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49畝全部為山地,人均耕地 1.75畝,主要種植
洋芋、
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10857.5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9畝,主要種植香椿等經濟林果;草地13267.5畝;其他面積 1316 畝。有豐富的草山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
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81戶通自來水。有40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4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43.9%),不通
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1戶,其中擁有
行動電話農戶數161戶(分別占總數的18.2%和16%)。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 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 112 輛。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沒有小水窖和“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7個自然村未通路燈。
21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28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4萬元,占總收入的41.1%;畜牧業收入101萬元,占總收入的5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272 頭,肉牛119頭,肉羊 733頭);工資業收入33萬元,占總收入的16.3%;
農民人均純收入 99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3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09人(占勞動力的11.3%),在省內務工10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縣內。2007年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臭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臭參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03戶,共鄉村人口1301人,其中男性688人,女性 613人。其中農業人口1301人,勞動力 802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 漢族548人,彝族753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8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84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13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5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沒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和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2222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29人,距離鄉中學1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74人,其中小學生129人,中學生45人。
全村委會沒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0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2241畝,沒有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否 ,其中,一事一議籌勞 835 個(勞均 1 個)。
有固定資產 12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國家政策、法規,低保及經濟收入帳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4 人,少數民族黨員8人,其中男黨員31人、女黨員3人。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 32 人。建有黨員活動室1個。
人文地理
該村民族團結,村風文明,村民淳樸和睦。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得到發展。重點抓好臭參產業發展。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通村公路無硬化,滑坡、垮塌嚴重,各自然村村內道路基礎設施差,無排水溝渠;
2、各自然村基本農田水利化程度低;
3、自然村無文化娛樂場所及設施,無法滿足民眾生活學習需求;
4、產業單一,無支柱產業,養殖業品種退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修復、硬化通村公路和建設村內道路及排水設施;
2、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3、建圖書室、娛樂室等設施,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先進的農業技能;
4、有計畫的組織村民參加技術培訓向外輸出剩餘勞動力,調整產業結構,改良現種植的洋芋品種,擴大臭參、洋芋種植面積和發展藥材種植,實行對現有牲畜凍精改良發展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