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中論述作品風格(體)和作者個性(性)的關係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性
- 出自:《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中論述作品風格(體)和作者個性(性)的關係的文章。
體性指實體,即事物之實質為體,而體之不變亦稱為性,故體即性。若就理之法門而言,佛與眾生,其體性同一而無差別。俱舍論卷十三(大二九·七一上):‘體性是善,猶如良藥。’體是本體,性是本性。體與性,同體而異名。《體性》篇出自《...
《文心雕龍》中論述作品風格(體)和作者個性(性)的關係的文章。文中首明作品顯示作者個性的必然性:“夫情動而言形,理髮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把作品風格形成的原因歸結為“才”、“氣”、“學”、“習...
《體性》是《文心雕龍》的第二十七篇,從作品風格(“體”)和作者性格(“性”)的關係來論述文學作品的風格特色。劉勰以徵聖、宗經的觀點來強調或貶低某種風格,這給他的風格論帶來一定局限。但在理論上,他正確地總結了風格形成的...
體性本淨,藏傳佛教寧瑪派在宗教道德修養上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該派主張“體性本淨,自性頓成,大悲周遍”的學說。認為人的心體即思想和肉身,就其本質而言是純潔透明並遠離塵埃的,只有通過修法,使心境不受任何邪思雜念的薰染和...
一、亦詩亦詞:從體式借鑑到體性傳承 二、亦破亦尊:詞體的本色與非本色 三、詩人句法:情感力度與“壯觀”詞風 四、古風男聲:聲調高逸與當世女音的悖論 五、餘論:歷史語境之意義 第九章《白雨齋詞話》綜論 一、陳廷焯其人及...
體性同體 體性同體,佛學術語,就理之法門而論,則如來與眾生,其體性同一而無差別也。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覺器官,也稱為“六情”或“六入”,六根的和合,便是有情的自體,也就是“我”。六根有著向外執取的本性,能分別攝取相應的“六境”(六根作用時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
《賦學:批評與體性》是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賦學:批評與體性》基於“進入過程的文學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力主回到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體學語境來探索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學體式,著重從賦論批評形態、律賦...
⑵暗淡輕黃:形容桂花的顏色是暗黃、淡黃、輕黃。體性柔:體質柔弱,性格和順。體性,本指人的體貌與性情,這裡指桂花。⑶疏:疏放。跡遠:桂樹多生長於深山中,故云。⑷何須:猶何必,何用。⑸自是:自然是。⑹“畫闌”句:...
《駐馬聽·則為你體性顛狂》是明代谷子敬創作的一首曲。作品原文 則為你體性顛狂。柳絮隨風空自忙。可憐芳魂飄蕩。撇得桃花逐水為誰香。你是個入天台逞大膽的莽劉郎。掃蛾眉下毒手的喬張敞。只待學賺神女楚襄王。送的下巫峽你卻在...
【十種教體】 【出華嚴經疏】 教者。謂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也。體即體性。教之本也。然如來所說之教 簡介 【十種教體】 【出華嚴經疏】 教者。謂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也。體即體性。教之本也。然如來所說之教。詮顯權實義趣。淺深...
(四)性用別論體,又作體用別論體、假實別論體,謂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見則事體之作用各為差別,然就其差別之相即可析出其體性;亦即諸法之性與相皆有假與實之別,而於其中,即可論究體性。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列舉諸師之...
七大,佛學術語,即色心萬法之體性,可大別為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七種。又作七大性。大佛頂首楞嚴經 ——【七大】即色心萬法之體性,可大別為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見大、識大七種。又作七大性...
又此六大為萬法本自具有的體性 "法爾本有",古今同然,故說"六大法爾"。由此法爾之六大,所顯現的差別萬象、大小粗細,即是"隨緣六大"。地、水、火、風、空 前五大,表大日如來的"理",即"胎藏界";第六||"識大",表大日...
佛種性 能生佛果的種子體性。佛種性
稟受,讀音是bǐng shòu,漢語詞語,意思猶承受,舊常指受於自然的體性或氣質。解釋 1.亦作"稟受"。2.猶承受。舊常指受於自然的體性或氣質。出處 《淮南子·修務訓》:“各有其自然之勢,無稟受於外。”漢1王充《論衡·氣壽...
三、創作論,共十九篇,包括《神思第二十六》《體性第二十七》《風骨第二十八》《通變第二十九》《定勢第三十》《情采第三十一》《鎔裁第三十二》《聲律第三十三》《章句第三十四》《麗辭第三十五》《比興第三十六》《誇飾第三十七》《事類...
)觸境與身體相合時(例如,感覺自已坐在椅子上時),就是身體本身的體性被觸知;觸境與身體相離時,(例如思入玄玄,不知自已是坐在椅子上時),那就是虛空等等其它別的事相。身識的內外概念都沒有,中間區域又怎么確立呢?中間...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注釋 摘自 宣化上人《...
(一)性境,指真實之境。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心。即指具有真實體性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與前五識之任一者同時生起)意識之相分等。此境有三種不隨心,即:(1...
第一章 詩樂離合與唐宋詞的體性美 第二章 歌舞題材與唐宋詞的表演性 第三章 情感追憶與唐宋詞的抒情性 第四章 詠物題材與唐宋詞的時空性 第五章 建築題材與唐宋詞的音樂性 中篇 情感與道德 第六章 唐宋詞的娛情觀及審美...
《宋代文章學》是2016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馬茂軍。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宋代文章學縱論”,從“範疇、體性、審美、傳統、體裁、文體”等角度,專門探討了宋代文章著作(尤其是“散文”)的性質、功能、...
興高采烈(拼音:xìng gāo cǎi liè)是一則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興高采烈”的原義是指文章旨趣高超,辭采峻切犀利;形容興致勃勃,情緒熱烈的樣子;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
二、歷史體性 三、當代先鋒 四、媒體新變 第一章 新文體的符號轉換 一、兩種符號 二、符號轉換觀念之一:工具論 三、符號轉換觀念之二:認識論 四、符號轉換觀念之三:審美本體論 五、本體與文本 第二章 新文體的價值取向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