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岑詩派

高岑詩派,中國盛唐詩歌流派之一,即邊塞詩派,主要代表人物為高適岑參。其詩主要是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詩風悲壯,格調雄渾,最足以表現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岑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岑詩派
  • 派系:詩歌流派
  • 產生年代:盛唐時期
  • 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
詩派簡介,繁榮原因,風格特點,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

詩派簡介

高岑詩派,又稱邊塞詩派,是盛唐詩歌流派之一,代表詩人是高適岑參、還有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等。唐時,中央政權與歐亞各國及國內各民族之間有著廣泛的往來,但也時常發生一些民族衝突,邊塞戰爭頻繁。這些歷史現象對當時的生活影響較大,因此也成為很多詩人歌詠的題材。邊塞詩作者結合壯麗遼闊的邊疆景象,表現馳騁沙場、建蘇立業的壯志豪情,抒發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反映征夫思婦的憂怨以及連續的荒涼艱苦生活,同時也反映了唐帝國內部的各種矛盾。
邊塞詩人的作品氣勢奔放,慷慨激昂,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邊塞詩人深入表現邊塞生活,不論從開拓詩歌的表現題材,還是藝術上的創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李頎的《古從軍行》是唐邊塞詩中的傑作,王之渙崔顥等人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邊塞詩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適岑參,因而該詩派又稱高岑詩派。

繁榮原因

唐代疆域廣闊,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國際交往也日益增多。 為了維護各民族的團結安寧,維護國家的和平統一,保護國際通商,盛唐時代安邊性質的戰爭時有發生。又由於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將帥邀功邊關,唐王朝的開邊戰爭也不斷出現。這樣,以邊關戰事為中心的邊關生活便成了盛唐詩人關注的重要內容。他們一方面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為立功邊關求取功名的仕進道路所吸引,或身赴邊塞,或心向邊關。再加止一些邊帥能武能文,延攬文學之士,使文人學士得以依附,並獲得一種橫槊賦詩的創作環境。因此,盛唐時代的邊塞詩,便在隋及初唐邊塞詩的基礎上繁榮起來。

風格特點

高岑詩派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
總體上講它體現出了一種陽剛之美。在邊塞詩中,一方面以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對戰爭殘酷,環境惡劣進行展示,如“戰士軍前半生死”,“黃金百戰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邊塞詩作更凸顯人面對戰爭時奔湧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保家衛國的豪情,還有在戰場上建立功名的壯志。如“不破樓蘭終不還”;“願為腰下劍,只為斬樓蘭”;“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所產生的張力使詩句具有永不泯滅的魅力,詩句中洋溢著的崇高感,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 盛唐邊塞詩的特點,在於以下四個方面:(1)題材廣闊:一方面包括:將士建立軍功的壯志,邊地生活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場面,將士的思家情緒;另一方面包括:邊塞風光,邊疆地理,民族風情,民族交往等各個方面。其中以前者為主要題材。(2)意象宏闊:大處落筆,寫奇情壯景。(3)基調昂揚:氣勢流暢,富有崇高感。(4)體裁兼善:歌行、律絕皆有佳作。
就邊塞詩的體裁來看,包括歌行在內的古體詩創作已經成熟,蔚為大觀,代表作品有:李頎古從軍行》“…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一個方面,近體邊塞詩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谷渾。”;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高、岑的共同特點:都以七言古詩見長,內容多描寫邊塞戰爭,風格雄放。他們的創作都共同為邊塞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他們的手中,邊塞詩擴大了自己的表現範圍:豐富的生活圖景和複雜的社會矛盾都在他們的邊塞詩中反映出來;他們以自己豐富的邊塞生活閱歷和高超的藝術技巧描繪出大風和大雪,沙漠和冰崖,飄揚的大旗,威武的大將,飛奔的駿馬,雄壯的軍樂等,從而構成無比生動、無比壯美的藝術形象;他們又以浪漫的筆調充滿激情地描繪了邊塞生活,即使是邊塞上艱苦的征戰,在他們的筆下也帶上英雄主義的色彩,而邊塞上的冰天雪地就更充滿了活力和熱力,因為這種生活是同他們的理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從而使他們的邊塞詩篇一洗苦寒色彩,而充滿昂揚情調和激動人心的力量。高適岑參在邊塞詩創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為唐代詩壇增添了光彩,而且為後代,尤其是宋代愛國主義詩篇的大量出現奠定了基礎。

代表詩人

高適

高適(700—765) ,漢族。唐代邊塞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丘一帶)。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自期。天寶八載(749),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應舉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傳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終年64歲,贈禮部尚書,諡號忠。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早年曾遊歷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

岑參

岑參 (約715年—770年),出身於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與高適並稱“高岑”.他父親兩任州刺史,但卻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獻書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744年(天寶三載)也就是三十歲時中進士,授兵曹參軍。749年(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751年回長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亂後,757年(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他的詩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說:“側身佐戎幕,斂任事邊陲。自隨定遠侯,亦著短後衣。近來能走馬,不弱幽并兒。”(《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可以看出他兩次出塞都是頗有雄心壯志的。他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以後轉起居舍人等官職,766年(大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以後罷官,客死成都旅舍。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7)京北長安人,祖籍太原。盛唐浪漫主義重要作家,也是邊塞詩派重要作家,主要擅長七絕,現存詩177首,其中七絕有75首,五言絕句有14首,占總數一半。在詩歌內容方面寫邊塞詩,閨怨詩宮怨詩贈別詩四個方面。有人認為他詩超過高、參,在七絕方面這一點也不過分,被標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唐代七絕數王昌齡寫得最好。王昌齡出身寒微,青少年時期生活相當清苦,“久於貧賤,故多知危苦之事。”有人認為王昌齡未到過邊塞,後人考證王到過西北邊塞,到過青海玉門關甚至更遠,(27、28歲時)這應該是生活基礎,也是創作基礎,能用傳神從軍描畫出邊塞奇景,代表作是《從軍行》七首。

李頎

李頎進士及第,授新鄉尉,不久棄官,長期隱居於嵩山,從詩的主要方面考慮應歸於邊塞詩派,風格豪放略帶蒼涼,代表作《古從軍行》是反戰詩篇,指出戰爭毫無意義。“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高適的詩歌反映社會生活比較廣闊,也比較深入。長期的仕途失意使他感觸頗深的是世路的艱難。他的許多詩篇在抒發胸中苦悶的同時,抨擊了社會現實中醜惡的一面。自浪遊梁宋而至任職封丘縣期間,他長期“混跡漁樵”,比較接近下層,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品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生活的關注。如《苦雨寄房四昆季》、《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東平路中遇大水》、《封丘作》等,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在天災和賦稅壓迫下貧困痛苦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他們深切的同情。他在晚年所寫的《酬裴員外以詩代書》這首長篇巨製中描寫道,“歸軍劇風火,散卒爭椎埋。一夕瀍洛空,生靈悲暴腮。……縱橫荊棘叢,但見瓦礫堆,行人無血色,戰骨多青苔”,真切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給社會帶來的深重災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