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三絕

高密三絕

山東省高密市是著名的民間藝術之鄉。在這裡,不僅民間藝術的品類繁多,而且有可以冠絕的特技,其中撲灰年畫剪紙聶家莊泥塑,被稱為“高密三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密三絕
  • 外文名:gaomisanjue
  • 組成:撲灰年畫、剪紙,聶家莊泥塑
  • 位置:山東省高密市
  • 所屬:民間藝術
  • 作用:商業性質,藝術收藏
撲灰年畫,剪紙藝術,聶家莊泥塑,

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是世界上獨特的畫種,被譽為“中國一絕”,不僅僅是全國獨此一家,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工藝製作過程和藝術特點。撲灰年畫同現代年畫的不同,在於其截然不同的工藝過程和工料,製作撲灰年畫,作者是根據畫的內容,用柳枝炭條作筆,先在畫紙上起出輪廓,然後用這張帶畫的畫紙在其它畫紙上面撲抹,撲後的畫稿與原稿完全對稱相同,這種特殊的工藝,一般可以使一稿撲數張。為了增加更多的數量,還可在撲好的畫稿上用柳枝炭條重描一遍,再在其它紙上重撲。高密撲灰年畫的這種獨特工藝過程在全國年畫中獨樹一幟
高密年畫不僅工藝過程獨特,還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以色代墨,著色濃重,色彩艷麗,形象富有動感,線條豪放流暢,人物造型豐滿圓潤,多為胖耳大腮,但眉眼巧畫不失雋秀感。其造型拙樸簡煉,用筆瀟灑自如,很有寫意國畫的筆墨情趣。觀其畫風,細膩處絲絲誘人,狂發時塗色如潑。當地民間廣為流傳的一道順口溜非常貼切精闢地道出了撲灰年畫的風格特點,
刷刷刷,一溜栽花。
大涮狂塗,捅於勾拉。
細心粉臉,眉眼巧畫。
待要好看,鹹菜磕畫。
“刷刷刷,一溜栽花”是指年畫創作的速度與題材。“刷刷刷”是說撲灰年畫的製作從“粉臉”到“涮尹、“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磕鹹菜花”、“描金”、“塗明油”等整套工序必須由一人一氣呵成完成,同時也是對畫師作畫恣意瀟灑、放筆縱情、不飾雕琢的創作氣派的象聲描摹.“一溜栽花”指撲灰年畫創作都是以喜慶吉祥、美滿和睦的題材為對象,以滿足人們春節之際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心理。在撲灰年畫的鼎盛期,“一溜栽花”的品種如“連年有餘”、“合家歡樂”、“姑嫂閒話”等,竟多達150餘個。“大涮狂塗,描了勾畫”,前者指每一張年畫,從服裝到頭髮,全用單色抹刷,連整個輪廓線也只是一筆就抹下,因此這種塗抹姿式,放得開,極瀟灑,故曰“大”曰“狂”;後者則指畫面的局部加工特點“兼工帶寫”。前後兩種手法的特點,在這裡被勾畫的無比鮮明。“細心粉臉,眉眼巧畫”,是撲灰年畫中人物畫突出藝術效果的關鍵技法,也是與其它年畫區別的關鍵點。撲灰年畫畫人物,先要把人物的臉部粉一個潔白的臉型,然後在上面巧妙地勾眉眼、五官,再敷彩、塗明油。這樣,畫面人物的面部看上去透明細嫩,富有彈性,給人一種強烈真實的肉質感。“待要好看,鹹菜栽花”是撲灰年畫的最後一道工序,即是民間畫師們用飯桌上的鹹菜刻上幾何圖案或花卉圖案,蘸著顏色在已完成了的人物服飾上磕上固定的圖案,以增強服裝的變化效果。
撲灰年畫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從明代產生以來,經過許多傑出畫師的努力,形成了我國年畫中一個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畫種,為後世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獨具藝術個性的畫種。但是,由於後世畫師過於看重它的商品性質而忽視它的藝術品性,不能在前輩畫師藝術的基礎上繼續創新,而只是進行簡單的複製生產,再加上新的年畫品種的衝擊,撲灰年畫終於不能克服自身的種種局限,走向了消亡。這是歷史的遺憾,但是,高密撲灰年畫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品類,有過自己輝煌的歷史,有過稱“絕”的時代,中國藝術史不會忘記它。中央電視台的《中國一絕攝製組曾拍攝專題系列片,向海內外播放。《中國美術大全》選用了多幅撲灰年畫的代表作品,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博物館均有收藏。

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是“高密三絕”第二,是一種司空見慣、自我欣賞型的民間藝術種類。在中國剪紙藝術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高密剪紙民間歷史悠久,廣為普及,但高密剪紙究竟起於何時,既無文字記載,也無考古發現。據當地人傳說,它與撲灰年畫興盛的時間相差不多,明代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帶來外地剪紙,主客融合,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高密剪紙的風格。一是塊與線形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並富有韻律感。二是紙條挺拔,渾厚粗獷,富有濃重的金石意味。三是以精巧的構思見長。構圖誇張變形不失真。以巧妙的構思,稚拙的造型,剛勁的線條,昂然的意趣而技壓群芳
剪紙剪紙
剪紙不象其它藝術品類,有許多繁難的工序和獨特的材料,只是剪紙藝人憑一把普通的剪刀和日常所用的紙,剪出各種題材和花樣的藝術品。在普及於全國的剪紙藝術中,高密剪紙稱“絕”,主要取決於它所表現的題材和藝術風格的別樣。
高密剪紙的題材以廣泛著稱,至於廣泛到何種程度,品種有多少,難以數計,舉凡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從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到遠古的神話傳說,還有流之千古的歷史故事,文學人物和情節均進入了剪紙藝術的視角。而且從構思到技法,從內容到形式,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美學形神兼備,以神為主。形意結合,以意為主的特徵,酷似中國畫中的大寫意
剪紙剪紙
在藝術上,高密剪紙構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樸,線條剛勁挺拔,有濃重的金石味和靈秀細膩的韻趣。例如,要把用籠子養蟈蟈這一生活趣事,在單色剪紙上表現出來是很難的。而高密的剪紙藝人卻別出心裁地構思成把蟈蟈放出籠外,讓它的一雙堅硬有力的後腿緊緊地鉤掛一隻精巧的籠子,蟈蟈雙須向前,二目圓睜,既渾然天成地表現了這一特定的生活題材,又寄託了人們渴望自由、嚮往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同樣,以“八仙過海”為題材的剪紙,江南剪紙純用輕柔的細線,手繪式的五官來表現,顯得玲瓏剔透,河北剪紙以塊為主,大面為黑,只求整體輪廓完整不作細部刻劃,顯得渾厚粗獷,而高密剪紙則以魚紋網紋一樣的細線組成“八仙”挺拔而又輕柔的衣飾,以黑黑的臉膛顏色表現出“八仙”各異的神情,再加上濃重的水,飄逸的雲,構成了一幅出神入化的獨特畫面,充分體現了高密剪紙粗獷中有細膩,線條勁拔金石味濃重的風格。剪紙作者大都是民間婦女,她們未受過藝術專業教育,興之所至,隨心創作,作品不具成法,粗獷中見清秀,雅拙中藏精巧。改革開放以來,高密剪紙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獲獎,剪紙藝人也經常出國訪問。1994年高密被評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1997年“牛年”全國生肖郵票圖案即從高密民間剪紙中所選。

聶家莊泥塑

被稱為高密“三絕”之一的聶家莊泥塑聶家莊生產的泥玩具。聶家莊分東西聶家莊,地屬高密縣姜莊鎮,東西聶家莊聶姓為大姓,據聶氏家譜記載,從明朝萬曆初年聶福來製作“鍋子花”(一種以泥巴做外衣,中間裝火藥,頂部留空,外形極似反扣鍋底的玩藝;可點放禮花)進行銷售謀生開始,便有人跟著仿效。到康熙後期,東西聶家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捏泥玩,而且開始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鳥獸蟲魚等家庭觀賞品和兒童玩耍的泥玩具發展。清朝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進入全盛期,這一時期前不會動、不會叫、不會鬥趣的“呆”玩藝,此時演化為會動、會叫、會鬥趣的活玩藝。建國初期,聶家莊泥塑發展到50多個品種,行銷全國,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少年兒童的廣泛喜愛。發展到如今主要產品有“叫虎”、“搖猴”、“搖蟬”、“叫雞”、“座獅”、“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與祝英台”、“劉海戲金蟾”、“八仙”等70多個品種。這些產品自進入市場以來,久銷不衰,供不應求。高密泥塑,粗獷豪放,構圖完整,色彩艷麗,獨具一格。因此,在參加全國舉辦的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中連連獲獎,被收入《中國民間工藝大典》,曾到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出,還被宋慶齡基金會收藏,並作為禮品贈給外國貴賓。聶家莊泥塑無論是創作題材的選擇,還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運用,都受到高密撲灰年畫和剪紙藝術的深刻影響,撲灰年畫剪紙表現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鳥獸蟲魚等,都可以在聶家莊泥塑中找到。在藝術造型上,聶家莊泥塑向剪紙靠攏,大膽誇張,注重寫意神似,力求簡約概括,似於不似,與天津“泥人張”注重寫真的藝術手法大異其趣。色彩運用,聶家莊泥塑追求鮮明醒目而又柔和動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紅大綠兩種基本顏色為主,卻能把動物和人的神情襯托得恰到好處,又不失濃郁的民間情調,在這一點上,聶家莊泥塑與撲灰年畫是一致的。聶家莊泥塑還吸收了撲灰年畫上“明油”和“涮畫”的技法,加強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暈化效果。
泥塑泥塑
泥塑泥塑
高密泥塑造型憨朴,著色濃艷,在全國泥塑中別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靜有動,並多能鬥趣、發聲。不少作品動靜結合,形聲俱備,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顯靈秀,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叫虎”豎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掛桃紅大花,額塗朱筆“王”,既威風凜凜,又嬌艷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嘯聲發出。一物在手,平添無窮樂趣,實屬國內泥塑中佳品。
聶家莊泥塑作為供人玩賞和某種希冀的寄託物,曾經輝煌幾百年,作為一個藝術品類,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它已被五彩繽紛的現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場經濟中競爭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