制,按照偵察監視、指揮控制、精確打擊和支援保障四大作戰職能,建立四個子系統,即:探測預警子系統、指揮控制子系統、精確打擊子系統與作戰子系統和支援保障子系統。探測預警子系統將所有天基、空基、陸基和海基偵察監視平台和系統聯為一體,完成對作戰空間全天侯、全方位的實時感知;指揮控制子系統把所有戰略級、戰役級和戰術級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聯為遺體,將對作戰空間的感知和信息轉變為作戰決策和控制;精確作戰和打擊子系統將所有作戰單元和打擊兵器聯為一體,按照指揮控制系統的決策和控制,對敵方實施精確作戰和精確打擊;支援和保障子系統為作戰行動提供實時精確的保障。這四個子系統的功能緊密銜接,有機聯繫,構成一個大的一體化作戰系統。
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構建的軍隊,將從根本上拋棄工業化軍隊建設的模式,革除偏重發揮軍種專長和追求單一軍種利益的弊端,使作戰力量形成“系統的系統”或“系統集成”,從而能夠充分發揮整體威力。
美軍認為,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隨著戰爭戰略企圖的變化,作戰中依靠單一軍兵種或作戰手段難以取得預期的戰略目的,戰爭行動的成敗最終取決於作戰系統的整體作戰效能的發揮。
所以在當前軍隊建設上,特別重視提高自己最為不足之處的,也就是使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能夠獲得全面提高。各國在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三點。

調整兵力結構

剛才我們講到,高技術戰爭中各種作戰力量已形成為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賴。這就要求各軍兵種之間發展必須要協調。否則,就會因為某一作戰力量在某一戰場上的被動而造成全局的被動。就拿陸、海、空三軍來說,如果沒有了空中力量,那地面和海面的力量就等於失去了行動的自由權。而對一個瀕海國家來說,沒有海上力量就等於失去了半壁江山。海灣戰爭中,伊拉克遭到慘敗,這與他的軍兵種結構不合理有很大關係。伊拉克擁有120萬軍隊,號稱是世界上第四大軍事強國,但他的軍兵種比例很不協調,120萬人中,陸軍占了115萬人,占他總兵力的96.5%,而空軍兵力只有4萬,占3%,海軍更少,只有5000人,只占0.4%.對伊克軍兵種構成來說,構成桶壁的木板是長的太長,短的太短,這個木桶基本上裝不了水,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也就無從談起,所以出現失敗的結局也就不足為怪了。當前,各個國家在保證軍兵種的協調發展上普遍的做法是,減少陸軍的比例,適當增加海空軍和特種部隊的比例。
例如,美軍在本世紀初削減陸軍員額裁減25%, 海軍裁減了14%,空軍則只裁減19%,陸,美軍現役兵力由210萬人減至140萬人。在武裝力量構成上,現役兵力的比例將下降,預備役兵力的比例將有較大幅度上升。在核力量和常規力量的對比上,常規力量的地位將上升,核力量的數量將相對下降。在陸、海、空三軍兵力的對比上,陸軍兵力所占比例將下降。海空兵力比例將上升。在戰鬥部隊與保障部隊的比例上,戰鬥部隊將相對減少,保障部隊將增加。各軍兵種的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
實現部隊結構的整體最佳化和作戰力量的系統集成。

加強配套建設

1982年在黎巴嫩貝卡谷地發生了一場空戰,交戰雙方分別為以色列空軍和敘利亞空軍,當時敘利亞方面共出動了110架飛機,以色列出動了180架飛機,這場空戰的結果是84比0,也就是以色列擊落敘利亞84架飛機,而自己無一損失。這個空戰結果在當時引起了世界的震驚。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大的懸殊比分呢?從飛機的性能上看,雙方差距並不懸殊,那么差距到底在哪裡呢?我們看一下它的兵力結構,敘利亞無論是米格-21,還是米格-23都是殲擊機,即只有殲擊機一種型號,而以色列出動的不僅有相當於殲擊機的F-15、F-16戰鬥機,還實施對地面攻擊的F-4、F-16和“幼獅”飛機,除此之外,它還出動了用波音707改裝的電子干擾機、預警指揮機E-2C。對敘利亞來說,不用說最低的那塊板在那裡,而是有幾塊板根本就不存在。
在整個空戰過程中,敘利亞的飛機從機場上剛剛滑出跑道、就被盤旋在地中海上空的兩架以色列E--2C鷹眼”預警機的牢牢地監視之下,被它看得一清二楚,然後預警機就把敘利亞的飛行數據情況通報給以色列的空中戰鬥機編隊,並且引導自己的戰鬥機編隊以最佳的路線,在最佳的位置上對敘利亞的飛機進行攔截。而敘利亞方面,飛機一起飛,它的地面引導雷達網就受到以色列電子干擾機強烈的干擾,地面雷達網失效,與空中聯絡中斷,同時機載雷達也失去了作用。好似盲人瞎馬,誤打誤撞,這樣,只能依靠飛行員用眼睛來搜尋空中的目標,導致雙方的作戰環境嚴重不平衡。一個是千里眼,一個是近視眼,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所以敘利亞的飛機在升空2-3分鐘,還沒有發現敵人在哪裡,就稀里糊塗的被擊落了。戰後,許多軍事專家無不感慨地指出:“使人畏懼的戰鬥力正是源於這種由一架預警機和若干架高級戰鬥機組合成一體的體系。
戰例說明,在武器的發展和使用上,也一定要做到系統配套,不但要使作戰系統的發展配套,同時,特別重要是要重視支援和保障系統的配套和發展。因為現在作戰支援和保障系統在整個武器系統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例如,海灣戰爭中的“沙漠風暴”行動中,每出動100架飛機中,真正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機只有30架,而戰鬥掩護飛機達到20架,支援保障的飛機達到了50架。所以我們認為,作戰系統與支援保障系統之間的發展一定要配套。

提高綜合素質

人和武器是戰鬥力構成的兩個基本因素。那么,對一場戰爭來說,它的勝負是由人決定的,還是由武器決定的呢?對這個問題,我們從軍事史來看,每當一種重要的新式武器出現時,人們總會對這一問題進行爭論。18世紀,新式步槍出現並在戰場上發揮主要作用時,經過一番爭論後。恩格斯作出了結論,他說贏得戰爭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在這之後,又陸續出現了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海軍制勝論、核武器制勝論等種種說法,對此,毛澤東作出了科學的回答,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人仍然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江澤民指出:“人才是興軍之本,必須把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來抓。我們歷來強調,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無論武器裝備發展到什麼程度,人在戰爭中的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當高技術戰爭到來時,特別是高技術武器在戰爭中大出風頭時,許多人對這個根本問題再一次產生了疑問。那么在高技術戰爭中,決定戰爭勝負的究竟是人,還是高技術武器呢?我們不妨仍以海灣戰爭為例再作一分析。
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武器裝備雖然與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客觀地說,伊拉克同樣也擁有許多世界一流的先進裝備,就拿飛機來說,他擁有米格-29、幻影-F1等世界一流的作戰飛機,再比如防空飛彈,他有各種蘇制防空飛彈、法國的羅蘭飛彈以及美國的霍克式防空飛彈,只不過由於他的人員素質不高,致使許多新式武器沒有能在戰場上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伊拉克還從科威特手中繳獲了一批“隼”式防空飛彈,這是一種性能比較先進的武器,對美軍的空中行動構成一定的威脅,令美軍十分擔憂。但隨後他們就覺得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通過情報獲悉,伊拉克官兵素質低, 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掌握這種飛彈的技術性能。那么伊拉克官兵素質低到什麼程度呢?據資料統計表明,他有一半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與伊拉克官兵素質低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負責戰場指揮的7名美國高級指揮官中,有6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成功地實施了戰略協同和作戰指揮,被稱為“碩士導演的戰爭”。參戰的美軍軍官98%以上是大學本科畢業生,士兵98%以上是高中畢業生。這些高素質的官兵使裝備的各種高技術武器的性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海灣戰爭後,美國國防部在給國會的最後報告中,直言不諱的指出:“儘管武器裝備在戰後成為人們讚揚和談論的重點,但歸根到底,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還是美國的男女軍人”。美軍認為:“高素質的軍事人才是美國軍事力量中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目前,美國軍官全部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士、博士占38.4%。俄羅斯軍官98%以上受過高等教育,日本軍官全部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印度也要求營以上軍官必須獲得碩士學位。所以,在高技術戰爭中,決定戰爭勝負的依然是人,而不是幾件高技術兵器。在高技術條件下戰爭對人的素質要求,已經從側重體力和精神素質,轉到了側重於知識、智力、能力和心理等綜合素質。
在伊拉克參戰的美軍軍官的情況,美中央戰區司令上將佛蘭克斯,公共管理碩士(希彭斯堡大學),中央戰區陸軍司令,第三集團軍軍長基庭中將,威廉姆與瑪利大學畢業,中央戰區空軍司令,第九航空隊司令中將莫斯里(德克薩斯州大學)政治學碩士,中央戰區空軍副司令準將愛蘭德,底特立大學工學博士,第三集團軍副軍長少將斯特拉曼,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碩士,第十八空降軍長中將麥克尼爾,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學學士,第十八空降軍參謀長準將金米特哈佛大學碩士,第三機步師師長少將布郎特三世防務安全與戰略研究碩士(海軍學院),101空中突擊師師長少將佩特魯斯,國際關係學博士(普林斯頓大學)。第四機步師師長少將核效工程碩士(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國家安全與戰略碩士(海軍學院)。
當前,世界各國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正在致力於建立一支以智慧型為基礎的軍隊,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國家也在努力提高其軍隊的知識密集程度。我軍正在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中央軍委在《“九五”期間軍隊建設計畫綱要》中,也從戰略指導上明確提出軍隊要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這就是在軍隊建設上要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江澤民主席在《十五大報告》中宣布,在八十年代裁減軍隊員額一百萬的基礎上,我國將在今後三年內再裁減軍隊員額五十萬。這是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從歷史上看,不同時期的戰爭,對人員的素質要求是不一樣的。冷兵器時期的戰爭,作戰主要靠人的體能,即使沒有文化的人,經過短期訓練也能夠打仗;熱兵器時期的戰爭,靠的是人的技能,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經過嚴格的訓練,就可以駕馭現代武器;而高技術戰爭靠的是人的智慧型,必須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駕馭高技術武器裝備。江澤民同志曾強調:“面對新的挑戰,我們要作的工作很多,但首要的,是加強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學習研究,提高全軍的現代軍事科技知識和軍事理論水平,增強全軍各級指揮員組織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和才幹。”現代高技術戰爭,是科技戰、知識戰,軍隊越來越成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武裝集團。這就要求指揮員更應提高自身的技術素質和知識素養。所以早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為了應付21世紀可能的戰爭,我軍今後“師職幹部要是碩士、軍職幹部要是博士”的構想。順著這一目標,我軍正在加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建立了經院校培訓提拔幹部的制度,並開闢了接受地方高校畢業生及引進地方專業人才、依託國民教育培養軍官等吸納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新途徑,使一批批高學歷、高層次幹部陸續跨入軍營,並將逐漸成為我軍幹部隊伍的主力。加大院校培養的力度,每年都有一大批合格的學員從軍校畢業,充實到部隊基層的各個崗位。並且,每年還從地方大學招收數以千計的優秀大學生入伍,通過這些措施,將使我軍官兵整體文化素質得到不斷提高。據總政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軍有博士、碩士2.6萬人,7名從國防大學畢業的博士生已走上作戰部隊師職領導崗位,200多名碩士生成為師團主官 。

作戰方式

作戰多樣化

從戰爭史來分析,技術決定戰術,有什麼樣的武器,就有什麼樣的作戰方式,在冷兵器時期,雙方使用的是刀槍箭戟,當時採用的是集團戰術,非常重視擺兵布陣,無論怎么打,都要求自己的陣形不能散,陣腳不能亂。到了熱兵器戰爭時期,槍的出現,使作戰隊形發生了變化,原來的密集整齊的隊形,變成了疏開零散的隊形。機關槍、鐵絲網出現以後,塹壕戰成為一種比較管用的作戰方式,當坦克出現以後,又發展成了機動作戰。到了高技術戰爭中,由於一大批高、新技術群在戰爭中的廣泛運用,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作戰方式,比如,飛彈襲擊式的“精確戰”;外科手術式的“點穴戰”;破壞結構式的“癱瘓戰”;非致命式的軟殺戰”;指揮控制式的“信息戰”;陸、海、空、天、電一體的“全維戰”,此外,還有“環境戰”、“太空戰”、“心理戰”等等,可以這樣說,“作戰方式”這個大家族已進入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時期。分析這些作戰樣式,不外乎兩類,一類是全新的作戰樣式,如非致命戰,計算機病毒戰等等;另一類是傳統的作戰方式,由於高技術的運用,又賦予了傳統作戰方式新的內涵。
總之,作戰方式多樣化,為指揮員提供了新的迴旋餘地,增強了作戰選擇的靈活性。如,美軍1986年3月至4月中旬,為了教訓利比亞,採取了“外科手術”式的新的空襲作戰方式,使美軍在極短的時間內即達到了戰爭的目的,(這次行動只用了12分鐘的時間)。從而避免了象朝鮮和越南戰爭那樣,進行兵力入侵而深陷泥潭、不能自拔的窘境。

計算機病毒戰

海灣戰爭爆發前,美國中央情報局獲悉,伊軍從法國購買的一批用於防空系統的印表機,準備通過約旦首都安曼運到巴格達,隨即派特工在安曼機場偷偷用一塊古化病毒晶片與印表機中的同類晶片作了調包,海灣戰爭爆發後,美軍用無線遙控裝置將隱藏在計算機中的病毒激活,致使伊軍防空系統陷入癱瘓。
在科索沃戰爭中,自從北約開始對南聯盟空襲之日起,北約的官方網站便不斷遭到來自貝爾格勒及其他熱愛和平國家黑客的攻擊,通過網路潛入連線網際網路的伺服器,致使北約網頁出現空白,北約的內部電子信箱系統也被黑客光顧,每天收到2000多封非法郵件的“電子轟炸”。使北約部分計算機的軟體和硬體多次遭到來自南聯盟的電腦病毒的重創。以被成為科索沃戰爭的第二戰場。
對我軍來說也是一樣,由於現代飛彈的發展和廣泛的運用,出現了“飛彈威懾”這種新的作戰方式,這樣為我們扼制台獨勢力的發展增加了一種新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在1995年8月和1996年3月,我第二炮兵在台灣海峽分別進行了代號為“神箭-95”和“聯合-96”兩次飛彈實彈演習,進行飛彈威懾。這兩次演習的背景是:第一次是在1995年7月,台灣所謂的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第二次是台灣舉行所謂的總統直選。這兩個時期正是台獨勢力活動最為猖蹶的時期。我們抓住這種時機,以飛彈演習的方式顯示我們的實力和決心,給台獨勢力以極大的震撼。
特別是在“聯合-96”演習中,我飛彈發射對台獨勢力的震撼就更大了。這是我飛彈彈著區的示意圖。當時,新華社把這個彈著區域圖向世界公布以後,一家外國報紙這樣評論到:中共演習彈著區的選擇很有藝術。一個選擇在台北附近,一個選擇在台南附近,只要把這兩個方塊往岸上移一點,那台北、台南這兩個台灣中心的城市就基本上完蛋了。而且彈著區一東一西,顯示大陸已具備了封鎖台灣島的能力。當時在台灣民眾中曾經流傳著這樣一些順口溜:“台南台北飛彈飛,根源出自李登輝”,“台獨一上台,飛彈打過來”。台灣民眾已經認識到了飛彈與台獨勢力之間的內在聯繫,因而在選舉中,台獨勢力的得票大幅度下降。那次飛彈演習對台灣的股市影響也很大。我們飛彈每打一發,台灣的股市就降一點,打一發就降一點,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李登輝緊急拋出30億美元以抵制股市下跌,但是還是沒能穩住股市下滑的趨勢。當時都快跌制它的臨界點,據專家講,如果台灣的股市突破了這個臨界點,那整個台灣地區的經濟就會徹底崩潰。這時我們的演習宣告結束。台灣股市才沒有突破它的臨界點。通過這兩次演習,有效地扼制了台獨勢力,使他們的分裂活動有一定程度的收斂。這也是作戰方式多樣增加了作戰選擇的靈活性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使我們在解決台灣問題、遏制台獨勢力的發展上手段更加靈活。

指揮自動化

計算機走上戰場,也給指揮手段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其標誌就是?>軍隊指揮自動化系統的產生。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量新技術兵器套用於戰場,參戰軍兵種不斷增多,戰場日益擴大,使得部隊機動高速化,戰場情況變化急劇,戰機稍縱即逝,戰爭指揮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用於指揮的時間卻大大縮短。這就要求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能實時掌握和了解,周密分析,準確判斷和迅速定下決心。已成為軍隊指揮的頭等重要的問題,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軍隊作戰指揮提供了新型的指揮工具,於是便發生了軍隊指揮方式上的重大變革——實施自動化指揮。
在高技術條件下的戰場空間上,在極短的時間內,要對多種作戰力量、多種作戰方式實施有效的指揮,發揮整體威力,沒有高度自動化的指揮控制手段,是很難完成作戰任務的。如,海灣戰爭中,美軍在海灣建立的戰區自動化指揮系統,通過通信衛星和地面通信設備構成通信網,與美國五角大樓、中央總部以及參戰各國軍隊的指揮系統聯為一體。美軍中央總部每天都要協調30多個國家78萬人的各類作戰行動。指揮協調來自12個國家40多個型號的2000多架次飛機,從數十個機場和多艘航空母艦上起飛,共出動11萬多架次,對伊拉克上千個目標進行轟炸,僅每日頒布的“空襲任務程式”就長達700多頁, 整個戰爭期間處理的軍事信息達上千萬字,相當於一部大型百科全書的文字量。這完全得益於它先進的指揮自動化系統。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進行的一場信息化戰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信息環境為依託,用數位化設備將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電子對抗系統聯為一體,實現個軍兵種信息資源共享、作戰信息及時交換。大大提高了指揮員指揮作戰的能力。
同樣,從馬島戰爭中,英軍擊沉阿根廷唯一的一艘萬噸級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這一過程,我們也能看出指揮自動化系統的巨大作用。當美國偵察衛星發現阿根廷巡洋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正在馬島附近行駛,就及時將這一情報提供給英國特混艦隊,該艦隊立即制定了消滅巡洋艦的作戰方案,並報送英國戰時內閣,戰時內閣批准了這一方案,特混艦隊又把任務下達給已在靠近該艦海域的英國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征服者”號隨即發射了兩顆魚雷,就將“貝爾格拉諾”號葬身海底。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戰爭發生在海上,而情報卻來自天上的偵察衛星。作戰在南半球進行,而指揮命令確發自北半球。信息由空到地,由東到西,由南半球到北半球多次遠程傳遞。這一切僅憑藉感官是無法詳察和控制的,必須依靠自動化的手段來實施指揮。
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指揮控制自動化是高技術戰爭的必然要求,沒有指揮控制自動化,高技術戰爭就無法進行。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指揮控制自動化,就沒有高技術戰爭,這也是指揮控制自動化成為高技術戰爭特點的重要原因。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偵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軍隊C4ISR系統的建立,使軍隊指揮自動化得以成為可能。C4ISR系統(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監視和情報)緊密地聯成一體,幫助指揮員進行正確的決策和指揮。而且,它就象“粘合劑”一樣,把戰場上的各種力量形成一個整體,使作戰能力獲得成倍的增長,所以,人們通常把 C4ISR系統稱之為“力量的倍增器”。有人把軍隊實現指揮控制自動化,是自航空母艦、核武器之後“軍事上的第三次革命”。

戰爭消耗巨大

總體特點

從作戰保障這個角度看,高技術戰爭呈現出“消耗巨大”的特點,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費用上升

由於武器裝備日益向著自動化、智慧型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一件先進的武器裝備,往往集中了許多科學研究成果,研製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因此研究生產高級術武器裝備的費用和購置費用的投入明顯增加。美國國防部曾對20世紀70年代初期新、舊兩代戰鬥機的13項主要技術性能進行過比較,結果明顯表明:飛機的主要性能每提高1—2倍,研究費用就要增加4.4倍,生產成本增加3.2倍,不僅研製費及採購費用高,而維修費用也相應增加,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的裝備費的增長率平均超過45倍,以美軍為例,1999財年武器裝備個研製費用為440億美元,2000財年達到530億美元,2001財年又增至600億美元。高技術武器裝備比以往的武器裝備複雜,在裝備研製、採購、維修費用上的高投入,造價昂貴,所以它的費用也比以往大幅度的上升。在二戰結束時,坦克只有5萬美元,戰鬥機才10萬美元,即使是航空母艦也只有700萬美元。而海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價格比以前以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上升,象M1坦克為200萬美元,相當於二戰時40輛坦克的價格;”愛國者“飛彈為110萬美元;F-15戰鬥機為5040萬美元,相當於二戰時500架飛機的價格;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為1.06億美元;航空姆艦也已達到了35億美元, 也比以前提高了近500倍。僅海灣戰爭多國隊投入的武器裝備價值就達1020億美元,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投入的武器裝備總價值才分別為20億和400億美元。例如,美國第四代戰鬥機F-22,研製費約200億美圓,單機採購費1.5億美元;B-2隱型轟炸機,研製費約450億美圓,單機採購費達到10億美圓。
海灣戰爭後,武器裝備的價格近一步上揚,特別是新一代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其價格更是呈幾倍甚至幾十倍增長。
主戰飛機4-5倍 F-22-2億多美元
轟 炸 機20-30倍 B-2-6億多美元
運 輸 機30-40倍 C-17-2億多元
主戰坦克6-7倍 日本90式850萬元
直 升 機4-5倍 AH-64(改)千元
航空母艦3-4倍 尼米茲級 130億元
美國學者然詹姆士·尼根指出:“如果武器裝備的價格以過去70年的速度增長,那么大約再過70年,美國現在的國防預算(3100億美元)將只能夠生產一架作戰飛機。

物資消耗增多

以單兵每天平均物資消耗為例,二戰時是20公斤,越南戰爭時是90公斤,海灣戰爭時已經達到了200公斤;再看戰場每月彈藥消耗,韓戰是1. 8萬噸,越南戰爭是7.7萬噸,海灣戰爭時已經達到了35.7萬噸。戰場物資消耗猛增,使後勤運輸面臨嚴重困難。為了保證美軍在海灣作戰,美國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龐大的後勤運輸體系。在空運上,動用了軍事空運司令部90%的運輸機,還租用了國內、韓國和德國等30多家航空公司的飛機。在海運上,軍事海運司令部出動了135艘運輸船,後備役船隊出動了170艘商船,還租用了78艘外籍船。在地面運輸上,美國本土動用了7個州的2400節火車皮,在沙特組織了5000輛運輸車。有人計算,海灣戰爭中,美國從國內運往中東的各種物資總量達到了1億8千6百萬噸,等於把美國象亞特蘭大這樣一個中等城市搬運到了海灣。
正是由於以上兩點,使高技術戰爭的軍費消耗相當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日消耗軍費只有1.94億美元;越南戰爭時,也只有2.3億美元;而海灣戰爭,光美軍平均一天的消耗就高達14億美元。象這樣的戰爭不要說我們打不起,即使象美國這樣的超級經濟強國也感到力不從心。在海灣戰爭之前,美國就扮演了乞丐的角色,四處遊說乞討,最終獲得了540億美元的援助。這540億美元占了海灣戰爭總耗費的88%,正是這540億美元解了美軍的燃眉之急,使他們得以把這場僅有42天的戰爭維持下來。有人據此預測:如果伊拉克能有辦法將戰爭再拖延2個月,那整個戰爭軍費消耗就將會達到幾千億美元,這對美國來說將是打不起的戰爭。
美軍一個裝甲師在地面戰鬥階段,每天需要燃料50-75萬加侖,將一枚普通炸彈改裝成直接攻擊彈藥需要2.1萬美圓的改裝費,而進行一個架次的轟炸任務每小時的開支1-1.5萬美圓,部署一個航母戰鬥群一天則需要300萬美圓,一分軍用速食食品6.77美圓,30萬美英聯軍一天的飯費就需600萬美圓,戰爭結束將部隊和裝備運回國內將花費90億美圓。這次戰爭的費用達到990億美圓。
戰爭消耗巨大”這一特點表明,高技術戰爭是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作為後盾的。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軍隊的現代化就無談起,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就難以支撐高技術戰爭。從這個側面,同學也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前為什麼我們黨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什麼把“是否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作為改革成敗的標準之一了。道理很各簡單,因為只有國力增強了,我們才能有強大的國防,才能從容地應付可能降臨到我們頭上的高技術戰爭。
但在強調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同時,必須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要作到協調發展。 經濟建設搞好了不等於國防建設就一定上去了。在這方面,科威特的教訓應值得我們認真汲取。科威特號稱是“浮在油海上的國家”,依靠石油出口,這個國家的人可以說達到了富的流油,經濟建設上去了,但其國防建設卻相當薄弱,致使在1990年伊拉克只用了不到10個小時就占領了科威特的全部國土。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過份強調國防建設而妨礙國家的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前蘇聯解體的教訓是非常慘重的,至今令歷史學家、政治家們驚異不已,如此一個龐大的國家竟會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四分五裂,這在歷史上是從無先例的,究其原因,就是多年來,前蘇聯堅持與美國搞軍備競賽,使國內經濟畸形發展,它的核子彈爆炸成功了,衛星上天了,但老百姓連土豆都吃不上,最終導致前蘇聯的垮台。直到現在,這個後遺症還嚴重地困擾著俄羅斯軍隊,軍人的工資發不出去,甚至連最起碼的生活都很難以維持。法國費家羅報9月7日報到,俄羅斯的戰略飛彈部隊的一個單位的發生了5名士兵殺死一名上士,並扣壓了46名人質,在聯邦安全局突擊之後,劫持人質者投降了。洲長列別得說:五個月來,飛彈部隊的軍官還沒拿到工資,他不排除軍隊發生暴亂的可能性。俄羅斯媒體披露了一驚人的內幕,訊息題名為《俄羅斯士兵賣友求才》,由於俄軍薪金太少,一些士兵把自己的戰友當作人質賣給車臣叛軍,以此換取錢才。所以,現在俄羅斯的軍隊中流傳著這樣一名話:政府假裝關心我們,我們也假裝保衛國家。他們偷偷地把許多坦克、大炮,甚至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都給賣掉了,據法新社9月7日報到“土耳其警方繳獲從俄羅斯走私的可用來生產核武器的核材料,並逮捕了四名俄羅斯人。現在只要有錢,在俄羅斯幾乎什麼武器都可以買到。故事片《狂吻俄羅斯》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鏡頭,中國倒爺為了擺脫一個俄羅斯走私犯的糾纏,就嚇唬他說:“有坦克嗎?”沒想到對方回答的很乾脆,“有”。又問他有飛機嗎?他又回答說:“有”。這時,中國倒爺索性說:“我要火箭”,沒想到對方反過來問到:“你要幾個”。這雖然是一個喜劇情節,但比較真實地反映出俄羅斯武器失去控制這一現狀。這些都是搞軍備競賽,導致國內經濟畸形發展帶來的惡果。目前,全世界一年的軍費總額已超過了一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分鐘就有200萬美元耗費在軍事活動中。所以, 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係,這是各國政府所面臨重大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