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流失
企業國有資產流失是一個長期廣受關注的問題,因為國有資產的性質是全民所有。什麼是國有資產流失?就是沒有通過市場公平交易的方式轉讓、處置國有資產。企業國有資產是企業的淨資產,而不是企業的資產總額。
社會比較容易關注的企業國有資產流失是看得見的流失。比如,在國有產權交易過程中以低於市場交易價格買賣,交易的時候不對國有資產進行評估,或低價評估,或沒有審計或以各種手段進行資產轉移等。
解決流失措施
首先需要對國有企業推進股份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制度法規,完善董事會制度,加強管理制度。國有企業母公司絕大多數還是國有獨資企業,國企母公司股權多元化改革還沒有破題。
其次開放市場。尤其是國企相對壟斷的市場進一步放開。
再次市場化退出。已經發生虧損、嚴重虧損的企業,以及資不抵債企業要堅決用市場方式解決。或者退出國有,或者退出市場。再也不要用補虧的方式挽救企業。過去多年國企改革就是這么做的。改革不應倒退。有人擔心會不穩定,事實證明,改革才能真正穩定,長期穩定。
這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還需要制度完善,另一方面,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體制問題,只有體制問題解決了,制度完善就會更有效。改革是制度完善的原動力。
加強風險管控也是防止國資損失的主要手段之一。
巨大市場風險對央企來說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由於市場經濟非常嚴酷,市場環境多變,央企每天都在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的風險。2006年6月,國資委發布了《
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這是中國發布的第一個企業風險管理檔案。作為出資人職責的基本體現,國資委在《指引》中明確了風險管理的定義、基本流程,明確了風險管理的體系,包括組織結構體系和信息化系統體系,也明確了建立風險管理的文化。這個檔案發布以來,央企在風險管理的意識、理念、制度建設等方面都有了進步。
但這僅是剛剛開始。央企在市場當中面臨更多的風險,比如說,許多央企戰略風險極大,戰略方向有失誤;投資風險是央企面對的最大風險之一,在過去幾十年來,投資失誤不計其數,甚至有些項目投產之時即停產之日。盲目擴張,追求所謂大,寧當雞頭不當鳳尾是重要原因。投資決策一個人說了算,又沒有第三方風險評估,不出問題才怪。
減少國資體制性流失只有靠改革
央企的流程管理仍然剛剛起步。首先,企業要進行流程梳理、流程再造。明確流程管理中的關鍵風險點。其次,要將內控與考核制度相結合。再次,內控要實現流程的標準化和IT化。
無論困難有多大,都應該繼續推進,並且應該在建立董事會制度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推進央企母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投資失誤原因
央企投資失誤既有體制問題,也有機制問題,還有管理問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在市場經濟下,投資不是不允許有失誤,有一定量的失誤是正常的,是人們認識客觀經濟規律的成本和代價,但是,我們的失誤超過了正常水平,正常情況,就應該分析深層次原因了。
另外,央企面臨“走出去”風險。去一個陌生的國家投資,所遇到的風險比在國內大得多,這方面央企既取得了成效和發展,又有慘痛的教訓,這方面還有許多未知的規律需要我們去認知。
內控的本質
內控是企業風險管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內部控制的本質是流程管理。在全世界範圍內,企業管理已經從職能管理上升為流程管理。央企與國際先進企業比較,依然有較大差距。因此,財政部和國資委都要求企業加強內控管理,是非常及時的選擇。
資深專家熱議
作為推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部分,針對正在進行的國企改革,國家層面正在醞釀相關政策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對改革中可能出現的“灰色地帶”加強監管,保證國企改革順利進行。
“主要是從國家層面完善監管,防止國企改革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國資流失等情況,這也是實現本輪國企改革目標的‘底線’。”一位權威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為防止在改革中造成國資流失,建立和完善國有產權保護體系無疑是重要內容,包括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有產權流轉中程式規範和合理定價,市場化評估和透明操作等,防止出現國資賤賣、暗箱操作等現象。另外,還包括防止股權激勵成為少數人化公為私的工具。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來看,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會大量涉及國有資產重組、退出和調整等,已經出現一部分人想把混合所有制變為少數人致富的苗頭。而產權流動機制不健全、不透明和監管存在漏洞等問題,也讓正在推進的國企改革出現越來越多的“灰色地帶”。
2014年以來國企改革進入加速期,自上海率先公布《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打響新一輪國企改革“第一槍”之後,已經有多個省市出台了地方國企改革的方案。與此同時,國資委推出了央企國資改革的試點,中央深改組也專門對此問題進行調研,加快研究出台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步伐。
就在混合所有制為主導的國企改革正在全國範圍內加快推進的同時,頻頻曝光的國資流失大案敲響了“警鐘”。
報導顯示,2014年8月21日,廣州白雲農工商聯合公司原總經理張新華等人涉嫌貪污、受賄案開庭審理,檢察機關指控其涉嫌貪污受賄約4億元;稍早前,廣西國發林業造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安明明等人涉嫌利用改制、轉讓和拆遷,非法侵吞國有資產和拆遷補償款近7000萬元,被提起公訴。
包括李錦在內的多位專家認為,相比正在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國資流失也成為隱藏在改革中的一個毒瘤,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完全可能會造成本輪改革的倒退,國家層面醞釀出台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相關政策,恰恰表明國家對於這個問題的重視。
李錦認為,從改革實際來看,國家層面加強對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監管,可能將會重點劃定幾道紅線。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會涉及很多產權流轉,由於缺乏有效的對國有資產整體性的評估和透明公開化的流程規範,特別是在社會誠信度整體較低、中介機構不規範的情況下,國有資產容易被低估,造成隱性的國有資產流失。另一方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或者運營公司的組建是以投資融資和項目建設為主,如何保證資本可以獲得股權公平合理的占比,並通過資產經營和管理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暗箱操作帶來國有資本收益減少甚至虧損,也是需要關注的“敏感地帶”。
此外,在企業實施股權激勵特別是員工持股的改革中,極容易被少數人鑽空子,股權激勵成為少數人暴富,化公為私的途徑。最後,對混改過程進行監管的多部門之間存在監管空隙地帶,也容易成為出現國資流失的“重災區”,需要進行特別監管。
對於國企改革中的國資流失問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此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曾坦言,與交易過程中的流失相比,“體制性流失”更需要關注。國企高管腐敗100萬元,平均要輸送1億元的交易額,背後存在的安全、環保、質量問題,將給社會、國家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此外,不負責任的盲目投資,項目投產之日即是虧損之時;管理不善造成的跑冒滴漏,任憑國有資產“風吹雨淋”;沒有效益增長的目標考核,坐視國有資產坐吃山空,都會造成嚴重的體制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