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放線菌病是一種深部的黴菌病,少見,本病在我國西北部偶見。以農村病人為多。發病的年齡最多在11~30歲,該病系產生多處竇道肉芽腫性疾患。從竇道排出帶有“硫磺色顆粒”的膿性液為其特點。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ctinomycosis of bone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西北部農村,年齡在11~30歲的人
- 常見病因:放線菌感染
- 常見症狀:發熱、不適、貧血等和局部炎症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放線菌是絲狀黴菌,常呈放射狀排列,存在土壤中,種類較多,使人致病的是牛型放線菌。該菌革蘭染色陽性,有厭氧特性。在正常人的口腔中,齲齒及扁桃體隱窩中均可發現放線菌菌絲,其形態與致病菌相同。除牛型外已找到五種類型,其致病菌多在組織黏膜缺氧及抵抗力減低的狀況下(常見拔牙或炎症後),生長及蔓延,從口腔黏膜進入下頜角及頸部。也可由呼吸道侵入肺部造成肺部的病變,由消化道侵入回盲部。放線菌多沿結締組織直接向周圍組織侵犯,很少經血循傳播,決不經淋巴系統擴散為其特性。病變擴展可累及骨骼,骨病變大多為繼發性的。
臨床表現
患者可有全身感染性症狀,如發熱、不適、貧血等。但主要是局部炎症表現。累及下頜骨時,初起多有牙痛,繼之齒槽腫脹,牙鬆動,伴有輕度的疼痛,頰部軟組織腫脹,下頜骨增厚,炎性肉芽腫塊可軟化破潰流出由菌落組成的黃色的“硫磺顆粒”膿液,形成多數瘺管,癒合後形成不規則韌性瘢痕。上頜骨的損害可擴展至顱內、腦膜及腦。頜骨以下病變可擴展到頸胸部,向後擴展可達頸椎。而胸部病變可侵犯肋骨及胸椎,回盲部病變可侵犯骨盆及腰椎。
若椎體受累病變可沿前縱韌帶向上、下擴展至多個椎體受侵。破壞過程可向側後方椎弓,橫突,肋骨頸及頭,再延至棘突全遭破壞。但椎間盤多保持完整。僅有輕度的疼痛及壓痛,脊柱活動輕度受限。
檢查
1.X線片表現
2.實驗室檢查
主要是黴菌檢查,從膿液中的硫磺顆粒可找到放射線菌。也可用厭氧培養基作放線菌的培養。
診斷
診斷並不困難,面頸部下頜骨的病變較特殊。臨床上化膿性慢性肉芽腫塊,繼之破潰,流出帶有黃色“硫磺顆粒”的膿液,並形成多數瘺管的特徵,有助於診斷。椎體受侵犯後的臨床表現與椎體及附屬檔案的X線改變也具有其特點。
鑑別診斷
在鑑別診斷上應注意與骨慢性炎症和骨結核相區別。慢性炎症常有急性炎症的病史,破潰流膿,死骨形成。膿液無黃色顆粒。脊椎結核有多椎間盤的破壞,受累的椎體少,橫突和肋骨頭常不受破壞,寒性膿腫中無黃色顆粒,脊柱常伴後突畸形。
治療
常採用外科手術,切開引流及壞死組織切除。儘可能敞開病灶與空氣接觸。手術前後給以大劑量的抗生素,以青黴素為首選,持續數個月。有時可配合用磺胺嘧啶和碘化物。全身情況差者給以支持療法。在面頸部也可用放射療法。
預防
注意口腔衛生,防止感染。如拔牙後應及時用抗生素等,對預防放線菌的發生有積極的意義。