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住流動性生態環境中道德心理與行為的適應性變化

《高居住流動性生態環境中道德心理與行為的適應性變化》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王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居住流動性生態環境中道德心理與行為的適應性變化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王芳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居住流動性上升是當今社會變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議題。高居住流動性帶來的社會生態環境改變不僅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產生直接影響,也促使個體採用個人身份強化、資源分配短期化、風險感知敏感化等策略以適應環境變化。然而,居住流動性是否會導致個體道德心理和行為模式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否是應對高居住流動性環境的適應性策略在道德領域的反映仍有待探索。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本項目擬通過三個平行研究分別探索高居住流動性對個體道德原則取向、道德收益關注點及不道德行為決策的影響,並進一步檢驗相關適應性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擬採用問卷測量、情境模擬、博弈遊戲等多種方法展開研究,以期為理解和把握社會高速變遷背景下的民眾道德心理特點、探索有效的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居住流動性上升是當今社會變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本項目在中國社會大規模人口流動的現實背景下,考察了居住流動性對個體道德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項目組完成了四個研究總計九個子研究,研究一重新界定了居住流動性的操作性定義,對居住流動性的測量指標和測量工具進行了革新與拓展;研究二通過微博文本分析探究了居住流動性與道德基礎關注及其表達的關係;研究三考察了高居住流動性個體在道德收益關注點上的特點及資源分配短期化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其中使用的道德操作性變數是包含在廣義道德範疇內、經常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博弈的親環境行為;研究四探索了高居住流動性個體在不道德行為決策上的特點以及風險感知敏感化策略在其中的影響,其中以欺騙作為不道德行為的指標,同時還考察了社會監控線索是否能有效抑制高居住流動環境對道德行為的負面作用。主要研究結果有:(1)中國社會的地區居住流動性可以以地區遷入率和人戶分離率作為指標,個體居住流動性可以從搬遷歷史、現狀、意向三個方面進行測量;(2)地區居住流動性與區域內道德關注及微博表達有關,來自流動性越高地區的微博用戶更為關注“公平”相關道德內容;(3)居住流動性損害親環境行為,更低的未來取向及居住地依戀可解釋這一關係;(4)居住流動性提高欺騙行為,社會監控線索可有效減弱該關聯。研究成果可為理解和把握社會高速變遷背景下的民眾道德心理特點、探索有效的道德建設長效機制、指導針對相關人群的社會心理服務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