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色

昆蟲的顏色多數是由體壁和它的衍生物產生出來的,也有的來自不同的皮下組織或血液。根據顏色的成因我們把它分為兩類:一類是色素色,是由色素化合物形成的顏色,這些物質可以吸收某種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從而形成各種顏色。它們多半是代謝的產物或副產物,如黑色素、類胡蘿蔔素、蝶啶類等。當色素存在於表皮內部時,我們把它稱為表皮色。表皮色在昆蟲死亡後還能保持很長時間的穩定性,如翅上的花斑。若色素位於表皮下的真皮細胞內,則稱為真皮色,真皮色往往隨著昆蟲的死亡而逐漸消失。有些昆蟲活著時呈嫩綠色,可製成標本後不久,嫩綠色漸漸變成了黃褐色,就是這個緣故。

昆蟲有著極其豐富的色彩,有的昆蟲色彩艷麗、斑斕奪目,甚至還呈現出變幻莫測的金屬色澤,也有的昆蟲顏色暗淡、陳舊,實無美麗可言。那么昆蟲的不同色彩是怎樣形成的呢?不同的顏色對昆蟲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另一類顏色是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的不同結構上而產生折射、反射及干擾而形成的。昆蟲身體的金屬光澤屬於結構色,結構色不會因昆蟲死亡或煮沸、漂白等處理而發生改變或消失。昆蟲的色彩大多是混合上述兩種色澤而成的,稱為混合色,如有一種美麗的蝴蝶叫做幻紫峽蝶;它的翅呈黃褐色;當從不同的角度看時,又顯現出夢幻般的紫色閃光,其中黃褐色是色素色,而紫色閃光則為結構色。昆蟲有了這樣那樣的顏色,就可吸引異性求偶、隱藏或示威避敵,還可避光保護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