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略釋,攝相歸性體,攝境從識體,攝假隨實體,性用別論體,五門、八門、六門等之出體,
記載略釋
此說原為護法、最勝子、親孕人所說,後窺基親聞於玄奘三藏,而記載於《大乘法苑義林章》、《成唯識論述記》等書中。茲略釋如下︰
攝相歸性體
指若攝一切有為相而歸於無為之性體,則一切諸法皆可說是真如如來藏。依此,則除一真如外,更無他法。《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雲(大正45·252c)︰
‘攝相歸性體,即一切法皆性真如。故大波若經理趣分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勝鬘經說,夫生死者是如來藏。無垢稱言,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諸經論說如是非一。一切有為、諸無為等有別體法,是如之相,譬如海水隨風等緣擊成波相,此波之體豈異水乎?一切諸法隨四緣會成其體相,然不離如。’
攝境從識體
攝假隨實體
指攝假法而歸於其所依之實法,則不相應法等可說即是色心之分位等。依此,則除色心等之實法外別無假法。《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雲(大正45·252c)︰‘攝假隨實體,即諸假法隨何所依實法為體。如說瓶等,四塵為體,諸不相應色心分位,即以所依分位為體。對法論說,不相應行色心等中是假立故。是說不害等即無嗔等,此類非一。’
性用別論體
又稱假實別論體。即性相假實各別論其體。依此,則一切法皆可說有其體。《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雲(大正45·252c)︰‘性用別論體,色心假實各別處故。瑜伽等說,色蘊攝彼十處界等。此類眾多。’
此上所述,乃《大乘法苑義林章》依略廣深淺之次第,依次而分別諸法之體。又,《法苑義林章》卷一及《說無垢稱經贊》卷一,另舉別種四重出體,即︰⑴因緣法門,⑵唯識法門,⑶無相法門,⑷真如法門。此中,唯識及真如二門即前述四重中第一第二。因此總合二種四重出體,則唯有六。又,前者可稱為‘法相四重’,後者稱為‘觀門四重’。
五門、八門、六門等之出體
此外,《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列舉五門、八門、六門等之出體。如︰
⑴圓測謂有五門︰即攝妄歸真、攝相歸識、以假從實、三法定體、法數出體。於前三門又依次開立真妄差別、識相差別、假實差別,合成八門出體。
⑵慧觀立有六門︰即五法自性體(心、心所等五法)、三相差別(三科法門)、攝義歸名(名言所熏攝一切法)、攝假歸實、攝劣歸勝(心識)、攝相歸性。
⑶舊攝論師亦立四門︰謂隨名義別體、攝義歸名體、攝塵歸識體、攝事歸理體。
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等載:(一)攝相歸性體,謂攝一切有為之事相使歸於唯一無為之真如實性,即舉其真性而為實體;亦即一切諸法皆為真如如來藏,除一真如外別無他法。(二)攝境從識體,又作攝境從心體、攝余歸識體,謂攝一切所緣之境使歸於能緣之心識,即舉其心識而為事物之本所;亦即一切法為唯識,除識外別無他法。(三)攝假隨實體,又作攝假從實體,謂攝假法使歸於實法,即就其實法而析出其體性;亦即不相應法等為色、心之分位,除色、心等實法外,別無假法。(四)性用別論體,又作體用別論體、假實別論體,謂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見則事體之作用各為差別,然就其差別之相即可析出其體性;亦即諸法之性與相皆有假與實之別,而於其中,即可論究體性。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本,列舉諸師之異說。(一)玄奘之門人圓測於解深密經疏卷一立有五門出體:⑴攝妄歸真,⑵攝相歸識,⑶以假從實,⑷三法定體,⑸法數出體;於前三門又次第開立真妄差別、識相差別、假實差別,而成八門出體。(二)鳩摩羅什之門人慧觀立有六門出體:⑴五法自性體,⑵三相差別,⑶攝義歸名,⑷攝假歸實,⑸攝劣歸勝,⑹攝相歸性。(三)舊攝論師所立四門出體:⑴隨名義別體,⑵攝義歸名體,⑶ 攝塵歸識體,⑷攝事歸理體。蓋四門出體之說,源於經體之論。又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及說無垢稱經贊卷一亦各立有四門。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則列舉華嚴宗所立之四門出體:(一)隨相門,相當於上記之性用別論體。(二)唯識門,相當於攝境從識體。(三)歸性門,相當於攝相歸性體,然解釋略異。(四)無礙門,謂一切差別之事相皆由無差別之真性隨緣而起,故所起之萬法悉如其性,互相圓融,相即相入而事事無礙。此即華嚴哲學之特色。[大般若經理趣分述贊卷上、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上、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